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9945400000009

第9章 新闻写作的规律(3)

昨天,她像平时那样吃早餐,她边吃边看一张华盛顿征兵处寄来的通知单。根据这张通知单,她得在“从十八岁生日那天起三十日内报到入伍”。

尽管小皮丽仍有许多年时间考虑这件事,但她已明确表示:“我不去!”

②材料或事实的组合方式。

在这里,写作者更加巧妙地运用供给背景材料的手段来“说话”。

李鹏总理说中国准备讨论武器问题(标题)

[美联社(1991年)6月25日电]李鹏总理今天说,中国准备积极参加任何旨在就限制国际武器销售达成一项公平合理协议的谈判。

他还敦促美国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说如果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那将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李鹏说,中国不能接受对延长最惠国待遇附加任何条件。

李鹏是在钓鱼台国宾馆向大约300名中外企业家、外交官和新闻工作者发表的一次难得的讲话中说这番话的。

中国每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武器,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五大武器销售国。中国出售的武器大大少于姜国和苏联,但是美国担心,中国向第三世界,特别是中东出售导弹将加剧地区冲突。

李鹏说,中国只向别的国家出售很少量的武器。然而,他说,中国政府准备积极参加所有旨在实现一种有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公平合理的军备控制体制谈判。

这是最近几周中国对愿意在军备控制方面进行合作所做出的最积极的表述之一。然而,中国官员在具体问题上不肯做出许诺。美国特别担心报道所说的中国计划向叙利亚和巴基斯坦出售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

这条消息中加线者为记者加的背景材料,正是透过它们,整体报道的意图显而易见:美国之所以提出以停止中国的对外武器销售为条件来考虑是否给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是基于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考虑。

③引述他人观点的方式。

所谓借客观引证,强化印象,结成意见同盟,正是它的特征。例如;

奸劫暴力罪案严重

法官教妇女使用手枪(标题)

[合众国际社田纳西州纳西维尔1981年4月29日电]

随着强奸和非礼案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个县的行政司法长官费特·汤姆斯自愿教授妇女使用手枪自卫。

对这个建议的反应是惊人的。

汤姆斯在本星期一宣布,他的部门将专门为妇女开设手枪使用课程,到星期三,已有一千五百名妇女打电话给他要求报名,而且要求报名的电话越来越多。

汤姆斯说:“我认为,我们的服务是给妇女们雪中送炭。”他还说,他开设的课程已经安排到明年二三月份了。

汤姆斯说,要求报名的妇女中年龄最大的是八十岁,最小的二十一岁。

他说:“如果一个妇女老是生活在惊恐中,她无形中就变成了囚犯。”

在这篇消息中,记者先是指明对此反应惊人,而后,反复引证汤姆斯的话作了详尽的说明与解释。

“化名”方式。

这是引述他人与自己表态的合作方式。记者想表达自己观点,又要保持客观,因而,故意不直说,而是化了一些别的名称来说,例如“此间观察家”、“此间消息灵通人士”、“权威人士”、“分析家”……

⑤渗入方式。

这种方式是易为人忽略的行动方式,记者貌似客观,实则由带有倾向性的语言交代色彩。例如:

[《纽约时报》米兰1945年4月29电]墨索里尼昨晚回到了他的法西斯主义诞生的那个城市。他是被一辆大篷货车载到这里来的——他的尸体躺在一堆尸体上。这一伙人都是在昨天被意大利游击队员枪毙的。墨索里尼的垮台、逃跑、被捕和处决构成了一出丑剧。今天上午,在洛莱特市场,这出丑剧的最后一幕,终于结束了。

记者的姿态在“法西斯主义”、“丑剧”、“终于结束了”中展示无遗。

⑥直述式。

这种方式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文章不一定出现“记者认为”等语言,但姿态十分明朗化。例如:

[塔斯社莫斯科(1991年)5月2日电]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元帅亚佐夫今天启程前往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苏中关系的历史上,类似级别的军事首长访问这将是第一次。

应当在苏中两国关系发展的总体背景下来看待国防部长的这次访问,因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已为这种关系开创了崭新的阶段。

请注意画线部分,它们正是记者直述己见的表现。

总结这些方式无疑是这一行业中最令人愉快的工作,它们既表达了一般性的规律所在,又由此引发了各具创举的激烈竞争。

当然,对事实的运作必须是公正的,因为只有公正才是全面开放的,也才能完成批判职责。

它同样必须是真实的与客观的,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具有生活状态,不欺妄,拥有真理性。

这些都是逃避不掉的要求。

第三节 社会人生探寻

在总结与描述新闻写作基本规律时,我认为自当提及“事实说话”、“简单、新鲜的原则”之外的另一点写作规律,即人生的所有劳作,都是对社会人生所做的探寻与挖掘。由着这一点,我们可以这般写道:“这孤独者,在人生大路一侧,领会着色相的感赋。”难道不是这样吗?新闻记者是富有的,他上下通神。

