书城社科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1008900000075

第75章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1)

一句经典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

作者简介

黑格尔(1770~1831),19世纪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辩证法大师、知识渊博的学者。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从年轻时就受过良好的哲学教育,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进入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

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

成书背景

黑格尔从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 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1意识,2自我意识,3理性,这三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4精神,即客观精神;5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对此,黑格尔主要是通过“异化”和“自我意识的异化”加以揭示的。只不过黑格尔把历史中人的异化的不同形态,归结为意识异化的不同形态。这样,他就把历史的发展唯心主义地颠倒了。但是,在这种颠倒的形式中,包含着对于劳动本质的深刻认识,即把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

思想品读

《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八章。前五章论述了意识所经历的第一阶段,即个体性或个体意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感性确定性经自我意识达到理性。第六章论述了意识所经历的第二阶段,即群体性或群体意识(精神)的阶段,这些群体意识包括古代社会的伦理意识、近代异化世界所显现的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以及由此导致的分裂意识启蒙思想和道德自我意识。第七章和第八章论述了意识所经历的第三阶段,即绝对性或绝对本质的意识,这是精神的自我意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无限的绝对成了意识的对象,出现了宗教的形态,并且,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意识现象都纳入了科学知识的体系,从而出现了最高的意识形态,即实质是哲学的绝对知识。

可见,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描述了最低级的知识形式,即感性确定性,怎样经历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达到最高级的知识形式,即作为真理的绝对知识。这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是人类进化的反映,它既是意识发展的必然历程,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历程。由于这一研究还只限于意识现象和知识形式,尚未直接揭示意识和知识的本质,因此,黑格尔把这一研究称为现象学。在他之前,康德曾把研究运动现象的学问称为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的前三章讨论意识的最基本形式,即感觉、知觉和知性。作为感性确定性,感觉、知觉和知性都是人的认识中被动的因素,它们所认识到的真理还缺乏意识的自为存在。也就是说,在人和外界的关系中,决定的一方还是外界,而不是人,意识还没有达到自我意识,人的特征还没有真正显现。第四章讨论自我意识,在这里,被动的意识成为能动的意识。所以,黑格尔说,到了自我意识就进入真理自家的王国。在《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和人是可以互相等同的概念,因此从这一章起,真正进入了人的领域。

第四章起首有个引言,概述了自我意识、生命和欲望等概念。自我意识表示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又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本体不是别的,就是欲望。黑格尔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欲望是真正属于人本身的能动因素。当人感受到一种欲望,比如当他饥饿想吃东西时,他在意识到这一欲望的同时必然也意识到他自己。所以,欲望总表现为“我”的欲望,要去表达欲望,就必须用“我”这个词。可见,作为真正的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不是认识,而是欲望。人一出现在世界上,就带有社会性,因为人的欲望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得到满足,所以,“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

除引言外,第四章共有两节,第一节讨论主人与奴隶,第二节讨论奴隶意识。自我意识最初是单纯的自为存在,它是一个个别的存在,对方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这里出现了个人与个人相对峙的局面,它们相互间通过生死的斗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与人的历史起源于第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导致了主人和奴隶的出现。这样,人的现实包含了一种主人的因素和一种奴隶的因素,前者表现为“独立”的意识,后者则是“依赖”的意识。主人把奴隶放在自己的权力支配之下,并且通过奴隶间接地与物发生关系。显然,主人的理想只有通过奴隶的劳动,才成为真理。人之成为奴隶是出于对死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又使奴隶比主人更透彻地理解自己。奴隶的劳动体现了人作为主体对物的独立性,劳动陶冶了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奴隶原有的意向得到了实现,意识在劳动中外在化了自己,并通过劳动得到提高与发展。奴隶一方面在被陶冶事物的形式上寄托了自我,同时又在主人身上见到自为存在的意识。他产生了自由的抽象概念,但出于对主人的恐惧,他不敢直接去实现自由,因而在实现自由之前,产生了一系列奴隶意识。这些奴隶意识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以及苦恼意识。

第五章“理性”,包括一个引言和三大节。在这一章,意识达到了理性的层次,这是个体意识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从和外界的同一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意识在最初阶段(感觉、知觉和知性)的一些特征,但在这种同一中,决定的一方已不再是外界,而是作为意识的人。黑格尔指出,“理性就是意识确知它自己即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所包含的真理是:“我即是我,我的对象和本质就是我。”

从第六章开始,意识脱离了个体阶段,进入群体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变成了“我们”,这种群体意识,黑格尔用“精神”来表示。这一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历史进化的哲学反思,其三大节分别再现了古代世界、近代世界和黑格尔所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