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千姿百态做老婆
9945800000004

第4章 爱情是用来生活的(1)

爱情是用来生话的爱情,它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绝不是全部更不是把生命都搭上的一件事情。爱情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生话,也只有在琐碎的、具体的、日常的生话中,真正的执手之爱、相濡以沫之爱才会诞生。而一切没有进入生话的爱情,都只是对爱情的一种想法,是一种激情的释放。

对他来说,她是他生活中的“味精”

松30岁才结婚。

30岁结婚的松很知道该怎么经营自己的婚姻。在她这么个年龄里,很难得。

她曾经很向往浪漫的爱情。有谁不呢?

于是,她爱上了一个让她怦然心动的男人,一个她不该爱的男人,从18岁一直爱到了28岁。

整整10年啊。

他知道她爱他,他也很愿意享受这种爱。但是,他没有给她任何承诺,因为他有家有妻子,而且他不可能离开他的妻子。同时大学毕业的他和妻子是在当时任教育局长的岳父帮助下才进了这所省立重点高中。岳父的官越做越大,他始终在岳父的卵翼下不敢造次。和松的情感出轨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妻子的控制和岳父的威严表示一个小小的反叛。

她一点都不知道这种大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和微妙。因为她才18岁。她只知道,她爱他,爱他在课堂上讲到得意处,把头发那么轻轻往后一甩的潇洒:爱他在主动提出为她做辅导时,那种眼神的忽然空濛;爱他每天在准时的时间在学校职工宿舍拐弯处会准时出现的那个瘦长的身影;爱他走到教学楼下情不自禁往她所在的教室里迅速地瞄上一眼的慌张。

她义无反顾地爱着,期望着有一天她可以解救他出来:她以为他生活得很不好,很委屈,很郁闷。为了救她的梦中情人,于是她就拼命地学习,如愿地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进了京城一个很有权力的机关,做了一位大首长的秘书。

也许是见的世面多了,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自己的这份感情进行了审视。突然她发现在这场感情中,她的爱情是被她用来当“饭”吃的,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对他来说,他是把它当做“味精”的,是乏味的婚姻生活中的星点调料而已。

她不敢再往下想了,因为顺着她的思路下去,她否定的就不仅仅是他而是自己。有时候人们不愿意割舍一段爱情,不完全是因为当事人太痴情,也不完全是对这段感情的放不下,而是从对感情的否定中去否定自己原先的选择原先的眼光原先的价值取向,这会使自己感受到人生的失败。所以,这就是人们很少愿意去否定自己的最重要的原因。人啊,是最不愿意面对自己错误的。这也是很多人特别是女人,容易陷入感情的泥潭里不愿意出来的潜意识,而不是我们平日所说的仅仅是因为太爱。人们在感情中其实并不是不能放下对方而是放不下自己。

爱情中,已经没有了“我”

正在这个时候,松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电视剧。

这个故事给了正在思考中的松一个无法回避的启示。

这个“故事”应该说还是很好看的,尤其在国产片中。

平心而论,我们的很多国产片还是很好看的,要仔细地系统地才能看出作者编者导者演者们的苦心。但是现在因为生产的太多,其中不乏大量的平庸之作,于是把国产片的名声带坏了。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尽管有些还是可以“看”的,但是能够有着很长的经典的生命力的确是不多。

故事是一个传奇:长相漂亮、气质高雅、一笑两酒窝的女记者去外地采访时,受她的朋友之托顺路去看一位正在坐牢的他的朋友。在第一感觉中这位女记者居然爱上了这个囚犯。爱得这个女记者昏天黑地,爱得这个女记者“不愿醒来”。而且还不顾这个囚犯刻意的冷落,一个月去一次外地的监狱去看他,而且要他离婚,等他离婚。

这位女记者的爱情有着何等的难度,她明知道这是一桩不甚可能的事情,于是她居然就以自杀来一箭双雕,要挟父母也向他宣布:此生非你不嫁。于是他在她的坚持下(这一点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他应该属于那种不容易被人所挟持的人),甘愿放弃一切与原先就不和的妻子离婚。出狱以后就与其同居,在人地生疏的外地且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不到一年里,策划了她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的处女作,以80万元的价格暖昧成交以及策划了自己的跨国诈骗的大动作,最终把自己“策划”到死去。结局是一身缟素的记者带着他们的孩子去凭吊着怀念着自己的爱人。

故事中描写的爱情是美妙动人的,是激情汹涌的,是神魂颠倒的,是可歌可泣的。但是无一例外的,生活和所有文学作品中可圈可点的爱情都几乎是以悲剧为结局。这个故事也是这样。

松被震惊了。她想,爱情真的应该是这样的么?这个女记者得到她的爱情了么?如若不是这个女记者像飞蛾扑火似的,扑向她心目中所认为的爱情,那么这个悲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不会像这种结局害人又害己。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悲剧还有着它的审美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惜牺牲一切的爱情观点和举动的人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了。

而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的逸事又一次对聪明的松做了提示。

在大学里,松是看过徐志摩为陆小曼写的日记和书信,20多岁的姑娘很是为那些枝枝蔓蔓的感情所感动。那种奋不顾身全情以赴的姿态使松对他们的爱情无限向往,想着如果有如此忘我的爱情,绽放着自己生命的光彩,这是何等地伟大和美丽啊。然而,后来松知道了,徐陆婚后并不幸福,那么林徽因如果不嫁给梁思成而嫁给徐志摩会怎样?她的结论是,聪明如林徽因者一定不会嫁给徐志摩,因为热烈的感情说到底只是用来演绎爱情留下佳话的,不是用来一起生活的。

在松28岁的年龄时,她开始认真进行了思考:爱情真的应该是如火如荼的吗?爱情真的是应该忘我的吗?如果在爱情中已经没有了“我”,那么“他”在和谁爱着?

冷静地开始思考以后,松开始进入了一个认真观察的阶段。她发现,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书本上,所谓可歌可泣的爱情也就是供人们欣赏的。因为即便是曾经爱得天昏地暗,但是几乎所有的火热的感情都随着时间渐渐变淡,渐渐变成可以滋养灵魂和身体的温暖而不是毁灭自己的火焰,哪怕曾经是可以让人疯狂或者是痛苦地死去活来的爱情。这种状况可能有两点说明,一是这种事情的确很少,所以有了一点原型就被文人大做文章,于是出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流传很久的故事于是就给了一些少男少女甚至不止是少男少女们一个误会,以为真正的可歌可泣的爱情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把人们特别是少男少女的感情导入一个误区。二是因为很少,所以就特别珍贵,被人们所向往,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角,当然最好是那个被人爱得死去活来的对象。这种幻想常常会在女人的想象中。就像18岁到28岁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