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9941200000013

第13章 喜节篇(2)

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抱病也要登高。唐朝诗人如孟浩然、王维等,还留下了吟咏九九重阳的美丽隽永诗篇。关于插茱萸,周处所著的《风土记》里面这样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谓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春末夏初开白花,秋天结果果可以入药,成药或者制成茱萸酒时,有温中止痛理气等等医用功效。茱萸药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孟元早在《东京梦华录》当中。用文字记录有北宋开封九月重阳之下的赏菊的盛景之况。清代有一些地方还在重阳前后举行菊花大会,一般三五年或者十年盛况空前。传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够逢上两个甲子的菊花大会,那便算是比较有大福气了。在万菊竞艳菊龙欲气的菊花会上,诗人赋诗咏菊,画家当场绘菊,百姓热衷赏菊等等。今天的民间菊花会活动仍在一些地区有所保留。

比如北京植物园花会、洛阳重阳花会等等。民间饮菊酒也是传统重阳节日中的习俗。吴自牧在《梦粱录》里面这样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

若从医学角度来看,用菊花泡成的酒有明目治昏降压等等功用。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当中有许多吟贺重阳,咏叹菊花的诗词佳作。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词》里面。屈原的《远游》这样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当中,明白写到重阳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一诗序文中说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大约早在魏晋时期,民间重阳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里面这样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时岁中的一个重要名节。古人认为九是一个阳数,象征着吉祥安逸幸福光明。所以每逢到了九月九日,这两个阳数合在一起被当成是阳月阳日,百姓许多时候称它为重阳或者重九。九九重阳与我们生活里的“久久”同音,有加上九这个数字又是最大的数,所以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宫殿的房屋间数,也是九干九百九十九间,以取其中长长久久之意。

吃冬至肉

公历的12月22日冬至这一天称为“冬节”。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到了惊蛰之后的第六天,一共99等于81天,农历九天为一个九运。如果按照公历来算的话,从12月21日或者22日。一直到次年的3月11日或者12日,民间把这一阶段的季节都叫做“数九寒天”。各地天气不同,但是也都会编成九九歌,用来记述当地气候变化。古人认为,天从冬至开始阳气回升。所以就有了“冬至阳生”的说法。古代时冬至时节非常重视,所以就有了“冬至如大年”的传统说法。史籍《汉书》里讲:“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在自己的诗中有所谓“井底微阳”,表达冬至渐近。其实,这也是指的刚刚回升的阳气悄悄来临了。进入冬至以后,太阳从南回归线渐渐向北回归线移动,白昼渐长,黑夜渐短。阳气上升时刻,太阳光芒照射到了地面,阳气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少得多,所以气温仍然持续下降。这时,中国大部分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冰封雪飘的冬寒时节。按照民间说法,吃了冬至肉,心康体健。所以民间也有“肥冬瘦年”的说法。

台湾年俗

每逢到了民间农历腊月时候,年关已近,百姓就要忙着过年了。台湾地区百姓过阴历新年时,总是保留着闽粤老家的习俗。所谓“过年”是自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算起,一直到正月初五为止,十多天都是新年中。其实,老百姓过去从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开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算是过年日子。祭灶过后,年关在即。农历二十六和二十七日两天打扫屋内外,二十八日以后家家的蜡台、果盘、宫灯、纱灯、彩带一齐出笼。年货早备齐全,因为初一不动刀。从前,大年初五以前,有不开集市习惯风俗。农历二十八日是灶神回府的大日子,家家户户摆上果供,上香鸣炮,接驾灶神。主妇们忙着做过年切糕。依照台湾风俗丧家不可做甜点。农历腊月的二十九日屋里屋外朱红一色。大年之夜前夕应当是一年当中最繁忙的一天,百姓首先在大门的两根门 柱子上张贴春联,还要在门扉上、厅堂上、米缸上,乃至在养家畜的栅栏门 上。张贴上喜兴对联。

