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9941100000006

第6章 谋事之法:欲成事,先谋事(5)

曹玮的部下对这一仗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曹玮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乏。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财物,作出贪图财物的样子,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引出来。等到他们走了很远之后再回头来袭击我们时,几乎走了一百里地。这时如果马上和他们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是士气正旺,谁胜谁负很难分晓。我让他们先休息,是因为走远路的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会腿脚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我就是根据这一经验打败他们的。”

请看,曹玮故意制造假象,迷惑了敌人,表面上合乎敌人的判断,背离了客观实际,而实质上早已制订好了对付敌人的计划,计划的制订是根据客观的实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制订出来的,这样一旦和敌人作战,就能克敌制胜,“忤合之而化转之”。这正是对忤合术的灵活运用。

公元1521年明武宗逝世。张太后即召大学士杨廷和到行宫秘议立储事宜。杨廷和请太后屏去左右的人,秘密向太后禀道:“朝廷上一些臣子,听说皇上晏驾,一定会谋变,请您事先防备此事。”张太后一听,心中大惊,忙向杨廷和询问对策。杨廷和回答太后说:“现在有一个主意,只有秘不发丧,先回到皇宫内,秘密商量此事,此地耳目太繁杂,只有回到宫中,再做计较。”

商议已定,太后立传懿旨,即刻还宫。杨廷和随张太后返回宫中,略行安排筹划,便赴内阁。这时太监谷大用、张永进宫打探信息,杨廷和对他二人道:“皇上大渐(已逝),应立皇储。”谷、张二人表示同意。来到内阁,杨廷和即从衣袖中抽出祖训,宣示众官道: “兄终弟及,祖训昭然。兴献王长子,系宪宗孙,孝宗之子,皇帝从弟,按照顺序,当然继立。”随后即派人人启太后。杨廷和率众官至左顺门候旨。不久,中官奉出遗诏和太后懿旨,定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熄即帝位。这时众官才知武宗已不在人世,但遗诏已下,帝统有归,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是无益,大家只好含忍而去,任凭杨廷和发落后事。

明武宗死后,朝政不稳,在复杂的局面下,大学士杨廷和借重皇太后的权望,采用“瞒天过海”之策,密不发丧,而是暗中与太后商定嗣皇人选,一齐公布,百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好赞同,从而使朝政顺利度过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皇上晏驾,“秘不发丧”——杨廷和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一决策,对朝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杨廷和是深谙“瞒天过海”之计的,对此术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

“瞒天过海”是为了隐藏目的,采取明暗两手去做事,这样可以避开眼前危机而化险为夷。

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绝招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其绝招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把攻守转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让可用的人真心产生佩服感。

恩威并施者往往可获大胜。

明成祖朱棣虽然以武力起家,但他更重视用道德教化来稳固统治,他主张恩威并施,使人心服口服,从而获得大胜局面。

明太祖治理南方地区,虽有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和四海一定,以德化为本的思想,做了许多文治的工作,但晚年失之于急躁’,如在鄂西急于废土司,留下了不少问题。成祖即位后,在首重北边的前提下,也解决了一些南方的治理问题。

沐氏镇云南,开始于洪武时沐英、沐春父子。沐春死后,其弟沐晟继续镇守云南。沐晟与封在昆明的岷王不和,成祖了解此矛盾后,徙封了岷王。沐晟请加兵讨车里(云南南部以景洪为中心的大片地方),成祖多次下敕文责沐晟政事烦扰,号令纷更,要求沐晟怀柔车里,不可轻易兴兵,注意云南民族地区的安定。

洪武时期,由于贵州的水西女土官奢香向往中原文化和太祖对贵州的招抚政策得当,奢香“开赤水之道,通龙场之驿”,贵州与外界的联系加强。成祖即位后,命熟悉贵州情况的大将镇远侯顾成守贵州。因顾成是一介武夫,成祖一再告诫他不可穷兵黩武,喜功好事,而应该老成持重,顺情而治。后因贵州思州、思南二田姓土司互相仇杀,禁之不止,成祖乃密令顾成携精干将校潜入,将二田姓土司擒拿,贵州改土归流的条件成熟。于是在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了贵州布政司,从此贵州作为一个省区成为明朝的组成部分。

