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9961300000013

第13章 三画(6)

小品

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知识小品”、“科技小品”等栏目,打开电视可以看到相声、小品等曲艺类节目。小品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们很早就成为文学家族的一员。因为小品有隽永而精辟的特点,文章短小,写来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的小品文达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因为在佛经中,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为“大品”,节本称之为“小品”。如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呵般若波罗蜜经》,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两种。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文学中的“小品”便由此而来。

小品又向文艺领域发展,并且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是当前民众离不开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节目,更是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

小康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小康”一词使用频繁。那么,小康源出何处?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经·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到春秋战国时代,小康是儒家学说中阐述的一种社会境界,它相对于“大同世界”而言,层次比较低。东汉郑玄说过,小康是比较安定的生活状态。大约到了宋代,小康一词才逐渐接近现代含义,指家庭比较富裕,不愁温饱,可用小康表示。

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具有崭新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不单是有钱就是小康,而且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反映,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文化、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小九九

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其实,“小九九”是从最早的《九九乘法歌诀》中演变而来的。

“小九九”即“九九乘法歌诀”,因为是最初级的数学计算方法,所以又常称为“小九九”。现在小学生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的,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十三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管子》、《荀子》、《战国策》、《淮南子》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句子。“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俗语,不是来源于苏秦吗?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小九九”是用以计算的,俗语“小九九”借以指心中有算计,对事情心中有数,但气度小,有时略带贬义口吻。与“宰相肚里能撑船”比起来,“小九九”就显得相形见绌。

小白脸

“小白脸”专指肤白貌美的年轻男子。

“小白脸”源自三国时期的何晏。三国时期,魏国有个美男子叫何晏,皮肤白皙。魏明帝怀疑何晏如此白皙是不是搽了粉,就想验证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魏明帝请何晏吃了一顿饭。他给何晏上了一碗热汤面,何晏吃得汗流满面,不断地用袖子擦拭汗水,擦过之后,脸色反而显得更加洁白。魏明帝这才相信何晏确实是天生的白皙皮肤。后人就把何晏称为“粉郎”,意思是抹粉的郎君,用现在的话就是“小白脸”。宋代柳永有一首词:“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就是典出三国何晏。久而久之,“粉郎”就成了“小白脸”。

小报告

人们把告黑状等目的不纯的报告称为“小报告”。这种“小报告”在明朝首次被制度化,由见不得人登上了“大雅之堂”。

上奏折参奏朝野大事,是大臣行使自己职责的一部分。唐代时规定,由“下之所以达上的”官文书有“表、状、笺、启、辞、牒”等六种形式。到明代时,朱元璋通过改革,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密疏。就是皇帝特许大臣之间写秘密奏折,报告大臣的言行。密疏突出“密”,其内容一定属于机密事宜,一般只需要皇帝本人知晓就可以了,所以它是除了大臣向皇帝所上的正常奏章表议之外的一种非正式文书,即秘密奏章,具有保密性强、无正式地位和非制度参与等特点,类似于现在的小报告。

从洪武时期实行密奏形式,永乐之后逐渐制度化,到明朝后期,密疏言事范围更加广泛。密疏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突出了它的政治功能。

在前朝不登大雅之堂的密疏(小报告),被朱元璋首次肯定并大力推行,使得皇帝又多了一条控制官员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为心术不正的大臣提供了陷害他人的机会和条件。被人暗算了,还不知道是谁。

小蛮腰

“小蛮腰”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小蛮腰更是不少女子梦寐以求的身材。特别是现在女子以瘦为美,风行减肥,不减出个杨柳细腰决不罢休。在汉语中“蛮”常用来形容粗野强悍,为什么非要用小蛮腰来比喻纤细的腰身呢?这得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起。

白居易性好乐舞,家中养了很多乐妓。他担任刑部侍郎时,按律法规定只能蓄养女姬三人,可他家却养了上百个宠姬。他曾写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这里提到的四个人物都是他的家姬,这些家姬精通舞蹈,善于表演,整日吹拉弹唱。白居易沉浸此中,其乐融融。由于他精通此道,妙笔生花,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佳句。据《本事诗》记载:白居易的家姬中还有两个重要角色,即樊素和小蛮。樊素擅长唱歌,小蛮善于舞蹈,白居易对这两人非常宠爱。他曾写诗说:“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用鲜红可滴的樱桃比喻樊素小口,以飘摇多姿的杨柳比喻小蛮的腰肢,多么形象生动。小蛮纤细柔美的腰肢跃然纸上,如现眼前。

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的小蛮腰,成了女性纤柔婉转曲线美的代名词,为以后的诗作提供了范例。如宋词有句云:“望断桥斜阳,蛮腰竞舞,苏小墙头。”明代小说《金瓶梅》中也有诗说:“蛮腰细舞章台柳,素口轻歌上苑春。”小蛮腰深受无数女子的爱慕,这个词语也便成了备受女孩青睐的词了。

小家碧玉

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不过,她们的出身不同,差别可谓三级跳。金枝玉叶一般指皇族之女,大家闺秀指官宦巨富之女,小家碧玉指平民百姓之女。而小家碧玉又特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那么,小家碧玉是从何说起呢?

