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环境:打造属于我们的地球氧吧
9965400000008

第8章 昨天的美丽,今日的危机(3)

通常情况下,凡是有森林的地方,一般不会发生洪水,更不会遭受风沙的侵袭。我国黄河上游的戈壁滩,历史上曾经是一片绿地,曾经覆盖着大片的森林。那时候,从山上流下的水是清澈的。黄河那时是一条清水河,丰茂的森林、清清的河水哺育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化。后来,由于历代战乱和过分开垦,加上森林大火等灾害,使黄河上游的绿色植被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天灾人祸毁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经常弥漫的风沙和不断流失的水土,不仅使当地经常遭受风灾、旱灾、水灾之苦,而且祸及沿黄地区的渤海湾畔。除了上述的作用以外,森林还是改善环境、抗击污染的“主将”。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凡是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得多。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

森林的除尘作用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也非常明显。工业的发展导致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黏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榆树林为3.39克。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吨~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另外,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国外研究介绍,污水穿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可减至90%以上。

不仅如此,许多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中每立方米空气的含菌量作过测定: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含量要比绿化地区多85%左右。譬如说在人群流动的公园细菌含量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万~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森林还是天然的消声器。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镇尤为突出。据研究结果,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就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出90分贝,人就无法持续工作了。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声效果。经实验测得,公园或树林可降低噪声5分贝~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分贝~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时,噪声可以削减10分贝~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分贝~8分贝,在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分贝~10分贝。要使消声有好的效果,在城里,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半的林带,林带不应离声源太远,一般以6米~15米间为宜。

森林不仅仅能够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环境,同时它还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资源,而且无论是在城市周边还是在远郊,森林都是价值极高的自然景观资源……

森林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的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

总之,没有森林就没有生命,更加没有人类美好的未来。

七、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1.环境问题的萌芽

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天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那时“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十分突出,人类主要是以生活活动、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如果说那时也会产生“环境问题”的话,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盲目地乱采滥捕、滥用资源而造成生活资料缺乏,引起的饥荒问题。为了解除这种环境威胁,人类被迫学会了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食谱,或是被迫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学会适应在新的环境中生活的本领。

随后,人类学会了培育植物、驯化动物,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这在生产发展史上是一次大革命。而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盲目开荒,往往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和沙漠化;又如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往往引起土壤的盐渍化、沼泽化,以及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在工业革命以前虽然已出现了城市化和手工业作坊,但工业生产并不发达,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生产发展史上又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如: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2月,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排出的废水污染了大片农田;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条件下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果说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在生产和消费中所排放的“三废”是可以纳入物质的生物循环,能迅速净化、重复利用的话,那么工业生产除生产生活资料外,它还大规模地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把大量深埋在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投入环境之中,许多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三废”,都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难以降解和无法忍受的。总之,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

3.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1972年的痛痛病事件等,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这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

一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人口为16亿,至1950年增至25亿;20世纪50年代之后,1950-1968年仅18年间就由25亿增加到35亿;而后,人口由35亿增至45亿只用了12年。1900年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世界有299座,到1951年迅速增到879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约有69座。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半数人口住在城市。

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10亿吨标准煤,至1950年就猛增至25亿标准煤;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6亿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又增加了新污染。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大的工业地带,而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是必然的。

当时,在工业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已达到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并且也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摆上了国家议事日程,包括制订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环境问题再起波澜

第二次高潮是伴随全球性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一次高潮。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一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等。在1979-1988年间,这类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就发生了十多起。这些全球性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论是广大公众还是政府官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对此表示不安。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又一个里程碑。

八、地球生态危机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业绩,但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不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解决全球十大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噪声污染及热带雨林危机),实现持久发展的任务,已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生态理想国

20世纪90年代,冒出两个“生态理想国”。一个是大自然环抱的“桃花源”;一个是高科技哺育的“封闭生物圈”。

在保加利亚的深山里,来自5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青年男女,呼喊着“还我一个土净水清气爽的地球”口号,创建了“人间最后一片净土”。湍急的伊斯戈尔河切断逶迤千里的巴尔干山脉,开辟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幽静谷地、瀑布飞悬、百鸟高鸣、绿茵铺地、野花灿烂、鹰翔蓝天、鱼潜水底、雀鸟嬉戏、野兔信步。青年们在两树间挂一横幅,上书“生态理想国—92”字样。“理想国”居民把动物看做兄弟,食物全部取自于植物。他们集体赤身去酒吧,泥浆涂身去裸浴。“理想国”成员说:在这里,裸体不是色情,而是表示反抗;赤足不是为了走路,而是表示否定;吃素不是信教,而是表示厌恶。这是对“人们对破坏地球生态无动于衷”的反抗、否定和厌恶,是对“令人窒息的臃肿社会”的反抗、否定和厌恶。有人描述道:“这群来自天南地北的痴男怨女们,带着他们对人生的全部憧憬而来,把各自原来没有实现的理想全化为这仲夏之梦。他们不按现行的道德尺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不借理智压抑激情,长久地在这梦一般的‘国度’里流连。”

与消极遁世的“生态理想国—92”不同,另一个生态理想国则纯属实业家和科学家理智的产物。

美国有个“垮掉的一代”派诗人约翰?艾伦,此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太空生物圈风险公司”,在他的同事得克萨斯州富翁爱德华?巴斯的巨款资助下建造了“生物圈二号”。“生物圈二号”是建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以北荒无人烟的沙漠中,由玻璃和钢铁构成的3个足球场大小的封闭暖房。暖房里有3万吨泥土,7007立方英尺空气,100万加仑海水与20万加仑淡水。暖房划分为若干生物区,有飞瀑飘舞的热带雨林、奔涌着浪头的人造海洋、干燥酷热的沙漠、平坦的草原和泥泞的沼泽,3800种动植物生长与活动其间。8名研究者从1971年9月26日进入暖房后,靠自己的双手和智力整整生活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