年画也是大家拿来点缀家庭吉利的好东西。台湾的年画以民间信仰的神明图像居多。过年本来就是讨吉利凑热闹的时辰。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 牲体。中国人一向都把红包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都爱用红色来制成各种点 缀品,比如对联,年画,灯烛,彩花等等一色朱红。除夕之夜不但叫做“除夕”, 而且还叫做“过大年”。到了“三十”晚上阖家欢聚,焚香叩拜,然后面对长者 辞岁。接着便是“围炉”熬岁。腊月除夕之夜围炉守岁共叙天伦,这也是全家 团聚品尝丰盛长年夜饭时刻。过年时刻,他乡的游子再忙也要赶回家来团圆 聚首。年夜饭以后点燃蜡炬守岁,家人为长辈添福贺寿,入睡越晚坐得越久。 长辈的寿龄越长。熬夜守岁是一种孝心。

吃新节尝新谷

吃新节是我们许多民族的一个节日,比如苗族、基诺族、景颇族、哈尼 族、彝族、瑶族、德昂族、侗族、布依族、拉祜族、佤族、布朗等等民族都认为 “吃新节”是一个喜日子。吃新节大多是在水稻孕穗打苞的六月里,或者七月 的一个卯日里面度过。吃新节前,各家各户出嫁不久的女儿都会挑着粽子、 鸭子或河塘里的鲤子回到娘家来。过节这天,各家各户一大早就到田边去掐 穗苞。掐回来以后,拿几吊挂在火塘上方的火炕上,有神龛的人家挂在神龛 上,表示新米快要出了,请祖宗看一看,这是祖宗的功德。希望祖宗继续保 佑,来年还有好收成。蒸陈年米饭的时候,剥几吊嫩穗放在面上蒸,表示陈米 上沾上了嫩穗的气味。也算是今年的新米饭了。新年新饭,吃了还愿。

另外,百姓还要捉鱼、杀鸡、杀鸭,把自己的餐桌菜肴办得丰盛喜旺。吃 饭之前,先把家用食品摆在火塘边或者神龛前面,烧香烧纸洒祭一番,算是 先请祖宗吃新了。有的地方,吃新饭前还先喂狗。传说早在远古,大洪水淹没 了大地和万物,是狗给人们找来了谷种。所以吃新谷时米花一定要先给狗 吃。一家人吃米花时都要用手抓,抓起来要放在手上数一数,如果是单数就 可以吃。如果双数就得放回重抓,直到抓到单数才好吃。吃过米花后全家欢 聚用餐,边吃边祝新一年庄稼大丰收。

拉祜族和布朗族把“尝新谷”又叫“新米节”。拉祜族是农历七月半左右 举行。过节要杀猪烤酒,先献新米给寺庙神灵,然后再祭家神天神。让牲畜吃 上节日食品以后,才上酒饭,亲友共餐。寨内还要跳芦竹舞。布朗族在农历七 月的蛇日过这一节日。先掐回新谷叫谷魂祭神,然后尝收割新米。彝族叫做 “咱合细”,意思是尝新饭。尝新之前首先祭天、祭祖,然后舀出一小盆饭,捏上两团新米饭喂牛,最后全家团聚“咱合细”。德昂族叫做尝新谷,先采回两把新米,再掺入一部分老米。意为旧谷换新谷。用芭蕉叶或冬青将新米老米煮成饭团,先喂水牛然后供佛和老人品尝,最后全家尝新后开镰收割。侗族人家又称“尝新”、“六月六”、“新米节”。佤族每一年有两次吃新米:农历七月早谷成熟时,称为尝吃新米。八月稻谷成熟时份又称为吃新米。都要以新米供祖先请亲友。侗族有的地区还要包粽粑,让娘家的女儿带回婆家,作为馈赠礼品。还有的地方举行演唱侗戏、斗牛、对歌等民间娱乐活动。

