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隐身道
9942200000003

第3章 隐身的坚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2)

所以说:“好汉要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也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吃一下眼前亏,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吃眼前亏,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

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着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第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吃亏换取长久的利益。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也没有着落,他只好背上祖传宝剑,沿街讨饭。

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叉开,摆好姿势。

众人一哄而上,想看韩信的笑话。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竟然弯腰趴在地上,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相机而动,仗剑从军。

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功业,成为千秋佳话。假如,他当初为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照法律处置,则无异于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身。韩信深明此理,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

这样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小屈求大全。一旦时机到了,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所以说,吃“眼前亏”

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是为了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目标。

“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看似英勇、心气冲天的人其实是莽夫一个;而忍气吞声、宁吃眼前亏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能够忍辱的人有大作为

《四十二章经》上有这样一段话,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忍辱是体现了菩萨的涵养。它包括:耐怨害忍,是对于冤家仇人的种种无理非难,能够忍受;安受苦忍,是个人修行及度化过程所存在的种种恶劣条件,如身体病弱,天气冷热,衣食不具等,都能泰然处之;谛察法忍,是对与我们认识悬殊的真理,能认同接受。忍能使我们消除愤怒,一个人倘若充满憎恨心,缺乏忍的涵养,才会产生愤怒;具备忍的涵养,就不会有愤怒了,对于别人的伤害你能心平气和,和颜相向,就很难树立怨仇。因而忍的涵养又能使彼此和谐、内心安详。

佛陀常常警醒弟子,即使自己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接受你。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害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担当不下去。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以自我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响周围的人跟着争执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身心的健康以及幸福的人生观。

爱是人间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忍的人,愈是痛苦。婆娑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堪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生存得更自在。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达到忍受逆境的痛苦,则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这样个人成功的机遇才能表现出来。

做事,一定要秉持着“正”与“诚”的原则;而待人,则要以“宽”与“忍”的态度。要以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佛陀不但教导众生修“慈忍”行,就连对儿子也教他坚持“慈忍”。佛告诉儿子:我的一切财产都要留传给你——国家的一切财产是有形的,有损减的;而我的财产是慈忍大法,是大觉智慧,可增长你无穷的福音及难量的法财。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于一切众生,人间便会常久散发着“透彻的爱”的光芒。

争,只能“为善竞争”、“与时日竞争”,一旦它的对象从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它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事,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竞争孕育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上下之别、前后之分、得失之念、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人们往往就是太执著,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我爱的拼命去求、去争、去嫉妒,以致心胸狭窄,处处都是障碍。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修养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世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能“忍”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人能“忍”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忍”。

要挺住。先忍受平淡

人生在世,难免不磕磕绊绊。沧海桑田,风霜雨雪,生活中你有时会遇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辉煌,有时你也会遇到喝凉水都塞牙的潦倒。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干世界,难怪有人感慨而叹:“生都不怕,还怕死吗?”一句平凡但极富哲理的话道出了活着的不易、艰辛和坎坷。

在生命的历程中,也许你想活得像凤凰涅槃般壮烈,但每一天都平平淡淡;或许你想成为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大亨,但你却挣扎在温饱线上;也许你想仕途如日中天,但你只能成为普通的一员;也许你想堂堂正正做人,但命运却和你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你沮丧、苦闷、彷徨,但最终还是无奈,因为你无法诠释清楚你所面对的世界。

其实,面对人世间诸多的惶惑和无奈,你不妨心静如水。

不是吗?心静如水,你就会感到险壑也是坦途,峻岭也是平原,沧海也是一粟。心静如水,虽然你暂时蒙受冤屈,但心里坦荡安然;心静如水,虽然你活得平淡,但有滋有味;心静如水,虽然你囊中羞涩,但有苦有乐;心静如水,虽然你这辈子注定普普通通,但也惬意和轻松。只要你心静如水,什么荣辱得失、沉浮笑骂、是非曲直,一切都视为斯夫。

老子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管世事怎样反复无常,只要你心静如水,襟怀坦白,就不会愧对他人。

人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手握空拳,一无所有地离世而去,并且终将化为尘土。因此,你不必渴求生活的至善至美,凡是生活赋予你的,你都要欣然接纳,不要去追求那些可有可无、并不影响生命内涵的东西。

