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服务业、手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合作社数分别占到43.07%、42.72%、0.59%、4.21%、4.86%、0.25%、4.30%。成员总数66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72万户。白银、定西两市合作社数已过千个,其中白银市达到2546个;19个县(市、区)的合作社数过百,最多的会宁县达到了1030个;其中,省、市、县三级示范社达到1700多家,320家省级示范社被农业部等12部委载入“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
在各级农经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其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2012年年底,全省有612个合作社实施了生产质量安全标准,266个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产地认证,569个合作社注册了商标,3727个合作社按交易量(额)返还了可分配盈余,599个合作社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社务、生产管理。已与超市、流通企业等建立稳定产销关系的合作社达673个,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产品涉及马铃薯、苹果、小杂粮、蜜瓜、猪、牛、蛋、奶等50个产品系列,开展“农社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96家,开设直销门店484个;建立开通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1736家,发布各类资料信息近2万条。各种调研数据充分显示,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带动农民致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及集约化水平、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别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交通便利、靠近城市的地方,合作社出现时间早、数量多、规模大,如白银和定西地区。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的地方,尤其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畜牧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生产相对单一的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的时间较晚、数量较少、规模也比较小。这也说明在省内很多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有较大空间和需要。
3.组建方式多样,合作社负责人多为男性青壮年和高中学历
全省已建立的合作社中,主要为农民自发组建和村里专业户、经销大户发起组建,少部分为龙头企业、村委会或党组织发起组建,仅有少量为供销合作社发起组建或政府农机服务部门领办。充分反映合作社自身“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国家规定的农民建社自愿特征。同时,乡村的专业户、经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等农村能人、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也为合作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丰富经验。而村委会和党组织负责人的参与,使合作社在公共资源利用、公信力等方面具有了新优势。
合作社负责人以30—50岁之间的男性青壮年居多,女性较少;学历以高中居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者相对较少。他们以前大多都曾有从事专业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或经营企业、公司的经历。因此,这些合作社负责人凭借自身的才干、经验和相对雄厚的财力,在农村、农民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说服力和示范作用,能够组织、带领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这一方式,更有效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在学历和综合专业素养上存在的局限,也表明大部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还处在经验型阶段。
4.发展不平衡,多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就全省而言,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少数社,尤其是各级示范社,发展比较好,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在稳步提高,已经在很多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但是,多数合作社的规模还比较小,自身的管理和制度建设还不够规范,发展的方向、目标有待明确,与市场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开拓市场、保证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以及带动、影响农户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少合作社制定的章程,基本上是复制农业部颁布的标准合作社章程样本,未能反映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可操作性差。一些合作社仍存在“内部人控制”、“家族式管理”现象,内部缺乏约束性规章和机制,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分红办法等关键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透明。有不少合作社尚未聘请专业农技人员,一些合作社虽引进了新技术和品种,但更新换代仍显缓慢;超过半数的合作社尚未申请自己的商标;在食品安全备受国人关注的情况下,大部分合作社还没有自己的农产品质量追踪数码。
2.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加强
全省各地的合作社中,虽然有一些已建立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联系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与企业、公司合作,由合作社销售人员直接销往市场,为超市供货,出售给本地加工企业,进行“农超对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使自己的产品除在当地及附近市场销售外,还在省内各地销售,或销往外省市,并有少部分出口。但是,合作社农产品自主销售、为超市供货、出口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以原始产品的销售为主,在全国及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还不够强;本地企业和合作社自身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能力较弱,开发农产品附加值的能力相对薄弱。
3.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起步资金规模小、基础设施缺乏,尚未完成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赢利的积累提留比例小,只能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寄托在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上。但绝大多数合作社负责人普遍反映政府的扶持资金有限,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困难,发展生产所需资金不足,并将之作为影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首要问题。加之金融机构给合作社贷款态度谨慎、审批手续繁杂、办理周期长,对于合作社经营需求往往缓不济急;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面向农户个人,无法缓解合作社的大额资金需求,特别是收获季节贷款更难,使合作社只能坐失农时和商机。
4.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短缺是制约所有合作社发展的又一瓶颈。随着合作社的发展,管理、财会、营销、信息人才和种养殖、防疫、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一方面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处在起步阶段的合作社又引不来、养不起这些专业人才。这是破解合作社人才瓶颈的最大矛盾。
5.土地流转与连片整合存在困难
合作社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既想扩大规模、流转土地,又担心发生土地矛盾纠纷,无法调处,对流转土地顾虑很多,影响了很多合作社进行农民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和改造整合土地的积极性,不利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升级、转型。
6.多数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近几年,种子、化肥、农药、地膜、饲料、兽药等价格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超过5%;农机使用和劳动力价格也不断攀升,农业生产的总成本上升近10%,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与此同时,猪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许多养殖、种植合作社因无法掌握全国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加上易受畜禽疫情、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和销售都难免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波动影响,这些都对合作社及其社员的投入回报、销售收益和赢利造成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联合建立规模更大的专业合作社联盟,掌握参与农产品市场和价格谈判的话语权。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正在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具体措施,逐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不少合作社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确保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双联”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当前正在全省开展的“双联”行动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起到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双联”行动中扶贫的好抓手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很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落实国家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向农民普及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法律知识和现代的精神文明成果;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能力;活跃、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双联”行动为民富民的目标高度一致。通过扶持合作社这一“抓手”,能够明显增强“双联”行动的效果,帮助贫困乡村的农民找到长远、稳定的致富门路,把“双联”行动真正落到实处。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双联”行动的组织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的经济组织,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具有固定的经营和培训场所、必要的设备条件和管理人员,容易得到政府部门、农业科技单位的定向支持和专业技术指导,可以为农户提供统一、及时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为“双联”行动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可以更直接地与贫困农户建立经济上、生产经营上的长期、密切联系,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共同承担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使广大农民在经营、技术、资金来源,农资采购,农产品的储运、销售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帮助,有所依靠。借助合作社这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双联”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入社农户,进而辐射周围更多的贫困农户,实现农民大范围的增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
3.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为贫困乡村提供造血功能
“双联”行动要最终实现为民富民的目的,从长远发展来看,最重要的是帮助贫困乡村培育自身的“造血”机能。而成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的好路子,通过合作社来引导、组织农户发展当地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改变农户传统的思路和观念,扬长避短,有效化解当地客观条件的制约,努力寻找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和新的突破口,整合农户和乡村分散的资源,实现与市场的产业化对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真正实现财富共享。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双联”行动转换成强大、持久的“造血”功能,有效地将扶贫的各种措施、投入,组合成能够保值、增值,源源不断创造收益的富源和门路,让众多困难农户从中受益,最终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使“双联”行动取得预期的圆满结果。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双联”行动具有长效机制
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双联”行动就能够产生长效机制,使这项利民富民工程真正成为可以长期坚持的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用相对适合的方式,把扶贫工程的各种投入、资源转变成生产经营性资本,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将贫困乡村的众多农户有效地连接、组织起来,调动他们集体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农民发现、认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借助各种致富信息和新的农业科技,探索“母牛滚动发展”、“能源扶贫”、“科技扶贫”、培育一村一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放养鸡等“纯天然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多种新模式,促进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崛起。
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还能够在当地积极发挥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生活和劳动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等社会、文化方面的综合作用。贫困乡村、农户的脱贫致富,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对很多贫困户来说,要想脱贫,先要促进他们自身观念的更新、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逐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贫困乡村搭建起更为坚实、广阔、和谐的发展平台,使人们能够借助“双联”的帮助,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温饱,进入小康。这对于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