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防人术
9942800000008

第8章 防人的前提条件:看清他的本来面目(2)

刑部尚书裴宽和裴敦复都深得唐玄宗的赏识。李林甫十分害怕他们人相与自己争权,偏巧“二裴”之间又有矛盾,李林甫看准了这一点,就趁势挑拨他们的关系,使“二裴”不能并存,而自己卸坐收渔利。如,他怂恿裴敦复买通杨玉环的姐姐,在玄宗面前说裴宽的坏话,致使裴宽被贬为睢阳太守。

李林甫见两个对手已伤了一个,就把目标转向了裴敦复一人。他以明升暗降的手段,任命裴敦复为岭南五府经略使。岭南是一个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山水阻隔,千里迢迢。裴敦复接到任命后,稍露迟疑之情,便被李林甫向皇上弹劾一本,说裴敦复迟迟不赴任,有违抗圣旨之嫌。

玄宗觉察后,觉得裴敦复曾赫赫军功,后改将装敦复贬为淄州太守。

拿林甫是用这种狡猾的伎俩将二裴赶…朝廷,阻止了他们人相的机会,从而保全自己的地化。

4.先博名声再争好处

耍弄两面三刀诡计的人很清楚,弄一个“好人”的名声可让自己既赢得“群众基础”,又容易得到上司的青睐,自己办起事来就方便许多。重要的是。出于对好人的好感,他在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使坏时,人们也难以察觉。

王莽出身于外戚之家。其姑母政君是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其舅父王风为大司马将军,从此于氏开始垄断朝政。在元、成两朝,王氏家族“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几侯、五大司马”。王氏因为是皇亲国戚,家门贵显,故其子弟多“乘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独有王莽一支,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亲死后,其兄又相继去,王莽因“独孤贫”,不可能如其他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寓,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样去做,因为他怀打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叮能多地去沽名钓誉。

王莽为了出人头地,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因有着现成的m统关系,他当然会加以充分利用。其们父大司马王风生病时,王莽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汤尝药,一连数月衣不解带,顾不寝食梳洗,“乱首垢嘶”,然得阿容憔悴:看到任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王凤十分感动。临夕匕之时,太后王政君来探望,王风郑重地将王莽“以托太后及帝”,要太后及皇帝尽力照顾他这位侄儿。王凤死后,王太后念王风托付之总,就让王莽做了黄¨郎,不久,又提升为校尉,王莽顺利地踢开了人的头_一脚。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爱怜,他上书给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给王莽。

王莽待人谦恭,办事认真,朝廷许多大臣为之赞叹,都认为下莽足一个难得的贤能之士,纷纷上书向成帝推荐。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

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王莽的声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和叔父们。

钓名的目的达到了,但显然这只是第一步,这使他拥有了争取更大好处的资本,接下来他就要通过使坏进一步排除障碍了。

当时王莽的姑表兄弟淳于长亦因其舅王凤生前之托甚得太后及皇帝的宠信。后来王莽的叔父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病重,如果病不起,那么,身为外戚、位居九卿的淳于长很可能取而代之。正莽担心淳于长受宠,非常嫉恨。为了击败淳于长,扩大自己的权势,王莽抓住淳于长与许皇后之姊私通之事,加以攻击,并趁为王根侍疾之机,说淳于长的坏话,以激起王根对淳于长的不满。他对王根说:

“长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王根听罢大怒,谓王莽:“即如是,何不白也?”王莽回答说:“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王根说:“趋白东宫。”于是王莽求见太后,具言淳于长罪过,太后亦怒,并让王莽再言之于成帝,成帝乃免去淳于长的官职。后来淳于长义被下狱处死。在丑恶的宫廷权力角逐中,王莽终于排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还由此获得了“忠直”之名。成帝绥和元年,重病中的王根终于“荐莽自代”,王莽遂擢为大司马。这样就为王莽篡位奠定了基础。

像王莽这样为达到目的处心积虑长时间装好人,一般人还真难以做到。看起来这是个笨办法,可一旦奏效其杀伤力又极强,所以尽管这样的人难防,但也不能不防啊。

5.稳住你也许为的是拿你开涮

善于背后使坏的人是因为他摸清了这样一个规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惟其难防,才容易一招制胜,所以他会千方百计地尽量使用“暗箭”。但天底下并不是只他一个聪明,为了让那些一样聪明的人落入圈套,他会使尽浑身解数先把你稳住,稳住之后再拿你开涮才涮得熟。

南齐的大司马萧衍握有实权,他想让齐和帝把江山禅让给他。沈约是萧衍身边的人,对萧衍的想法他是心知肚明。有一天,沈约向萧衍进言说:“如今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齐朝的国运不久了,您英明神武,应该挺身而出,接受天命啊,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失。”萧衍听了心里很舒服,说:“我正考虑这事呢。”

沈约走后,萧衍又召进范云,告诉他自己想让齐帝禅让的打算。

范云的回答与沈约一样,萧衍高兴地说:“果然是智谋之士啊,见识如此相通!你明天上午带着沈约一起来!”

