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知海泛舟
9945200000014

第14章 文学艺术(8)

“四灵”是指南宋时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辉;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他们都标榜晚诗体,专意学习贾岛,姚合的诗风,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又因四人的字号都有一个“灵”字,因此他们被人们称为“四灵”。

南社

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

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

南社文学以诗歌为主,大致以辛亥革命为分界线。此前,主题多为批判清栩统治,倾诉爱国热情,呼唤民主,谴责专制,号召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斗争,风格慷慨豪壮。此后,主题转变成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哀.斥责袁世凯的称帝丑剧,风格愤郁低沉,有的甚至只是些靡靡之音。

南社建立期间,国粹主义思潮正在革命派内部流行,南社作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他们要求光大民族文化,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但是,又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吸收外来进步文化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之间的关系,笼统地鼓吹保存国学。其结果,既不能继续推进改良派所倡导的文学改良运动,也不能扶掖在文学实践中所出现的新芽。“五四”时期,不少人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

南社的主要作家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马君武、宁调元、周实、吴梅、黄节等。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都市通俗小说流派。

最早提出这一名称是周作人和钱玄同。它的代表作家以写言情小说闻名于世,于是被称为鸳鸯蝴蝶派。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志怪、传奇、讲史、神魔、讽刺、谴责、人情、狎邪、侠义和公案等,有人用该派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为派名。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众多的刊物和书局。1922年,曾成立过青社和星社。其代表作家之一包天笑宣称其创作宗旨是“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钏影楼回忆录》)。他们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拥戴的,但他们大多又维护旧家族制度和旧礼教。他们既继承古代文学的某些优良传统,而对其陈旧的创作思路也予以吸收。他们以“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去指导创作,以普通市民的情趣和价值取向为标准,更多地重视作品的商业效应。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向恺然、毕倚虹、何海鸣、张恨水、刘云若等。他们的作品,大多善于描摹当时社会的世相人情。

古典主义

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并且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这正是古典主义得名的原因。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范做了大量T作。诗人梅莱在悲剧《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原指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它猛烈冲击封建旧传统,强烈要求实现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后来,浪漫主义泛指文学艺术上同现实主义并列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它的主要特点:①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浪漫主义力图表现生活的理想,大都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可以说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理想主义。它以文学唤起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烈渴望。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致力于刻画英雄形象。英雄人物不仅有先进的思想,还有异于常人的力量,使人感到崇高雄伟,不可企及。③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的作品大都气势宏伟,激情磅礴,节奏昂扬。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1795年德国诗人席勒在其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首先指出“现实主义”与“思想主义”的对立。1885年法国画家库尔贝挂出《现实主义者库尔贝的个人展览会》牌子,展示自己40幅作品,其中尤以《石工》、《奥南葬礼》引人注目。从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流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

现实主义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塑造典型。其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现实主义强调在对人物和事件的如实描绘中,发掘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现实主义注意的中心是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并力求将其真实地描绘出来。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往往要求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及细腻的描绘。

其三、朴素的语言。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涌现出许多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国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巴金的《家》、《春》、《秋》等。

直至今天,现实主义在艺术创作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流浪汉小说

16世纪在西班牙开始流行的多以流浪汉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的小说。16世纪中叶,随着美洲殖民地的建立,西班牙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对外贸易十分频繁和兴吼,致使大批本国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业游民。加之社会上冒险之风日益盛行,流浪汉遂成为一个庞丈的社去阶层。流浪汉小说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1554年,《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汉泽《小癞子》)开了流浪汉小说的先河。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由于家庭遭遇不幸,不得不给一个瞎子引路,从此开始流浓生涯。为了生存,小拉撒路先后换过不少主人,历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此后陆续出版的流浪汉小说有阿苌曼的《古斯曼·德·阿尔发拉切》、乌维达的《流浪女胡斯蒂娜》、克维多的《骗子手》等。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又称“侠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综合;也是代表该时代背景的文学形式。骑士文学持续三百多年,即自12世纪至16世纪中叶。它自身的源泉是上古的神话和传说,而它本身又成了此后古典派文学的源泉。

迷悯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的出处是海明成的第一部长篇小泌《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一句题词。该小说问世后获得很大成功,“迷惘的一代”这一术语也随之流行开来,于是成为海明威等战后一批作家的代名阋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它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其鼎盛期在20年代下半期。

它无纲领、无宣言,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团体。代表作家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司各特·菲茨比杰拉尔德(《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托马斯·沃尔夫(《向家乡看吧,安琪儿》)。

“迷惘的一代”在美国文学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它造就了蜚声世界文坛的大师海明威,留下了不少广为传颂的作品。

