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善良丰富高贵
9958700000010

第10章 心智的品质(1)

善良·丰富·高贵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唯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2006年8月

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

——皮特·尼尔森《圣诞节清单》中译本序

这是一本令人感到温暖的书,在一个人性迷失的时代,它试图重新唤起我们对人性的信心。它提醒每一个人:你心中不但要有爱和善意,而且要及时地、公开地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这个道理似乎简单,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那么,我们就应该经常想到,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他们都有这同样的需要。这赋予了我们一种责任:对于我们周围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否美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爱他们、善待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给世界增添爱和善意,如同本书的主人公所说,藉此“把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值得留恋的地方”。

应该相信,世上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而在每一个善良的人心中,爱和善意原是最自然的情感。可是,在许多时候,我们宁愿把这种情感埋在心里,不向相关的人表达出来。有时候我们是顾不上表达,忙于做自己的事,似乎缺乏表达的机会。有时候我们是羞于表达,碍于一种反向的面子,似乎怕对方不在乎自己的表达甚至会感到唐突。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尤其有心理障碍,其根源也许可追溯到讲究老幼尊卑的传统文化,从小生活在连最亲的亲人——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缺乏情感语言交流的环境中,使得我们始终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情感。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是爱和善意本身,而不是表达。当然,表达有种种方式,不限于语言。然而,不可低估语言的作用。有一个人,也许他正在苦闷中,甚至患了忧郁症,认为自己已被世上一切人抛弃,你的一次充满爱心的谈话就能救他,但你没有救他,他终于自杀了。其实,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当亲友中的某个人去世时,我们往往会后悔,有些一直想对他说的话再也没有机会说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们随时面临着太迟的可能性。一切真诚的爱和善意,在本质上都是给予,并不求回报,因此没有什么可羞于启齿的。那是你心中的财富,你本应该及时把它呈献出来,让那个与它相关的人共享。

今天的时代有种种弊病,包括人们过于看重功利,由此导致人情冷漠。我不主张对少年人隐瞒社会的实情,让他们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这会使他们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灭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对那种一味引导他们适应社会消极面的实用主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少年人今天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社会明天的面貌。我愿意向少年人推荐本书,是期望他们成为珍惜精神价值的一代,珍惜爱和善意的价值的一代,期望他们每一个人从小就树立本书主人公所表达的信念:“如果说学习如何给予爱、获得爱不是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事,那么我就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了。”

2005年9月

品味平凡生活

——关键《隐居法国》序

关键的经历颇为特别。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到巴黎闯荡。一个中国姑娘,置身于世界艺术之都的浪漫,心情当然很兴奋。那些年里,我两次去巴黎,看见她忙于找房子,开画廊,一付扎根巴黎搞事业的劲头。何尝想到,若干年后,她一头钻进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麓,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镇定居下来了。按照常理,一个中国人到法国,就好像从乡村来到都市,图的就是都市的繁华,关键一开始想必也是如此。可是,结果却是在法国的偏远乡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日子比在中国还冷清得多,并且义无返顾,心满意足。这不是很特别吗?

不过,对于关键自己来说,这又是自然而然的。在巴黎的十年里,她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她,越来越清晰,告诉她都市不是她的家,叮嘱她去寻找真正的家。希腊哲人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如果不适合,不管这种生活在旁人眼里多么值得羡慕,都不算好。因此,那个呼唤她的声音其实是她自己的天性在呼喊,而她也就听从了它的指引。

读了关键在乡居中写的这些文字,我相信,她不但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而且回归了生活的本质。当然,生活的形相是千姿百态的,混迹都市、追逐功名、叱咤风云也都是生活,不一定要隐居山林。但是,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乡村生活的优点在于,这个真理是直接呈现的,是一个每天都能感知到的事实。一个人长久受这个真理浸染,化做了自己的血肉,世间任何浮华就都不能再诱惑他了。

不过,地方毕竟不是决定性的。无论身在城市还是身在乡村,一个人都可能领悟生活的真谛,也都可能毫无感受,就看你的心静不静。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关键一定知道她到底要什么,所以她的心很静。多年来,她安心地在欧洲山村里做一个普通人,细心地品尝每一个平凡日子的滋味,品出了许多美味。在法国南方的乡村,许多农家自酿葡萄酒,其味醇和而耐久,主人端出来款待过往客人,大商店里是买不到的。关键端给我们的正是她自酿的红酒。

近些年来,图书市场时常推出中国人写自己在国外经历的书,内容多为如何奋斗,如何惊险,如何成功,如何风光,仿佛国外真是冒险家的乐园似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版本,它告诉我们,不论中国外国,真实的生活都是平凡的,而平凡自有其动人之处。哪一种版本更符合真相,对国外有所了解的人是心中有数的,不了解国外但懂得生活的人也是心中有数的。

2005年2月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

——宁子《灵魂的高度》序

读宁子的文字,最喜欢的是那一份内在的宁静和从容。宁子说,上帝的法则是从容而优美的。我相信,从容本身就是优美的,从容中自有一种神性。

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同时,我们也都可以有一种内在的生活。习惯于过内在生活的人知道,心灵里的饥渴是不可能用外部世界里的任何东西解除的。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地急切追赶了。

人们说信仰,依我之见,一切信仰的核心就是对于内在生活的无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这是一个可靠的标准,既把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区分了开来,又把具有不同信仰的真信仰者联结在了一起。

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甚至连有信仰者也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做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

凡是忙碌,一定是忙于人类的事务。生而为人,忙于人类的事务本无可非议,重要的是保持心的从容。在从容的心境中,我们仍得以领悟上帝的作品,并以之为榜样来创作人类的作品。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

宁子在美国生活,想必也是忙的。然而,因为心是静的,她就能够忙中“偷”闲,“偷”得了许多美丽的片刻,在这些片刻中与神相会。她是一个作家,当她看到太阳照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两个女儿正在那里分享一支融化着的紫雪糕,她便宁可放下手上正写的文章,走到太阳下,去和女儿们玩,因为她知道,此刻草地上的情景比文字更加属于永恒。她是一名基督徒,当她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山庄,参加教友的宿营,会场已经敲过了钟,她仍静静地坐在山坡上享受阳光,因为她知道,此刻她如果离开阳光去会场,即便是以教会名义召集的会议,也是对上帝的不敬。

在这个集子里,宁子还谈到了爱、分享、沉默、幸福等等,而实际上她谈的始终是福音和信仰。在她的笔下,福音是美的,信仰是富有诗意的。我仿佛听到,神在她的宁静的心上弹奏着从容的乐曲。

2006年4月

一只有缺憾的圆

——简评谢尔《失落的一角》

南海出版公司新近推出美国畅销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失落的一角》。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谢尔这个美国佬可真取巧。每个对开页面上寥寥一两笔,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线条,短短的一行或几行文字,有时不落一字,空白占绝大部分,就这么弄成了一本书。这也算书?写书未免太容易了。然而,很快我就被吸引着往下看了,看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慢慢地玩味。

一只圆缺了一角,因此而不快乐,出发去寻找那失落的一角。在寻找过程中,它历经辛苦、艰险和失误。但也因为缺了一角,它有了生活的目标,能够一路唱着歌去寻找。还因为缺了一角,滚得不快,得到了意外的乐趣,例如有机会停下来和虫儿说说话,闻闻花香,让一只蝴蝶落在自己身上歇脚。后来它找回了那失落的一角,却因此而失去了所有这些快乐。当然,它终于明白了,决定放弃找回的那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