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9943900000009

第9章 富脑计划(2)

有个刚进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对待工作很随便。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老板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地搞了半个月,半个月后,他拿着这个方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谁知老板看都没有看一眼,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了回去。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拿起方案,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回去后,年轻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对那家知名公司做了详尽地了解,然后又做了一个方案,交给老板时,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给予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还是让他拿回去修改。

再一次从老板办公室拿回方案后,年轻人下定决心,他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方案交给老板。于是去了那家知名企业,和他们的工人一起吃住,了解他们的产品,和公司的高级领导沟通,了解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公司,信心百倍地把新方案放在老板面前,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着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了。”

有了这次经过,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改进,工作才能做好。此后在工作中他经常自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然后再不断学习,进行改善,不久他成为了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员,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现在他已经成了部门主管,他领导的团队业绩一直很优异。

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

学习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向书本和前人学习;其二,在实践中学习;其三,直接向成功人士学习。

那么,到底如何学习才有效呢?

(1)将读书变成你的习惯甚至嗜好,抓紧一切时间“抢学”

“抢学”是李嘉诚的发明,他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因为他少年失学,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所以是抢时间学,这养成了他每天晚上都看书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学海无涯苦作舟”。“抢学”精神就是勤奋刻苦。

已经工作的人,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到基本原理,小到每一个具体行为和技巧。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成功,要学会本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有所发展,这样成功的机率就要大80%。这就需要你抓紧一切时间“抢学”。

(2)每天阅读15分钟,博览群书

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里,你是否还拥有一颗宁静的心,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城市里,你还能心平气和地选择白纸黑字作为你孤独时的良师益友吗?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它,别把它丢掉。”

我们可以找出自己每天的15分钟时间读书,最好是每天的固定时间,这样所有其它的空闲时间就都是额外收获了。我们唯一需要的是读书的决心,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一定能找到这15分钟。同时,手上一定要有书,一旦开始阅读,这15分钟里的每一秒都不应该浪费,事先把要读的书准备好,并有规律地阅读。

(3)不要太相信书,学以致用才能成功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校毕业后才开始的。读书不能永远局限于一个领域。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掌握”,而是“融会贯通”,进而转化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如果一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太多,却始终是食而不化,这就是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后果。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

两个4岁的孩子参加了智力测验,测验结果证明他们具有相同的智商,但他们后来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孩子A到牧场里去,每天负责给牲口喂饲料并把它们冲洗干净。孩子B则进入了一所专门培养儿童活动能力和智力的学校。

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不同的童年。12岁的时候,两个孩子又参加了一次智力测试,显然B的成绩优于A。但如果让两个孩子变换活动内容,做自己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他们都会遇到麻烦。他们学到的知识有多有少,但A的成绩则高于B。

现在,人们可以确定,影响成功有3个方面的因素:①先天智商(遗传);②学到的知识;③最后一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到的知识在一个环境中的应用。

太相信书的人,只能成为打工仔。不要做个书呆子,书本知识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对于事业有成的人士来说,致使他们成功的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来自学到的知识所具有的可应用性。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施瓦伯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为技师。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25岁那年,施瓦伯又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读书易,思考难,两者缺一,就都无用处。真正有用的人才是能学以致用。

(4)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新一代成功者的第一特质是学习能力。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首先是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一切均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而且变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要想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跟上这个社会的变化速度,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所以,学习能力是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未来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第一特质。

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拥有资产2亿美元以上,1989年创业时只有25岁。张跃的座右铭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品位、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拥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头衔的刘汉元,在2002年被《贝才苣勤杂志认定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的商人——在亚洲仅有13人获此殊荣。作为一个如此规模企业的老板,刘汉元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留给他批阅的商务文件。

然而,不管再忙,哪怕身处天涯海角,每月的月底他都要飞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参加EMBA班的学习,这是专门为在职的老板举办的学习班。

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论是在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视为学习的殿堂。你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价值的宝库,也是你竞争的资本。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适应性自然越来越差。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说到学习的态度,首先要以古代贤圣为榜样。

《沦语·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与己同行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沦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没有固定的老师。舱语》中有不少类似的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

“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都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这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不仅指学知识,还要学品行。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它还说明一个道理:哪怕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一种学习。

20世纪60年代,刚从大学毕业分到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他就郭沫若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渤上的白话诗写信给郭老,措词极其尖锐地批评说:“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诗人的大名。编辑同志大概对你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广大读者却对你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老给陈明远复信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且是非常高兴。”并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

郭老约见陈明远,笑着问他:“如果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的手里,你如何处理?”

陈明远仔细想了一下说:“对你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一类对像《骆驼》、《罪恶的金字塔))那样的好诗,和少数合格的诗,予以发表。二类对有可取之处但需斟酌的,提出意见退你修改,改好再定。三类对诗味索然的当做散文、杂文看待,否则,干脆扔掉。这样才能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真正爱护你的诗句。”郭沫若这位大学问家听后哈哈大笑,连声说:“好!遇到你这样的编辑就好办多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谁也不可能是“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那就需要我们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告诫,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克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社会上一知半解的人一多,就容易流行起一股装腔作势之风。如果凡事都一无所知的人,心里便容易产生唯恐落于人后的压迫感,这也是职场人常见的心态。在绝不服输或“输人不输阵”的好胜心作祟下,随时都想找机会扳回面子。

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其交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学无止境。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无疑会增添你自己的知识资本。

5.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成为巨人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牛顿去世后,有人写诗赞美他:

宇宙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神说:让牛顿降生吧!

于是一切都成了光明。

然而在1676年,牛顿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却写道:“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他还曾讲:“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么看,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好像只是一个在海滨嬉戏的孩子,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的卵石或一只更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而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还完全是个谜。”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话不过是牛顿自谦之辞,其实,恰恰是因为牛顿学习了很多前人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才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做出奠基性的贡献,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牛顿用他的成功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可能成为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