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9958300000009

第9章 孤岛余生(2)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这时,风暴已过,天气晴朗,海面上也不像以前那样波浪滔天了。然而,最使我惊异的是,那艘搁浅的大船,在夜里被潮水浮出沙滩后,又给冲到我先前被撞伤的那块岩石附近。现在这船离岸仅一海里左右,并还好好地停在那儿。我想我若能上得大船,就可以拿回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从树上睡觉的地方下来,环顾四周,发现那只逃生的小艇被风浪冲到陆地上搁在那儿,离我右方约两英里处。我沿着海岸向小艇走去,但发现小艇与我所在的地方横隔着一个小水湾,约有半英里宽,于是我就折回来了。因为,当前最要紧的是我得设法上大船,希望在上面能找到一些日常应用的东西。

午后不久,海面风平浪静,潮水也已远远退去。我只要走下海岸,泅上几十米,即可到达大船。这时,我心里不禁又难过起来。因为我想到,倘若昨天我们全船的人不下小艇,仍然留在大船上,大家必定会平安无事。这时就可安抵陆地;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了。而现在,我既无乐趣,又无伴侣。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流下泪来。

……

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夜幕降临,因怕被野兽吃掉,我仍睡在树上。虽然整夜下雨,我却睡得很香。

……

几天之后,甚至在我把船上可以搬动的东西都运上岸之后,我还是每天爬到小山顶上,呆呆地望着海面,希望能看到船只经过。妄想过甚,有时仿佛看到极远处有一片帆影,于是欣喜若狂,以为有了希望;这时,我望眼欲穿,帆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像小孩似的大哭起来。

这种愚蠢的行为,反而增加了我的烦恼。这个心烦意乱的阶段总算过去了,我把住所和一切家什也都安置妥当。

……

六月十九日病得很重,身子直发抖,好像天气太冷了。

六月二十日整夜不能入睡,头很痛,并发热。

六月二十一日全身不舒服。想到自己生病而无人照顾的惨状,不禁怕得要死。自从在赫尔市出发遭遇风暴以来,我第一次祈祷上帝。至于为什么祈祷,祈祷些什么,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思绪混乱极了。

六月二十二日身子稍稍舒服一点儿,但因为生病,还是害怕极了。

六月二十三日病又重了,冷得直发抖,接着是头痛欲裂。

六月二十四日病好多了。

六月二十五日发疟疾,很厉害。发作一次持续七小时,时冷时热,最后终于出了点儿汗。

六月二十六日好了一点儿。因为没有东西吃,就带枪出门。身体十分虚弱,但还是打到了一只母山羊。好不容易把山羊拖回家,非常吃力。烤了一点儿山羊肉吃。很想煮些羊肉汤喝,可是没有锅。

……

现在,我开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观点,理解我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你若呼求我,我就必拯救你。”过去,我所理解的所谓拯救,就是把我从目前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因为,虽然我在这里自由自在,但这座荒岛对我来说实在是一座牢狱,而且是世界上最坏的牢狱。而现在,我从另一种意义上来理解“拯救”的含义:我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感到十分惊恐,我深感自己罪孽深重。因此,我现在对上帝别无他求,只求他把我从罪恶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因为我的负罪感压得我日夜不安。至于我当前孤苦伶仃的生活,就根本算不了什么。我无意祈求上帝把我从这荒岛上拯救出去,我连想都没有这样想过。与灵魂获救相比,肉体的获救实在无足轻重。在这里,我说了这些话,目的是想让读者明白:一个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会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从患难中拯救出来,而是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

我祈祷时,心情苦恼,精神负担很重,仿佛危机四伏,每夜都担心可能被野人吃掉似的。经验表明,平静、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比恐怖和不安的心情更适于祈祷。一个人在大祸临头的恐惧下做祈祷,无异于在病榻上做忏悔祈祷,心情同样不安。这种时候是不宜做祈祷的,因为,这种不安的心情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正如疾病影响肉体一样。不安是心灵上的缺陷,其危害性不亚于肉体上的缺陷,甚至超过肉体上的缺陷。而祈祷是心灵的行为,不是肉体的行为。