心静如水,你可以感悟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悠然;心静如水,你还可以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洒脱;心静如水,你就可以玉树临风,泰然自若。

然而,心静如水,不是消极怠世,也不是逃避现实、漠对人生,而是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净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进退自如、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懂得进退之道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屈而让人,在历史上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眼里,是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

晋文公重耳,可谓是这方面的高手。运交流亡的重耳,身为晋国公子,在成为晋文公之前,曾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待他如同国君。重耳言行举止,莫不细致小心,在楚王面前,更是谦恭有加!因为重耳深知,自己的处境十分微妙,稍有不慎,回晋之愿,或许就是南柯一梦了。

有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在宴席上问重耳道:“公子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当上晋王该怎么谢我?”

重耳沉思良久,答日:“托您的福,如果我返回晋国,有朝一日若有两国不幸交战的局面发生,我将后退九十里回避楚王,以报答楚王的款待之情!若这样做还不能令楚王满意的话,重耳也就无话可说了。”

公元前632年,已当上晋国国王的重耳,采纳中军大将先轸的意见,成功地离间了楚与齐、秦的关系。楚国恼羞成怒,派大将子玉率大军北上,旗帜鲜明地征讨晋国。晋文公重耳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撤退九十里。很多将领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楚军远道而来,已十分疲惫,晋军以逸待劳,应该迎头痛击才对。

大臣狐偃见许多部将都心存疑惑,就对他们解释说:“国君后退九十里,是履行以前许下的诺言,倘若一国之君说话不算数,是会被天下人笑话的。”

其实,重耳正是用后退之法,激起晋军将士的愤懑,从而增强斗志、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同时,避开楚军锋芒,提升楚军骄傲自大之气,然后选择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同楚军会战。

楚军统帅子玉见晋军不战而后退,认为晋军是望风而逃的懦弱之军,于是率领楚军紧追不舍,且一直追到城濮。等他反应过来,早中了晋军的埋伏。城濮一战,晋文公重耳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退虽然为屈,但在屈后,可能会有大获全胜的伸。

常言道,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一样,无论是谁,身处该退该让该屈之境,就不能急进急争急伸。

今天的人们,在各行各业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屈伸之由自会各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伸”起来困难,并还可能出现危险与祸患的时候,就得先屈。

在可伸也可屈的时候,我们的主张是避伸而就屈。从某一方面说,伸是显,屈是隐。显则招人注意,招人注意则容易遭受到攻击,遭受到攻击就存在失败的可能;而隐则易让人忽视,被人忽视就有宁静,在宁静之中,修身养性,积蓄能量,在日后可能会有大伸。

一般说来,深事深谋,大事大谋,差不多皆成在屈中,而人在伸时,大多只谋一些小事、浅事。自古及今,谋计谋略,贵在此人想得远想得深!己之所想,是人之所想不到的;己之所看,是人之所看不见的;己之所谋,是人之所谋不到的,这才是大计、大略。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让。在特定的情况下,让就是智,让就是勇,让就是伸!当然,让,更是一种忍。

面对高位,常存平常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日间所要面临的,只不过是一次出国旅游观光的机会,只不过是一次由科员升为科长的机会,只不过是一次由助理升为经理的机会,只不过是一次由临时工升为长期工的机会,等等,等等。细想一想,为了此类的“伸”机,有必要与同事争得脸红脖子粗吗?有必要与朋友打得鼻青脸肿吗?遗憾的是,如此的事情经常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二步利己利人,退三步与世无争。无争不是无能,无争是一种大屈,在大屈之后,就会有成功的大伸。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意思是:一点点的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眼前,都不能忍让,肯定会搞乱大的计谋。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只不过是可怜的匹夫之勇,结果往往会铸下大错,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让和忍。

《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心地善良耿直,却就是暴躁的性情不改,头脑易发热,芝麻点大的小事该让不能让,结果自吃不少苦果。比如说在浔阳江中,他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的江水,就是由于他不能忍让一点小事并一味逞凶引起的。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许许多多的人来说,忍与让的字眼在其行为的字典里,早已无法找到,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若不尽快将这两个字补进我们行为的字典里,并掌握与运用,自食苦果的日子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