过了吃新节,人们一般都要休息几天。有的地方节后第二天。全家老小提酒带肉到寨外草地上去野餐,请吃请喝十分热闹。新吃新米一般是在稻谷成熟或已收割完毕的农历八九月的卯日,有的也在丑日过节。这时候的吃新已经是道地的吃新了。家家献祭祖宗的主要祭品都是新米饭。吃新过后,要举行斗牛、赛马、踩鼓、吹笙等民间娱乐活动。这也是小伙子们趁机去找自己爱情的地方。几天节后人们接着又投入到了田间收割秋种。民间的小吃新是象征性地吃新,主要是庆贺丰收在望,祈求早熟早收。而大吃新则是庆贺收成,并祈来年丰收。两种吃新都选在农事有闲的时候过,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也丰富了苗家人的生活。基诺族在遍山坡包谷成熟,早谷金黄的九月举行吃新节。吃新这一天全家要打扫卫生,准备新米饭和菜肴。等待日头上了三竿,家长按照自己种的地块,把饭菜分成若干份,带领家人到地里举行祭谷仪式。全家中饭都在地头聚餐。晚上邀请亲人共餐庆贺新谷上场。

景颇族的尝新在是谷场成熟,正式收割以前举行到时候各部落村社的群众集中在酋长或村长家,推选出全村中最有名望的老年妇女,担任收取尝新所用稻谷的工作。被选出来的妇女这时身着盛装,用一竹篮收集稻谷。竹篮四周用玉米豆类高粱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稻丛上覆盖圆大的青叶。所收稻谷背到部落酋长或村长家里,先由选举的老年妇女用锅炒干,然后由姑娘们用手舂成米,把米和姜拌好,由祭司主持祭祀。祭时由祭司感谢各种神祗赐给丰收,祝福村落成员平安。祭拜之后,祭司又将用青叶包好的小包新谷和菜团给田野精灵分享。举行尝新仪式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参加。

按照传统习俗,吃新要在举行尝新祭仪之后,全寨各户才能开始尝新。

这时各家忙于舂新米、做粑粑,并且准备米酒干鱼等,邀请亲友到家中做客。

宴饮之前要举行祈祷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老人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要给后代讲述谷子的来源。传说很久以前,由于谷魂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不好,家中的狗见此情景,就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回到地上,使庄稼获得丰收。从此人们对狗十分尊重。尝新吃新节这一天,吃饭时要给狗先吃。喂完狗后还要喂牛,感谢牛一年的辛劳。哈尼族于每年夏历七月龙日过。吃新谷节。这天清晨哈尼人要到田里连根背回一蓬稻子,要选择单数即三棵或五棵等。背新谷的人在往返途中,无论遇到生人还是熟人一律不讲话,不打招呼,据说这是为了避免在交谈中说出不吉利的话。这蓬稻谷背回来之后,暂时栽在住家附近的水井或水沟边。下午杀阉鸡一只,采来新成熟的各种瓜豆蔬菜准备菜肴,其中要有一碗嫩竹笋。这刚破土而出的竹笋象征蓬勃向上。人们希望这年的收成也像新竹一样一节一节往上长。做好饭菜后就把早上背回来的谷穗拿来,把谷粒搓下,放在锅里烘焙炸出米花。饭前一家老小吃米花,米花要先给狗吃后人才能吃。

客家年俗

广东的客家人多数是从中原河南等地多次迁徙,才在粤东一带定居下来。所以客家年俗既有中原风味,又有当地特色。客家人过年一般从腊月十五开始,腊月二十五日进入年假,从此天天锣鼓声鞭炮,大鱼香肉,直到正月初五才歇息。腊月二十六和二十七,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不少地方还把打扫的垃圾杂草堆积起来。等到“年三十晡时”点燃,叫“沤猪古堆”预祝来年养猪肥大。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蒸年糕。广东客家年糕有两种,一种是用糯米为原料,加放红糖,少许榛糖拌合后放入蒸笼快火蒸熟,叫做甜敉。另一种以黏米拌水磨浆,搅成浆状加入糖、面和酵母,待发酵后用蒸笼或小瓦杯蒸熟。叫发敉或酵敉。蒸熟后的酵敉,笑得像绽开的花朵。杀牲也在这两天。

甜敉酵敉除了“转妹家”馈赠亲友外,可吃到元宵甚至更长时间。除夕早上起来贴春联,上午祭祖,下午展示丰盛年夜饭。家酿的糯米酒是必须喝的。吃完了年夜饭,门口的灯笼也点亮了,室内开始“照岁”,也叫“扎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一凌晨守岁不睡的人们出来“开门”,鞭炮四起,此起彼伏。舞狮舞龙舞鱼等等民间传统节目也红红火火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