案例点评

漂流到孤岛的应激事件造成鲁滨孙巨大的心理创伤

应激是指我们遇到了一些自身能力不能处理的事件时,精神紧张、焦虑、惊恐,并且会伴随躯体上的反应,是我们努力应对某些使人不知所措的事情时发生在内心的冲突与战争。心理上的冲突都要消耗时间与精力,如果这种冲突长时间持续,我们会感觉到疲惫、失落、抑郁,觉得难以应付,身心耗竭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对鲁滨孙来说,独自一人逃生到小岛上是个巨大的应激事件。他先是惊喜、心旷神怡、喜不自胜、在岸上狂乱地跑来跑去、高举双手、做出千百种古怪的姿势,借此来表达自己死里逃生后的兴奋心情,感谢上帝帮他逃出地狱之门。当他看清只有自己生还时,劫后余生的惊喜被荒无人烟的绝望感所取代,他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危险,是否有食物可以果腹,是否有安全之地可以藏身,是否有野人、动物或人类会威胁自己的生命。这些未知因素使他灰心丧气,绝处逢生的惊喜一扫而空,继而情绪低落、忧心如焚、在岸上狂乱地跑来跑去。虽然都是狂乱,但一欢喜一绝望,心情不可相提并论。巨大的反差加重了应激事件对鲁滨孙的伤害。书中提到的医生要随赦书一起赶到刑场,为被赦的犯人放血,以免他喜极而血气攻心,但我们的鲁滨孙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连续遭遇大喜大悲,非但没有医生在旁边帮忙,连个人影都见不到。以后几天,每当想到自己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他都会非常痛苦,忍不住流下泪来。鲁滨孙以前曾经出海,也历经过无数磨难。第一次出海遭遇风暴,弃船而逃,最终脱险;第三次出海遭遇强盗,被卖为奴隶,但鲁滨孙凭借一只小船成功逃出强盗的老巢。所以对鲁滨孙来说,虽然漂流到孤岛是个巨大的应激事件,但由于他以往航海中的丰富经历和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个应激事件对他的伤害还不会使他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若换作初次出海的人,结果就另当别论了——他可能会伤心过度而亡;即使生活下去,也会不断地梦到航海中的不幸遭遇,梦见自己是如何被海浪追赶的,梦见自己没能逃出大海的魔爪,平时脑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冒出航海中遭遇暴风后的一幕。但我们的主人公阅历丰富,绝望是暂时的,他也会望眼欲穿,期待有船路过,期望成为泡影时还会大哭,但他还不至于一蹶不振,而是着手解决目前最大的担忧:生存和安全问题。于是,当他看到大船还没漂远的时候,立即想方设法把船上有用的食物、弹药、工具及一切有可能用到的物品运到小岛上,并开始物色地点,尽可能牢固地搭建栖息之地。岛上的山羊和鸟类众多,气候炎热,可以打猎解决温饱问题。这时居所也已建设完毕,对鲁滨孙来说,生存和安全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他在岛上过上了比较安静的日子。他开始记日记,打算用木材造船离开小岛。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漂流到孤岛的事件对他的情绪影响已经非常轻微,至少表面看来是这?样。

在生存和安全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鲁滨孙还保留了一些社会性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助于降低他这种流落到“绝望岛”的焦虑。他砍了一根很大的木头,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立在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在这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就这样,鲁滨孙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与此同时,他开始记日记。“我这样做,只是为了抒发胸中的心事,每日可以浏览,聊以自慰。”这种做法对只身生活在孤岛的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岛上没有其他人可以交流,鲁滨孙写日记,不仅可以抒发孤寂之感、郁闷之情,以后浏览起来,就是在与自己对话;伤心时可以从中找到安慰自己的话语,绝望时可以找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希望,高兴时也能从以往的记录中找到共感。这些习惯使鲁滨孙安然度过了岛上早期的日子,而没有发生较大的心理问题。

然而疟疾点燃了鲁滨孙的创伤反应。当鲁滨孙淋雨不幸患上疟疾后,独在“绝望岛”的孤寂和对死亡的恐惧把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全部表露出来。原来,他早就受到伤害,不过以前是牢牢地压抑在潜意识层面,表现得非常隐蔽罢了。疟疾使得他的创伤展现出来,而这些创伤也加重了他的病情。