小家碧玉源自晋朝孙绰的《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诗中的“碧玉”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此后,“小家碧玉”即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她们一般生长在平民家庭,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因从小家贫失学,又不与外界接触,所以不会附庸风雅,但对一些家务女红往往比较精通。小家碧玉虽不及大家闺秀学问深,懂礼仪,但绝不比大家闺秀品行差,且更具心灵手巧的优势。

小巫见大巫

“小巫见大巫”原意是小巫师遇到了大巫师,相形见绌,功力法术都无可施展。现在常用于比喻两者相比,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大家在运用此语时,一般带有讽刺或诙谐意味。

此语出自《三国志·吴志》注引的《吴书》。原文说:“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可见,古代本事不大的小巫见到神通广大的大巫时有出丑,造就了此语。小巫见大巫,有班门弄斧、关门舞刀之尴尬。

古代的“巫”和“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郎中为人看病,常伴有求神祈福、烧香念咒等巫术。小巫则只会装神弄鬼,拿一些符咒香灰给人“医病”;大巫则确有真本领,除了有时也有拜神驱魔举措之外,更重要的是还真正诊脉问病开药方治疗。病人得益于大巫,当然绝非小巫可比了。因此,小巫见大巫,必然灰溜溜神气全无啦。

古代医学不断进步,逐渐巫医分家,中医学脱离巫术,成为为人类做出辉煌贡献的骄人学科。然而,现在还有巫婆躲在偏僻之地装神弄鬼,看来真是怕见“大巫”呢。

上当

“当铺”是一种买卖,自愿交易,这种商业行为在我国早已有之。“上当”现在的词义是被捉弄,利益受损。它的来源始于明末清初,与一只花瓶有关。明末时期,北京城有许多当铺,当铺的管事人叫“朝奉”。“同仁当”当铺有个姓张的朝奉,站堂口十余年,见多识广。不料,这位从不失手的老朝奉被人骗了。一天,忽然闯进一位老者,声称有只宝瓶要押当。张朝奉接过瓶子一看,果然是一只“雨过天晴”的宝瓶,堪称无价之宝。如将鲜花置于瓶内,不浇水不施肥,可保鲜花艳丽长存。老者声称家遭大难,急等用钱,开口要价十万两银子,后以八万两银子成交。

老者走后,老朝奉急于验宝,将一束鲜花插入瓶内,结果三天不到,这花就没了生机。老朝奉急忙到“宝古斋”鉴定,结果是景德镇成化年间出产的瓷瓶,连八十两银子也不值。老朝奉赶忙回店向东家汇报,二人商议,转天向诸位同仁下帖,就说“同仁当”由于错认“宝瓶”倾家荡产,不得已宣布当铺关门。第二天“同仁当”在 后院请了四桌宾客,老朝奉声泪俱下讲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末了转身拿起花瓶摔成碎片,众人看了愤愤不平。这消息很快传遍北京城。

老朝奉摔花瓶不久,那当“宝瓶”的老者又来赎当。老朝奉变戏法般拿出那只所谓的宝瓶“雨过天晴”,当场清点银两,二人钱货两清。

原来,这个老者是个老奸巨猾的江湖骗子,专骗当铺银子,没想到落入老朝奉的圈套,引诱他再次上当铺来赎,如果拿不出押当品,当铺还要赔偿挨罚。那贪心不足的骗子果然“上当”,这事又在北京风传开来,便有了“上当”一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杭州风景秀丽,自古就很有名气。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语又是从何而来呢?它源自北宋。早在北宋,汴京的人们就传唱“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的民谣,羡慕苏杭的繁荣富足。而后金灭了北宋,南宋王朝还真迁都杭州,偏安一隅,杭州苏州更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后来,诗人范成大在他编纂的苏州地方志《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元代,周卿在《蟾宫曲》中又写道:“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诗句比起以往的说法,更精炼,更上口,所以历久不衰,流传至今。

口头禅

“口头禅”是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无意间时常说的话语,多无实际意义。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上,没有把禅理践行到现实生活中去。禅,是要用心去学,用心来悟的,是需三关悟渐,闭关打七的功夫。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挂在口头上。如果单单靠从口中滔滔不绝说出来的禅学,那就不是真正的禅,而是“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

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意思了。

千古

“千古”,为哀挽死者之辞,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其含义有二:一曰年代久远。《水经注》中有文:“追芳昔娱,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绝唱一词;一曰永别。《新唐书·薛收传》中记载:薛收三十三岁卒,秦王李世民闻讯,哀痛之至。他写信给薛收二哥的儿子元敬,信中云:吾与伯褒(薛收字)原在军中服务,经常一起外出作战,他办事殷勤,很有抱负,想不到现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词由此而来。

千字文

《千字文》是古代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它在“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千字文》是怎样编成的呢?它和曹植的《七步诗》一样,也是一篇救命(自救)的文章。

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

周兴嗣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个很有名望的才子,在朝廷担任谏官,为人十分耿直。有一次梁武帝要发兵攻打一个近邻小国,周兴嗣直谏说:“对待邻国不能逞武,只能感化。”梁武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据理力争,终于把梁武帝给惹火了,把他打入天牢,定成死罪,三天就要杀头。

周兴嗣的同科好友方树生得知这一消息非常着急,就设法救他,趁上朝之机启奏梁武帝说:“周兴嗣触犯龙颜,应该杀头,但他在百姓中颇有声望,何不让他将功抵罪,现在学堂里正缺少启蒙读本,陛下可命人选择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叫他在一夜之间串连成句,每句四个字,共二百五十句,编成一本书,供儿童阅读识字。他如真能在一夜之间编成,可将功折罪,陛下就免他一死,如编不成,再杀他不迟。”

梁武帝也觉得杀掉周兴嗣有些不忍,就将人情卖给了方树生,便下令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翤,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