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珊———原生家庭亲子互动图
原生家庭是指一直由父母照料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孩子成长中的心理感受,并且对他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丽珊——原生家庭亲子互动图可以直观地帮助大家看清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我以亲密度为横轴,正向为过度亲密,负向为过度疏离;以弹性为纵轴,正向为过度放纵,负向为过度掌控。圆圈内部分是舒适区,绝大多数人是处在这个区域之中的,特征不太明显。越向两极发展,特点越突出。
第Ⅰ象限:过度亲密+过度放纵:父母无条件、无原则地爱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
如果父母本身道德感强,严于律己,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会形成较强的自我道德感,他们能够自我约束,建立良好的个人信誉。这些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周围人的高度认同,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成人后会有所成就。
如果父母以利己为人生目标,对待外面世界表现为灵活、爱钻空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会充满侥幸心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出现问题行为。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无法把握“灵活”的度,容易成为顽劣、难教化的孩子。
第Ⅱ象限:过度放纵+过度疏离:这样家庭的父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暇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情绪缺乏体察。为了补偿孩子,或者是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不安,他们会无原则地放纵孩子。有的父母索性成为孩子的提款机。这类家庭孩子的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并且因为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对成人社会的准则知之甚少,经常会有意无意间违反准则,进而被周围人,尤其是老师指责。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充满了坎坷,往往出现******行为,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Ⅲ象限:过度疏离+过度掌控:这样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在情感上很疏离,在行为上则严格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父母缺乏情感沟通的背景下严格监控。这种家庭自身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父母本人在人格、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夫妻关系上都会有问题,将负性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情绪“连动性不安”中的受害者。这样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种会表现出非常胆怯,不敢承担,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就是逃避,他们特别容易成长为啃老族;
一种会在青春期时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此时的反叛没有原则。属于当下常说的“无爱一族”。
第Ⅳ象限:过度掌控+过度亲密。这样家庭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情感还是物质都全情投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孩子小的时候往往高度依赖父母,属于很乖的孩子。但随着成长,他们在思想上缺乏自主意识,生活中缺乏自理能力。这类孩子一旦自我心理意识觉醒会对父母之前所做的一切持批判的态度。乖乖的孩子往往会“青春期滞后”,他们在就业或择偶中反叛父母,对人生产生严重的后果。
丽珊——原生家庭亲子互动图中四个象限走向极端的人,都会有“内在小孩”弱小的表现。透过这些个案中孩子的经历和感受,母亲要帮助孩子的“内在小孩”丰满起来,孩子就会在现实中表现得自信、坚强。
“内在小孩”是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发现神经症和性格问题都是因为我们没能解决童年的困扰造成的。
非常感谢弗洛伊德提出了“内在小孩”理论,使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自己二十多年心理咨询一线工作的经历,发现“内在小孩”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神经症和性格问题,而是影响到人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价值感、人际交往、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子女教育等等。
“丽珊——内在小孩”理论在“丽珊她话题”丛书中完整呈现。幼年时代如何帮助孩子的“内在小孩”强大,请参看《你可以生得更踏实》一书。本书则通过“丽珊——原生家庭亲子互动图”来呈现不同模式家庭对孩子“内在小孩”的影响;《你可以嫁得更好》一书呈现了成人后因为“内在小孩”瘦弱而出现的各种状况,并提供了“内在小孩”的测试。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自测一下,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否安好,同时了解如何帮助自己的“内在小孩”成长的方案。
我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坏脾气
父母过度亲密、过度放纵使女孩从小落下淘气、刁蛮的名声。进入青春期,不会人际交往、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女孩成了孤飞的雁。
From:贝贝(高中女生)
我从小被爸妈宠爱,加上姐姐的忍让,以至于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求全责备、心胸狭窄的性格。记得小的时候,只要稍不如意就会哭个没完,每次只有爸爸出面才能把事情摆平。爸爸特会哄我,顺着我的意思说,这样的结果使我落下了淘气、刁蛮的名声。周围一样大的孩子都不愿和我玩,尽管我也感觉到不好受,但回到家我爸爸就会给我极大的安慰。
现在长大了,我知道自己在性格上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所以我有意识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使自己的性格改变了许多。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不能自控而暴跳如雷,结果不仅伤害了对方,自己也陷进了懊悔的泥潭。我也试着不发作,但憋在心里会闷得透不过气来,有的时候我甚至有了自残的念头。
我已经是高中生了,性格使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同学们都对我敬而远之,男生更是对我远远躲避,其实我长得很漂亮,但谁愿意和这样性格的女生在一起呢?唉,原来觉得自己有家人的宠爱挺幸福的,但现在却感到了痛苦,而这样的痛苦是更深刻的。当然我现在不想过多地抱怨家人,只是我真心地希望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增强自控力,能够融入周围人群。
To:贝贝
你在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爱和呵护,甚至是没有原则的溺爱,这对你性格的形成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你体会到了这样下去将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的人,此时家庭对你再多的爱也无法使你摆脱心中的孤独和寂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的时候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此时得到了充分的爱,会建立起自信心,但所有的事都应该有个度,过了就会朝反的方向发展了。由于过度被宠爱,你以自我为中心,任由自己的性子做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包括大哭大闹。尽管小朋友不愿跟这样的人玩,但你也不觉得寂寞,因为家庭给你的爱已经充溢了你幼小的心灵。随着成长,眼界开阔了,你生活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群体生活对每个人都更加重要了,家庭的爱失去了主导地位,坏脾气已经成为融入群体的最大障碍。你为此痛苦,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甚至想到用自残的方法。