他的那个噩梦恰巧可以表达内心的恐惧,所以鲁滨孙醒来时还觉得历历在目。梦中有小岛上真实发生过的地震、有乌云,还有虚构中的恶魔,鲁滨孙能听懂的话是“既然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能使你忏悔,现在就要你的命”。地震、乌云都是自然界中与灾害连在一起的现象,梦到这些现象表达了鲁滨孙潜意识中无法战胜自然后的悲观与绝望。乌云变为恶魔,举起长矛向他刺来,一方面是现实中对死亡的恐惧在他梦中的自然反映,他觉得有某种力量要夺走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鲁滨孙一直觉得自己冒险出海,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每次航海中遭遇灾难后他都会自责,悔恨没有听从上帝的安排,在家中安安稳稳地过中产阶级的舒服日子。梦中乌云是从天上飘过来的,是上帝存在的方向,这表明鲁滨孙潜意识中认为自己该受上帝的惩罚。

噩梦惊吓了鲁滨孙,但也给了他忏悔和改正的机会。当他醒来时,反思了自己对上帝的不敬,开始祈祷,找到上帝这根安神的救命稻草以后,鲁滨孙的病情才逐渐好转。病好后,鲁滨孙更加信任上帝,开始了每日更为认真的祈祷。

此后,鲁滨孙不再觉得孤独,因为他坚信上帝和自己同在。每当他心情低落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圣经》中的“你在患难的时候呼求我,我就必拯救你,而你要颂赞我”。

但陌生脚印最终导致了鲁滨孙创伤后的应激障碍,鲁滨孙的安静生活再度被破坏,现在,不仅上帝与鲁滨孙同在岛上,魔鬼可能也在周围窥探。鲁滨孙的心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这个应激使得他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为:(1)有一个应激源,如自然灾害、谋杀、强奸、冲突、事故和恐怖事件等;(2)受害者通过梦境和强制型思维感到这些创伤性事件再度发生;(3)受害者反应麻木的体验,即在活动上表现为兴趣下降,与他人隔离以及情感淡漠;(4)个体应该出现以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包括惊恐的反应、睡眠障碍、厌世情绪和认知不匹配。在自认为是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了十七年,忽然发现有个陌生的脚印,这对鲁滨孙来说,是个巨大的应激源,竟然有另外的人登陆小岛或藏身小岛,而自己浑然不知,首先产生的反应就是恐惧。这一事件在以后还困扰着他,使他不能出门寻找食物,不敢生火做饭,夜里失眠,容易惊醒,他对以前热衷的创造性活动也不感兴趣了。

恐惧来自未知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人生存的最大敌人。原始社会,人们还不能科学解释雷电这种自然现象,以为是上帝、天神在发怒,于是对目击到的雷电发源地,即“上天”产生了敬畏,祭祀由此产生。对鲁滨孙来说,最狂暴的海浪、最恶劣的天气都见识过、经历过了,所以糟糕的自然环境不能对他构成心理上的威胁,不会让他感到恐惧。他在岛上生活的前十七年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高度的安全感使得他心情宁静而又满足,他非常自信,封自己为这个小岛的国王,尽管岛上当时只有他一个人。酒足饭饱,打量自己的国土时,他由衷感谢上帝给自己的恩赐。

但是一个脚印打破了鲁滨孙平静的生活。从此他战战兢兢,时刻提防着这个未曾谋面的假想敌人。他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光顾小岛,也不知道对方隐藏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对方的实力。这种未知的危险使他产生了时刻担心被伤害的恐惧,他夜不能寐,外出时也胆战心惊、小心翼翼,以往平静安乐的生活不复存在。

一点启示

鲁滨孙遇到的是漂流到孤岛、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困境,当然我们遭遇如此困境的机会极少,但我们在现实社会可能会碰到其他灾难:失去亲人、遇到火灾、亲临地震、发生交通意外、遭绑匪袭击、逢传染病爆发等不一而足,社会上的灾难和黑暗面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如果我们遭遇一个巨大的应激事件时,荒岛生存事件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是宣泄。消极情绪聚集,越聚越多,结果只会更压抑自己,这样反而可能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

其次是了解情况,降低恐惧。只有当我们依靠多方面的力量不懈努力,对情况了解以后,恐惧情绪才能从体内排除出去。

最后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到危急关头,总有一种强烈的必胜信念浮出鲁滨孙的意识,不论是初次出海、路遇强盗,还是困身孤岛,每一次危险关头,鲁滨孙都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正是这种心存希望的信念一次次地解救他于危难之中,助他脱险,并使他最终成为一个令人羡慕、有着千镑家产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