然而,他独抱着怀疑的姿态,不信任任何的说教,只求证与忠实模写,力守绅士风度。因而,在芸芸众生皆昏然时,却寂寞地见着了一件件本不想见着的惨剧。写作更是如此,它为记者自由批判、反思那些人性特点提供合适的时机。然而,那便有了再次撕裂伤口的诸种感觉。

这种操作绝非泛泛地就事论事。这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客观叙述似乎矛盾。然而不,这种微妙的征候由选择来实现,也就意味着,这里事实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大的人生空间。

第一,“全球性的重要政治事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在世界上发生的;存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预兆,对此,一个勤勉的新闻工作者应当能够观察到并且作出估价”。

第二,它是对人性世界的大暴露,悲喜忧乐、生死与共、健康与疾病,毕呈于一点一滴。表面上我们只见着一次交通事故,

但它可能告知世界的是人类正面临着科技异化的危险;表面上我们读到一则环境污染的报道,但实际上我们却地感觉了人类在焦虑中关心并深深担忧自己未来的一面;当我们听了一则战争报告时,它实际上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发问;当报刊上刊出科技报道内容时,我们绝不能只意会它与人的延伸无关……不会的,小小的一滴水里可映照着一个世界。同样的,一则新闻亦有广阔的人生秘境。

第三,新闻远远超出了它自身的范围,它“反映了文学和艺术的生活,普通人民生活的方式,登广告者努力兜售的商品,这个国家儿童受教育的方式,该国信仰者崇拜的方式,它的实业和银行起作用的方式,它的罪犯的类型和警察的行为,它的法院的审判——这一切都反映在报纸上。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

第四,“报纸是人的产物,它既容易犯错误,又是了不起的,可以沉沦于产生它们的社会之下,又可以跃居于该社会之上。”②

第五,它是一种人类交往天赋的最好例证,它们体现了民主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充当着民众认购的对象,双方各自付出些什么,而后填平各自的空白与匮乏。

第六,报纸也启动了人们的时间意识。因为人是时间的产物,时间雕刻生命,因而,新闻拥有它。

第七,新闻及新闻写作也必然有锻造美好理想的趋势。因而,它是积极地为人生寻找家园的较为理想的模式。它让我们得知群众所发生的事,并创造过程文化。它避免泛泛概念的危险,

而“为的是要对事实作一种鲜明的、包含建设性的和意味深长的展现。它接受一切在精神领域内发生的事,包括最奥秘的事情,以及最优美的个人创作品”。“这样的言语,在与生活最紧密的接触上,是一种成就,它通过修正那些在群众中人们所持有的观念,而多少决定了事情发展的趋向。”只不过,它往往不把正反两面同时写进一篇报道中,而是让它们独立出现,并印证与批判,该淘汰者淘汰,该表扬者表扬。1839年,《费城大众纪事报》上的一首诗阐明了这一信念:

公理在握,势不可当,

奋勇出击,意志如钢,

真理的旗帜高高飘扬;

蔑视宗派相争,

唾弃集团朋党,

超越于不公正的动机之上,

法律作指导,

正义为方向,

声誉只是过眼烟云,

我们决不姑息养奸妥协投降。

由此说来,作为一种消费,新闻及其活动绝对是积极的人生消费,在消息之中,我们进入人生;在报道中,我们成为了历史。

“它是真理的商店。”R·E·帕克说道,“用低于打电话的价钱,介绍谁都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促进——即使在克雷哈姆·华莱士《伟大社会》一书中称之为复杂生活中——某种类型的劳动民主”。②琳琅满目的事实展示着我们的世界,唤我们去修正、去弥补。

R·E·帕克这位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继续告知人们:

普通的报纸之所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报道出来能引起轰动,是因为我们对人类生活知道得极少,以至于我们读到生活中的事件时不能解释它们。可以肯定说,凡是使我们感到震惊的事情都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我觉得帕克提出这一点是一种了不起的举动。我们人一边在生活中如此做着,一边又自欺自己是万物的精华,最完善,也最聪慧,最良善。因而,当湖北地区一位普通家庭妇女用最简单的手段骗取260万元巨款事件被披露后,人们用“天方夜谭”来概述之;当唐山市一个骗子轻而易举地“卖掉”一座铁路桥时,媒体称之为“不可理解”的神话。新闻供给的事实正在消解着人们自古以来建立的那些神秘而又自信自负的神话,正交给人类一个血淋淋的世界,一个美好与丑恶交杂混合的世界,而这一切人类从前并不太了解。

新闻在探询人性与社会,两位了不起的美国记者告诉人们:“新闻事业是要把一些事物的相互联系告诉读者,使他们知道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否则新闻报道便成了对各种事实的简单复述。”钱塞勒和米尔斯的意思是推动人类的理解。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微妙的工作。事实总会具有一定的含义,提供背景、作出解释,这样更有社会意义,好的新闻总会以不同方式将相关事实联系在一起。

新闻写作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可以无限做下去,但我们只能供给思考的起点而无需去替别人运作心智,别的事情只能靠受众自己去完成。请联系第一章的前半部内容来完成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