荒诞派

这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现代派戏剧流派。该派作家主要运用戏剧形式进行创作,而且一反传统戏剧特点,故又称为“反戏剧派”或“反传统戏剧派”。

荒诞派戏剧抛弃了传统戏剧形式,反对以文学剧本和对白为基础的程式,打破戏剧要有连贯情节和展示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老公式,强调用离奇、夸大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苦闷。其戏剧也有分幕分场,但没有故事情节,不表现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舞台形象离奇古怪,杂乱无章,人物语言混乱,没有逻辑性可言。

他们反对戏剧中有任何间接说明介绍,也不让人物直接诉说自己的感受,而是用布景、道具、音乐以及人物动作;将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代表作家与作品有法国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尤涅斯库的《椅子》、《秃头歌女》,阿达莫夫的《动物园的故事》等等。

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的鼻祖是美国颓废诗人、小说家爱伦·坡,他创作的5篇侦探小说开了侦探小说的先河,对后人创作侦探小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作家都是在模仿爱伦·坡的侦探小说进行创作。

第一个模仿者是世界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他创作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为享誉世界,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的比利时籍法国作家乔治·西默农,毕生创作了近百部侦探小说。

英美的侦探小说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主要形成了两个派别:一个是“黄金时代派”,特点是经过严密的推理,最后破谜;另一个是“硬汉派”,小说主人公身佩手枪出入黑社会,与盗匪、流氓、妓女厮混,以自身的冒险经历,达到破谜的目的。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初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12个作家的小说片段集《黑色幽默》而得名。

“黑色”,指无奈而又滑稽的社会现实。“幽默”,指对这种现实玩世不恭的嘲笑。它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愤懑与绝望,以及希望在幽默与讽刺中获得慰藉的复杂心理。此派以存在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多描写凶险可怕的现实与个性自由之间的激烈冲突。其间,虽洋溢着浓郁强烈而又玩世不恭的情绪,但却是一种“绝望的喜剧”、“大难临头的幽默”。

与此相适应,在结构安排上,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时间上的顺序和时间上的错乱交错叠印,组为一体,通过强烈的对比揭露现实。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等。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指20世纪50到60年代出现于美国并一度风行西方的现代文艺流派。其成员由不满现状和盲目反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受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现代社会的种种荒谬均源于理性和传统,因而自称“神圣的野蛮人”、“没有目标的反叛者”,在非理性和反传统的旗帜下,蔑视一切、否定一切,奇装异服,纵欲享乐,男女混居,到处流浪。创作上,他们力图打破各类文学体裁和语法修辞的界线,摒弃故事情节和人物介绍,取消诗的格调和韵律,用“自发式散文”、“放射诗”、“个人新闻体”、底层人物口语及象征、隐喻、意识流手法,来表现人物流动的内心体验和感官印象。这派文学尽管具有蒙昧性和大量不健康的内容,但其大众化倾向却使它能在精神苦闷的青年中广为流传,对保守的上层文学形成较大冲击。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凯如阿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巴罗斯的小说《吸毒者》、霍尔姆斯的小说《走吧》等。

专栏作家

1920年前后,“专栏作家”最早在美国出现,指的是某些作家或编辑专为一家报纸撰写署名文章,通常用一个固定的标题并且专门探讨或分析栗一方面的问题。

19世纪晚期,在美国开始流行一种幽默的杂志,经常刊登读者的投稿。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许多报纸杂志中都开设了大量专栏,包括政治、经济、图书、电影、社会、医学、家政、体育运动、对失恋者的忠告,以及现代生活和思想的诸多方面。一批又一批的“专栏作家”应运而生。现在,“专栏作家”已遍布世界各国。

愤怒的青年

这一名词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风行于英国的文学运动。参加者多为出身T人或中下层阶级的青年。他们厌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充斥英国社会的保守、虚伪等级观念及单调的生活等等,并在文学作品中愤怒地进行揭露和攻击。当青年剧作家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上演成功,奥斯本被人称作“愤怒的青年”,这称号也便成了这一文学运动的名称。“愤怒的青年”的著名作家和作品,还有约翰·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金斯利·爱米斯的小说《幸运的吉姆》、艾伦·西利托的长篇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阿诺德·威斯克的剧本《鸡汤和大麦》等。

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新兴形式。从19世纪开始,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科学幻想的色彩。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著《格列弗游记》中的神奇航行,简·劳登所著《木乃伊》中的恐怖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幻想的成分。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这类作品中大显身手,其中两个重要人物是玛丽·雪莱和埃德加·艾伦·坡。这两位作家都在带有恐怖色彩的传奇故事中融合一定分量的科学推论。科学幻想小说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

七、语言文字

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