范云出门后,告诉了沈约,沈约眼珠子一转,叮嘱范云:“明天上午,您可一定得等着我。咱俩一起去。”范云当即答应了。

但到了第二天上午,沈约却提前去了。萧衍命令沈约起草接受禅讨:登基的诏书,沈约忙说:“我昨晚早就起草好了。”说着递了上去。

萧衍很高兴,连连夸奖沈约会办事,说: “事成之后,这头功是你的。”

不久,范云从外面赶来,到了宫门,却无法进去,只好在寿光阁外焦急万分地走来走去,口里不停地发出“咄咄”的声音,看来急得够呛。

等到沈约出门,范云赶忙上去问道:“怎样安排我?”沈约举起手来向左一指,暗示已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一职,范云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这还差不多。”

沈约做人很成问题,为了抢头功,把朋友给涮了,一面叮嘱别人“一定要等着我”,一面却提前进宫,兜售自己的私货,将开国的头功一把抢在手中。和这样的人共事,可一定要小心啊。

五代期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张颢,一个叫徐温,他们在一起密谋,准备杀死节度使杨渥,然后二人取而代之。

但是,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事,要是事情败露,那可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牵连到九族。怎么做才能既可以从事变中捞到好处,又不用承担失败的风险呢?狡猾的徐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一天,两人在具体讨论事变事宜的时候,徐温对张颢说:“在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两方面的兵马都参加的话,必然步调很难协调一敛,不如全部用我的兵马吧,那样便于指挥,成功的几率也大得多。”

张颢想,徐温肯定想独占功劳,那可不能让他得逞。他便对徐温的提议表示反对。徐温于是顺水推舟说:“两方面的军队确实是不便于行动,您要是不同意全部用我的兵马,那就全部用您的手下吧!”张颢欣然同意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后来兵变果然,夫败朝廷斤始彻底追查叛党,于发现被捕的兵全足张颢的下下,此大家都认为徐温当时根本就未曾参与谋反的,徐淞就这样褂以置身粤外。

不否认,徐温足一个刚险奸阼之徒。但足,就事沦书,他的方法真是绝妙:兵变成功,自己也是一一个参与者,然可以分得一杯羹;兵变欠败,己可以安然置身事外,小担一丝风险。我们在现实生活也要刈‘这种人加以提防。

6.要防范“好意”面纱后面的馊主意

一个人遇到事情手足无措,或者陡然听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如果有人以真诚的语气和姿态给你出谋划策,你常会毫无保留、没有戒心地接受照办。如果此人并无坏心,那也罢了,反之,如果此人心怀鬼胎,他的所谓“好意”只不过是伸把手将你往火坑里推,让你跌得更重、烧得更惨一些,你也只能轻而易举地着了他的道儿。

战国时候,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这美人年方二八,身材苗条,体态风骚,楚王非常喜欢她。

楚王的夫人郑袖,见新来的美人姿色出众,胜过自己,妒意油然而生。但她见楚王这么喜欢这位美女,不敢造次,只好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掩藏起来,装作自己比楚王更喜欢她。华丽的衣服,精致的玩具,美人想要什么,郑袖便选择送给她,结果美人对郑袖很是感激。

郑袖还时常对楚王说:“你新来的这位美人,真是美如天仙,举世无双!”说得楚王心花怒放。

楚王见妻妾和睦相处,互相称赞,感到心满意足。他说:“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她就比我更喜爱她,这种态度,只有孝子奉养双亲、忠臣侍候君主时才会有啊!”把郑袖着实称赞了一番,同时,他更加喜爱新美人了。

郑袖知道,楚王以为自己并不妒忌新来的美人,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她告诉新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只是有点讨厌你的鼻子,如果你见大王时经常捂住鼻子,大王就会长久地宠爱你了。”

