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9941400000009

第9章 阿尔伯特和彼得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

解释恐惧症的形成机理

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什么人们会对“井绳”这种完全l无害的东西产生恐惧感呢?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用一个经典的实验解释了这个现象。实验的主持者就是行为主义的旗手——约翰·华生。

华生和他的追随者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意识,因为意识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他们认为只有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人的行为,才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实验来加以研究的。行为主义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据此,华生认为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他找来一个刚刚出生9个月名叫阿尔伯特(Albert)的婴儿作被试者。阿尔伯特从来没有见过实验室里的大白鼠,所以也不怕它。华生就设法使阿尔伯特对大白鼠产生恐惧反应,当然,并不是唆使大白鼠去咬阿尔伯特。

华生发现,婴儿听到巨大的声响和失去支持时,便会产生恐惧反应。

他找来一根直径1英寸,长3英尺的钢棍,当用锤子敲击这根钢棍时,阿尔伯特便产生明显的恐惧反应。

正式实验时,华生先让阿尔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他玩得很高兴,毫无惧怕的迹象。有一天正当阿尔伯特伸手去触摸那只大白鼠时,华生在他脑后用锤子猛敲那只钢棍,发出很强的噪声,使阿尔伯特产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觉。华生是这样捕述阿尔伯特当时的表现的:“他被吓得猛然跳了起来,然后跌倒,一头扎进床上的褥子里,可是孩子并没有哭叫。”

以后每当阿尔伯特伸手触摸大白鼠时,华生便敲击钢棍,阿尔伯特便猛然跳起然后跌倒,继而哭泣。这种作法显然给阿尔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阿尔伯特也对大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阿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头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也就是说,阿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阿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实验进行到这里,华生的私人生活产生了转折,丢掉了教授的工作。

因此,他来不及消除阿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他将一生带着这样的恐惧。

这也是人们普遍认为华生的实验不道德的原因所在。

三年以后,华生以顾问的身份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玛丽·康沃尔·琼斯(Mary Cornwall Jones)的实验研究。他们试图消除一个名叫彼得的3岁小男孩对兔子、白鼠甚至皮毛和棉绒的恐惧。与阿尔伯特不同的是,他的恐惧是在家里养成的。

琼斯完全没有考虑彼得的“兔子恐惧症”的成因,而是通过去条件反射(deconditioning)的方法,在彼得愉快的时候,比如玩耍或吃东西的时候,让一只兔子从远处慢慢接近他。经过45次尝试,他能够容忍兔子跟自己越来越近,甚至可以将兔子抱在怀里。这个实验也使得琼斯成为行为疗法的先驱。而行为疗法,迄今仍然是治疗恐惧症最好的方法。

心灵智慧点滴

1933年,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就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他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们转退为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然后,罗斯福做出了一系列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重大改革,带领美国走出了困境。

我们没有必要掩盖自己的恐惧感。只有正视恐惧,理智地对待,勇敢地尝试,才不会让恐惧蔓延。否则,就会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当一个人用胆怯去迎接恐惧,恐惧很快就会光顾他。

人物志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 Brudes Wason,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1920年离开学术界,改行经营广告业。他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恪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他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