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968000000015

第15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11)

85.《有田—克莱琪协定》

《有田—克莱琪协定》亦称《英日一般协定》,是英国和日本有关中国问题的协定。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国在华权益受到损害,两国矛盾发展。但当时德国在欧洲给予英国很大的压力,英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遏制日本,同时也是出于将日本的注意力引向北方的苏联的绥靖考虑,英国急欲与日本达成协议,调整两国关系。1939年7月,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和日本相有田八郎达成《英日一般协定》。主要内容为:英国承认日本侵华的“实际局势”;承认日军在华有“特殊要求”,亦即有镇压和消灭中国抗战力量的权力;英国申明“无意鼓励任何有损于日军达到上述目的的行动或措施”。

日英谈判和日英协定,是英国“东方慕尼黑”活动的重要表现,是张伯伦政府自慕尼黑会议以来在远东对法西斯侵略着的又一次重大妥协和投降。

86.《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缔约国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缔约国对于受到共产国际威胁的第三国应据本协定的宗旨,采取防止措施或邀其加入本协定;缔约国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同意不得与苏联订立违背此协定的条约。这个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这个协定表面上反对共产国际,实际矛头主要指向苏联。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达成协议:德、意赞同日本侵略中国,日本支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至此,德、意、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三国妄图携手瓜分世界。

87.《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谋求相互妥协与勾结的国际会议。1938年,德捷两国关于苏台德区自治问题的“五月危机”刚过,希特勒便下令务必在10月1日之前占领苏台德地区。英、法两国为了祸水东引不惜出卖捷克以安抚德国。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召开了此次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暂由国际委员会占领,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之后,德、意也将提供保证。

慕尼黑会议及《慕尼黑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88.《德意同盟条约》

1939年签订的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被称为《德意同盟条约》。因德、意称其为“钢铁般的条约”故又被称为《钢铁盟约》。1937年,德、意、日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并没有包括军事方面的内容,不能满足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1937年初,德、日开始了关于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后来意大利加入。但由于日本同德、意之间在关于如何对待美国和苏联的态度上发生了分歧,日本退出。德、意于1939年5月在柏林签订《德意同盟条约》,同日生效,有效期10年,主要内容是:①缔约国一方的安全或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充分的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以消除威胁;②如缔约国一方卷入与其他国家或数国的军事冲突时,另一方应立即以陆海空军支援;③缔约双方保证一旦共同作战时,如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彼此必须完全一致;④为保证履行上述义务,两国决定在军事和经济范围内加强合作,并为此设立常设委员会。条约的缔结使得两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方面更加有了底气,也是两个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世界大战更加迫近。

89.英法苏谈判

从1939年4月中旬到8月下旬,为应对法西斯威胁,英、法、苏三国进行的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被称为英法苏谈判。

法西斯德国出兵完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举动,引起了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恐慌与不安,英、法、苏都切实感受到了法西斯的威胁和战争的临近。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在苏联的倡议下,英、法、苏三国开始进行结成军事同盟的谈判。在谈判中,英、法并没有放弃绥靖政策,也没有放弃将法西斯国家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使苏、德相争的企图。在英、法、苏谈判进行的同时,英、法还同德国进行军事谈判,因缺乏与苏联谈判的诚意,最终导致了谈判的失败。

英法苏谈判的失败使得欧洲国家阻止战争爆发的努力归于失败。谈判失败后,苏联为了避免本国成为法西斯的目标,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得德国可以不用在两线作战,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高涨,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9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人侵略波兰后,苏联采取了中立共和不卷入的立场。苏联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和希望祸水东引的图谋有很强的戒心,并对英法的反苏活动予以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因战备不足,对德表面迁就以赢取时间,加强建立“东方战线”的活动。

1939年8月,苏德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为:缔约双方保证绝不单独成联合其他国家对彼此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条约有效期为10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步骤,它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打破了德日反苏联统一战线,摆脱了受东西两面夹击的危险,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免除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可以按照计划进攻波兰,侵略欧洲。但苏联通过《秘密附加议定书》同德国划分势力范围,有悖其对基本原则,是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91.东方战线

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防御德国侵犯的防线——东方战线。1939年9月,苏联趁德国进攻波兰,占领了波兰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将两地分别并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1940年3月,苏联通过苏芬战争获得卡累利阿海峡等4.1万平方公里的芬兰领土,并取得对汉科半岛30年的租借权。1940年6月14日,苏联又向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政府分别发出照会,要求三国成立实际上对苏友好的政府,并允许苏军在其境内自由通行。随后,波罗的海三国分别通过议会选举成立苏维埃政府,并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并入苏联。1940年6月30日,苏联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其并入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通过上述行动,苏联获得了4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西部国界线向前推进了300至400公里,这对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的做法是以强欺弱,无视弱小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是不符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的,突出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92.《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1941年4月在莫斯科签订《苏日中立条约》。1939年5月,日本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门坎事件,遭到苏、蒙军队的沉重打击。日本北进计划无法实现。随着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矛盾的激化,日本决定南进。1940年10月,日本向苏联建议缔结中立条约。11月,苏联提出以取消日本对库页岛北部的权益作为缔结中立条约的条件。经谈判,1941年4月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和《满蒙声明书》,并递交了由松冈署名的关于调整库页岛权益的机密函件。条约有效期5年。内容规定:缔约双方保证维护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互不侵犯;当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满蒙声明书》的主要内容是: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1945年4月,苏联政府根据《雅尔塔协定》宣布废除这一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在同德国作战时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样也使日本暂时缓解了北方的后顾之忧,加速推进其南下战略。但《苏日中立条约》中涉及满蒙的部分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使条约又显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印记。

93.美国《租借法》

《租借法》正式名称为《进一步增强美国防务及其他目标法》,是美国为支持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物资保障而出台的法律。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使美国感受到法西斯的现实威胁,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被削弱。1940年9月,美、英达成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在英属百慕大群岛等8个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丘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并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任何军需产品,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

《租借法》的出台是美国走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步,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租借法》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经济纽带,对打击法西斯势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标志着英、美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同盟,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得到壮大,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灭亡。

94.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主要内容有:①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②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以190个师、5100架飞机,大举进攻苏联。德军如同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施以毁灭性轰炸,致使苏联几乎完全瘫痪。德军还空袭了苏联西部地区的66个飞机场,使苏军损失了1200架作战飞机。苏军面对敌人狂风暴风般的猛烈突袭,差不多完全丧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内地撤退。

95.《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亦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是二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8月9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上举行会晤。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主要内容为: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

《大西洋宪章》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宪章也反映了美、英的现实考虑和长远利益,暴露了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罗斯福力图把“机会均等”和“航行自由”等原则列入宪章,图谋打入并控制英国殖民地,遭到丘吉尔的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