新美人对郑袖向来是言听计从,每次都受益不浅,她以为夫人这次也是关心自己,就听从了。以后见楚王的时候,新美人每次都捂着鼻子。

刚开始的几天,楚王还没在意,时间长了,他不禁感到很奇怪。

有一回,楚王私下里问夫人:“新美人见寡人时常常捂住鼻子,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郑袖吞吞吐吐地说:“我……不知道。”

楚王见了,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就一再追问。郑袖装作不得已的样子说:“她曾经说,她讨厌大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听了,气得一拳打在桌子上,骂道:“这个小贱人!”他开始疏远新美人,连续两天没召见她。

接下来的一天,楚王让郑袖陪他去花园游玩。郑袖悄悄地叫卫兵去通知新美人,说楚王紧急召见她。当新美人慌慌张张跑来,捂着鼻子拜见楚王时,楚王不觉勃然大怒,命令卫兵:“给我把这贱人的鼻子割掉!”在古代,割掉鼻子是一种酷刑,叫做“劓”。

可怜新美人糊里糊涂地被割掉了鼻子,从此不能再见楚王。

郑袖的阴谋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她是楚王的夫人,与楚王相处很久了,早已得到了楚王的信任。而那个美人虽然受楚王宠幸,但她一是地位不如郑袖高,二是与楚王沟通不够,楚王虽喜爱她,但还没有信任她。所以在三者之中,郑袖可以与楚王交流信息,可以与美人交流信息,而楚王和美人之间却没有交流信息,这就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难怪楚王偏听偏信,让郑袖的阴谋得逞了。

还有一个故事: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凭着巴结、奉承、献媚取宠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凭着他的“口蜜腹剑”陷害了一个个大臣,以维护自己宰相的权位。

有一次,李隆基和李林甫在一起闲谈,谈到了一个官员严挺之,李隆基说:“严挺之在哪里?我听说他是个将相之才,应该委以重用。”李林甫本来就非常妒忌严挺之的才能,害怕他有一天会夺去自己宰相的位置,忽然听皇上这么一说,就更担心了。于是他搪塞地回答了皇上的话后,就赶紧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装出一副十分亲密的样子,促膝谈心,叙述旧情,并答应推荐严损之当员外郎。

然后又说:“皇上很喜爱你哥哥的才华,为什么不让你哥哥假说患了风寒,向皇上请求回京城医疗,这样就有机会见到皇上得到重用了。”

严损之听了满心欢喜,便到绛州把李林甫的话告诉在那儿当刺史的哥哥严挺之。严挺之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不假思索,就按照李林甫的话写了一张表,派人交给李林甫。李林甫见严挺之中了计,非常高兴,就拿着这张表报告皇上说:“严挺之现在年老体衰,又得了风疾,应该让他担任闲官,以便治疗。”玄宗接过表来,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息道:“可惜,可惜!”结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月,玄宗便下令让严挺之做太子詹事,呆在洛阳养病。

李林甫就这样两边当好人,暗中使手段,让别人受到陷害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

一次,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观看歌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走了,就垂着马鞭,拖着缰绳,慢慢穿过楼下。卢绚风度翩翩,玄宗一边看着他,一边赞叹道:“好一个卢绚!”宦官高力士在旁边听到了,就暗中告诉了李林甫。

李林甫看玄宗又喜欢上了卢绚。害怕威胁到自己,就把卢绚的儿子叫来,说:“你父亲在朝中很有威望,现在交州、广州一带经常发生动乱,皇上想派你父亲去那里整顿整顿,不知道你们愿意不愿意去?”交州是个十分偏远的地方,经常闹瘟疫,李林甫自然知道卢绚一家不愿意去,故意撒谎这样说。接着他又进一步威胁说:“如果拒绝圣上的旨意,龙颜不悦,恐怕会获罪啊。”卢绚的儿子一时慌张起来,没了主意,就请求李林甫在皇帝面前说情。

李林甫故作为难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帮你们一个忙,就让你父亲到东都洛阳去担任太子宾客或者太子詹事,怎么样?那也是块肥缺,你回去劝劝你父亲。”卢绚不愿意到远处去任官,又怕被降职,只好上书请求担任太子詹事。李林甫为了掩人耳目,就先让他到华州当刺史。过了不长一段时间,李林甫便向明皇打小报告说卢绚身体不好,难以管理州事,打发他到东都去做太子詹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