觉察出自己的问题已经向改变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了。要改掉坏脾气首先分析一下坏脾气是怎样形成的。小的时候没有建立独立的价值评价体系,外界对自己的情感反应就成了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他律阶段”。小的时候父母和姐姐对你的百般呵护和溺爱使你的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在你不满意的时候,用哭闹来解决,每次都获得成功,这给你一个信息强化,只要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父母不忍心看孩子痛苦,就没有原则地退让。他们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这样会给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内心感受带来负面的影响。
贝贝,你的生长环境使你已经习惯通过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坏情绪,但现在你已经明白发脾气不仅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会使人际环境出现重大问题:同学都躲着你,尽管你很漂亮但男生肯定是不敢招惹你。你的坏脾气成了一个屏障,将你和同学们隔开,发脾气不仅不会使生活更好,只能使一切变得更糟。一件小事,发一次脾气,可能要用许多的事来补救,这是很不划算的事,那就在发脾气之前想一想自己为此将要付出的代价吧,这样自然会有所收敛。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初父母宠爱你,其实在他们心目中你只是一个小宝宝,需要被保护被容忍。现在与同学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就不能让人家也把你看成小宝宝了。你没有资格对人家发脾气,人家也没有必要接受你的坏脾气。
贝贝,有魅力不是地位高贵的人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立自己的魅力。魅力来自平和的心态,被爱是来自于爱人,只有真心地爱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爱,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要求别人遵循自己的意愿。
具体如何做呢?说话时声调要平和,语速要缓慢,将自己的意见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态度要坚决。贝贝,不要为了迎合大家而改变自己,或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在生活中追求好的效果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而急躁不仅不会达到目标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我还多说一句,你是不是和父母商量一下,改个昵称。人的称呼就像咒语一样,当他们喊你“贝贝”时就已经把你当成小宝宝了,而当你听到时也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需要宠爱的小宝宝。试着让他们喊你的学名,这种称呼会给你暗示,要按照社会原则做事。
另外,你还可以在同学中选择一个性格温和、举止得体、人缘好的女生做榜样,观察她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塑造形象,不仅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最重要。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父母要给予孩子大爱,按照主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他们,而不能基于人性本身的小爱。舍弃小爱追求大爱是每一个父母在陪伴孩子中都应该注意的,不然现实会给孩子上一堂残酷的课。
过度疏离会让孩子难以安心
过度疏离使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在她的心里,自己对于父母的意义无异于可有可无的宠物。为了探究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价值,她用各种问题行为吸引父母的关注,而父母的过度放纵使她所制造的问题没有了阈限。
女儿进的一直是最好的学校
庞娇娇的母亲许敏在预约咨询时,强调孩子的情况特殊,必须她和老公一起带着来。但她又不能把握老公的时间,因为他是领导,工作特别忙,两次预约都因为他临时有事而取消。第三次,许敏决定自己先来介绍情况。整个预约过程让我对这个家庭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女儿离家出走半个多月才被找回来,情绪极不稳定,我们稍不留意她就会往外跑。今天我把她反锁在家了。这个孩子真是让我们操碎了心,我们两个家族都属于有面儿的人,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随了谁,她一到毕业班就犯病,初三时因为闯祸,我们把她锁在家里半年,可她丝毫没有改变。现在都高三了,这是多么关键的时刻,她却和一个男孩离家出走了,为了找回她,我们花了很多钱……”
许敏对庞娇娇的成长用“不堪回首”来形容。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找关系进最好的。庞娇娇刚入幼儿园时动手能力强、能说会道、动作协调感好,再加上有园长的关系,老师们都对她高看一眼。但不久,她的本来面目就暴露了——趁着跳舞时打小朋友的脑袋,纠集几个小朋友欺负一个女孩。同学家长向老师告状时,她在一旁冷冷地说:“有本事找关系去……”上小学时,庞娇娇强迫同学替她写作业,教唆同学和老师作对。初中时,她更加过分,找了几个社会青年在校外拦堵班主任,恫吓老师如果再和她“过不去就不客气了”。有段时间,许敏没有得到老师的通报,误认为女儿已经改邪归正了。当母亲沾沾自喜时,一位在该校任教的朋友悄悄向她透露了真相。许敏听了真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这种孩子太丢人了。这次庞娇娇和男友离家出走非常隐蔽,父母动用很多关系才把她找回来。当母亲向她哭诉为了找回她所付出的心血和金钱时,娇娇淡淡地说:“我爸有的是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许敏觉得很伤心,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生活的经历在这张纸上涂抹着各种颜色。幼儿园阶段的庞娇娇面对家长的投诉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恐惧,而说出“有本事找关系去……”这充分说明她周围成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态。家里的权势表面上使庞娇娇获得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却无法让她建立对周围环境的敬畏之心,由此造成她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丧失。
周围的一切怎么都与爸爸有关
庞娇娇一进咨询室,看都不看我一眼就开始发牢骚。“我妈真能折腾,北京的咨询师都找遍了,现在到外地找。你也是我爸的关系户?”庞娇娇对心理咨询有阻抗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她的开场白却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我坚定地告诉她,我是职业咨询师,仅限于在咨询室和来访者进行交流,不与来访者有任何私人交往。
庞娇娇告诉我,从小学开始,妈妈就给她找咨询师。这些咨询师要么孤陋寡闻,无论思想还是生活品质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要么不修边幅,身上散发着刺鼻的味道;要么把心理学说成灵丹妙药,故弄玄虚,仿佛他能普度众生……“尽管他们都有一张笑脸,但骨子里却都仇富,对富二代有根深蒂固的成见,把我说得越是不堪越解气……”
“你怎么断定这些咨询师就仇富呢?”如果庞娇娇的偏激不能调整,咨询关系根本就无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