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9968800000011

第11章 文化机构(4)

2009年5月,图书馆阅览室全部免费开放,并介绍有关电子图书馆、清华同方等期刊数据的查询和使用方法。

9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图书馆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解答读者咨询450多条。

2010年,开展创建“农家书屋”活动,在全县建立348个“农家书屋”并全部通过验收。成立“蓟县图书馆毛家峪村少儿借阅室”,提供1000册少儿图书,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移交给毛家峪村委会负责日常管理。

2011年,电子阅览室全年共接待读者6250人次,为读者提供各类多媒体电子文献阅览、大型文献数据库的检索1000多次,网上联合参考咨询1800条。组织“第四届有奖灯谜竞猜活动”、“大田杯”天津市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创建“农家书屋”活动通过市级验收全部合格。

2012年,全年共接待读者61723人次。借阅图书、报刊阅览63838册次。举办“第五届有奖灯谜竞猜活动”、第六届“枫叶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绘画艺术大赛。为搞好图书馆延伸服务,与驻蓟部队军民共建图书室三家,深受部队广大官兵的欢迎。完善了免费开放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自1月1日起,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六、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与数字资源服务

1997年,投资12万元购进586型电脑20台用于技术培训。2002年1月8日,ILASII图书馆办公自动化集成系统安装并正式开通运行,图书馆跨入了自动化办公阶段,图书采编、流通、连续出版物、书目查询全部实行数字化管理。2006年底,参加“全国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2007年1月,开通“网上一码通”服务,网上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7月,由市和县财政共同出资60万元,统一购买电脑43台,服务器3台,组建全新的电子阅览室和电子机房,成立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蓟县支中心。安装“走进农村”服务器,全县农村老百姓可以上网观看全国共享工程的科技信息资源。11月,举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技术骨干培训班。12月,全县有24个乡镇自筹资金建设乡镇基层服务点。2008年在互联网上建立蓟县图书馆独立的网站。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建立了10个高标准的乡镇基层服务点,并派专人分别安装及调试共享工程的基层应用系统,使基层应用系统能够正常使用,让农村老百姓在基层服务点能够观看和查阅。共享工程内容包括:城镇务工、地方戏、共享工程风景线、旅游天地、农村科普、农村新戏、农村养殖技术、农村医疗、农村种植技术、农业政策、实用讲座等文化信息资源。

2009年底,电子阅览室利用市图书馆与独秀公司合作建成网上电子图书书目查询和电子图书的网上阅览系统,包括180万册电子图书,260万册天津市全市联合图书目录。

七、蓟县图书馆历任主要领导(含副职主持工作)名录

贾福庭负责人(1981年10月—1984年1月)

贾福庭副馆长(1984年2月—1984年9月)

胡 炜负责人(1984年10月—1985年11月)

谷少之馆长(1985年12月—1990年2月)

邢宝华馆长(1990年3月—2003年2月)

于协和馆长(2003年3月—2009年7月)

吴子英馆长(2009年8月—)

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一、沿革

1952年3月,通县专署慰问老解放区人民,派以陈海为团长的电影队到蓟县放映电影,这是解放后蓟县人民第一次看上电影。

1955年,通县专署电影队移交蓟县,蓟县开始有电影放映队。队址在独乐寺院内,人员编制10人。后改为4个队。1957年,扩建为8个电影队。1958年,建电影管理组。1963年3月,随着电影的普及和配合中心工作的需要,由电影放映队改为影片发行管理,建立蓟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12月,更名为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下设发行股、放管股、机修股和办公室。1995年6月,改称为“蓟县电影管理站”,与影剧院合并,规格仍为局属科级,全民事业性质,独立核算,自收自支,定员34名。2003年3月,恢复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机构规格为局属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0名。2008年5月15日,文化局党组研究决定,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影剧院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6名工作人员工作关系全部转入蓟县影剧院。

电影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发行、放映中外影片,职能是负责对全县城乡、工矿、企业影片发行,机器维修和放映网的管理。

二、活动场所

蓟县电影公司位于城内渔阳南路龙泉庵胡同10号,西邻蓟县第一服装厂,东、南、北与东南隅村民住宅相邻。占地面积2006.39平方米,建筑面积866.82平方米。

三、设备及设施

35mm提包机1部,16mm放映机3部,投影录像机1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套,放映大棚2套,松花江放映车1辆。

电影公司库存拷贝1019部,其中故事片998部,科教片21部。

电影公司拥有320座位放映厅1座,除业务看片外,还开展对外放映业务。1998年,放映厅停止使用。

2002年8月,天津市电影公司赠送16mm放映机(疝灯)1套。

2003年11月,召开“2131”工程农村电影设备发放仪式,发放16mm放映设备15套。

2006年,举办第二次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发放仪式,发放16mm放映设备14套。

2007年,天津市电影公司赠送数字电影设备1套。

2010年7月9日,召开农村数字电影设备发放仪式,发放数字电影设备45套。

四、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历任主要领导(含副职主持工作)名录

高希久队长(1955—1960年,电影队)

郝惠民组长、站长(1961—1965年,电影管理组、管理站)

王方普站长(1965—1971年)

于 臣站长(1971—1979年)

张 敏经理(1981年3月—1984年1月,电影公司)

王信仪副经理(1984年2月—1985年6月)

吕维善副经理(1985年7月—1986年6月)

张宗仁经理(1986年7月—1989年4月)

裴玉林经理(1989年5月—1991年3月)

赵 俭副经理(1991年4月—1994年3月)

于协和副经理(1994年4月—2001年)

赵良杰副经理(2002年—2005年9月)

张凤齐经理(2005年10月—2008年12月)

崔凯宣经理(2009年1月—)

蓟县影剧院

一、沿革

蓟县影剧院坐落在渔阳南路10号,鼓楼广场东南侧,1980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共投资130万元。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1432座席,有暖气和冷风设备,单位编制24人。1980年9月10日,经蓟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影院名称为“蓟县影院”,设影院管理所,由赵俊义、王信仪负责,下设业务组、场务组和后勤组。职责任务和业务范围是发行、放映中外影片,为文艺演出提供场所和会议服务,活跃城区群众文化生活,兼营多种经营项目(招待所、小卖部、舞会、录像及展销活动等)。

1995年6月,经十二届县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将电影公司与影剧院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9年,蓟县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对影剧院的水、暖、电、灯光、音响以及剧场顶棚进行了简单改造。2003年,县政府统一规划建设鼓楼广场,投资1000多万元对影剧院剧场内部、设备设施和外部进行重新装修改造。于2006年1月19日重新开业投入使用,现有919个座席,地板采暖。

放映设备:新型松花江5505型放映设备1套,35mm放映提包机1套,投影机1台,舞台灯光、音响各1套。

二、蓟县影剧院历任主要领导(含副职主持工作)名录

赵俊义王信仪负责人(1980年9月—1984年1月)

赵俊义副经理(1984年2月—1985年5月)

赵俊义经理(1985年6月—1995年11月)

李树华经理(1995年12月—2000年12月)

黄立志经理(2001年1月—2003年2月)

李红梅经理(2003年3月—2008年4月)

吴子英经理(2008年8月—2009年7月)

赵良杰经理(2009年8月—)

天津市蓟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

一、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蓟县没有正式的书店,县城内只有私人经营的“大同书局”,此外,个体书摊集市上出售零散或木刻版的传统图书。1931年,由下仓进步绅士李功支持,为党的地下工作做交通掩护而建立的下仓“新新书店”,是蓟县最早的书店。少林口村刘荣德商店由天津商人担保,建立销售“世界书局”课本的书店,后在上仓河西镇设立支店,李连聪任经理。1946年5月,经组织安排,郝希武任县委委员、蓟县中学校长、冀东锰矿公司经理,监管图书发行销售工作。

蓟县新华书店成立于1949年4月,受唐山新华书店领导。书店原址位于现渔阳古街东口路南,店址为三间草房,有员工7名,全年销售图书15万册,销售金额3万余元。1954年,城关、马伸桥、邦均、侯家营、上仓、下仓、别山、下营供销合作社,在门市内设立图书柜台代销图书,图书销售量增加。“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图书代销点增加到140多个。1969年1月,书店迁址到文昌街2号(租赁蓟县房管局的房屋)。1974年4月,蓟县文教局、蓟县商业局在下仓供销处联合召开全县图书发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天津市新华书店、县委政治部有关领导,县新华书店、全县八个供销处及部分基层供销社的领导和发行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在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加强图书发行工作的4条意见。即:要加强各级党委对图书发行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发行队伍的思想革命化建设,要继续贯彻执行图书发行“三服务”方针,巩固、提高发行网点以解决图书上山下乡的渠道。

1978年,除门市部外,设立批发部和机关服务部。1979年以后,县新华书店文化教育书籍的销售量占很大比重。1983年,由于城建改造,书店总面积扩展为1401.64平方米,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销售图书252.32万册,销售金额109.37万元。同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华书店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先后在上仓、下仓、马伸桥、别山、尤古庄建立集镇门市部,经过一年的市场开发,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基层图书销售网点,丰富了城乡读者的文化生活,销售额实现了较大增长。1989年10月25日,经县编委研究,将新华书店由企业单位恢复为事业单位。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图书市场异常活跃,个体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04年,由于鼓楼广场改造,书店卖场缩小,为了适应图书市场发展的需求,扩大新华书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原有的店面进行全面装修、扩建。统一的外观设计,规范科学的管理,使销售额成倍增长。

2009年12月8日,经天津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蓟县新华书店正式更名为天津市蓟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由原来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性质转变为企业单位,归天津市新华书店集团统一管理。蓟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名,店面占地面积1601.6平方米,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9万元,是蓟县唯一一家国有大型书店。

新华书店的职能是通过发行图书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基本任务是负责全县的图书发行工作,传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蓟县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含前身)历任主要领导(含副职主持工作)名录

李云华经理(1949年4月—1951年)

曹振东经理(1958—1961年)

王履中经理(1961—1963年)

苗继存党支部书记(1974年11月—1979年10月)

王广祯副经理(1979年11月—1985年5月)

郑春经理(1985年6月—1991年2月)

王广祯经理(1991年3月—1995年11月)

王志祥经理(1995年12月—2005年9月)

赵良杰经理(2005年10月—2008年8月)

于协合经理(2008年9月—)

蓟县文物保管所

一、沿革

蓟县文物保管所位于武定街41号,所内设有两个文物展室和一个文物库房,现有干部职工63人,其中文物博物馆系列副研究员3人,馆员9人,工程师1人。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没有专职的文物保护机构。1949年以后,蓟县文化馆设专职文物保护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