镇守广西的韩观是行伍出身,因军功出任广西都指挥使多年。靖难期间,建文帝调韩观练兵德州,用以对付燕师。成祖即位后,丝毫不计较韩观的这段经历,仍任用韩观镇守广西,佩征南将军印节制广东、广西两个都司。韩观性凶狠、嗜杀,成祖赐玺书告诫韩观,强调以德抚广西,“杀之愈多愈不治”,“宜务德为本,毋专杀戮”。韩观却自恃老于桂事,陈兵耀威,号称“威震南中”。由于韩观抚用兵乏术,务德无方,杀戮太过,颇违成祖德化之意。但也应看到,在韩观镇守广西期间,广西境内较为安定,这客观上有利于广西经济的发展。

至于被太祖晚年因急躁处理而遗留的若干南方交通不便地区的民族问题,成祖均给以补救,在那些地方恢复土司设置,使之与朝廷关系正常化。如设置贵州西部的普安安抚司,恢复因吴面儿反抗而废去的古州、五开为中心湘黔交界处的湖耳等14个蛮夷长官司和鄂西、思州、九溪等土司。

上述事为明成祖之攻守转换之一,再看一例: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社会经济恢复发展,造船工业规模扩大,分工细密,技术高超,传统的航海知识和经济大量积累,这些都为郑和远航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丝绸、瓷器受到海外诸国青睐,海外的染料、香料、珠宝等又为中国所需求,这给了郑和下西洋发展海外贸易以有效的刺激。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一支15世纪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庞大舰队,乘着强劲的东北季候风,浩浩荡荡离开了中国的东海岸,率先驶向了浩翰的太平洋,这就是明成祖派出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人们至今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猜测纷纭,或者说是毫无经济目的纯而又纯的政治大游行;或者说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寻找政敌,即不知所终的建文帝;或者说因为夺嫡“篡位”,国内人心不附,故锐意通海外,召至万国来朝并从而促进其在国内统治地位的稳固。

但是这全面体现了明成祖在更大范围内攻守转换。

总之,明成祖攻守转换之计是以心中之数为基础的,表现在:

一是治内防外: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君主。明朝江山虽然由明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但依然满目疮痍,经济尚未复苏,统治集团内部危机四伏,边疆民族动乱时有发生等等,所有这些,对明成祖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事实证明,明成祖不愧为一代名君,他迅速地操纵了明初的残局,并且屡屡推出重大举措,如修万里长城、委派郑和下西洋等等,均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二是用人做事:如果深入考察明成祖的攻守转换智慧和方略,不难看出明成祖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看准大才的力量,也盯准小人的伎俩,把“大才”与“小人”区分开来。明成祖深知操纵攻守转换需要大才,因此千方百计寻找大才,并对大才委以重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关键人才和重要人才的作用。

很多人对于“心中有数”这个词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它实则是一个人成大事的基础,是攻守转换之始。通过明成祖之例,可以发现想大事、成大事都必须有心数在身、有招术在手。

经得起磨炼,才能图大事

凡是有胆量敢于磨炼自己的人,一定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挑战自己的人。因此成功学中强调:一个人不吃苦、不磨炼自己的胆量、意志和品性,是无法拯救自己的。

张良,字子房。父亲去世的时候,张良年纪尚小,还不到做官的年龄,等到张良大了之后,韩国已经灭亡,因此张良在韩国并没有担任过官职,虽然如此,张良依旧立下誓言,立志为韩国复仇。张家世代为相,是个很有权势的世家,据史书载:就在张良成人时,家童仍有三百人。但张良生活非常俭朴,弟弟不幸天亡,张良为弟弟操办丧事时却不愿有丝毫的浪费,省下钱财的目的就是为了寻访刺客刺杀秦始皇。为了不走漏消息,他就避开居住地,到了很远的齐地去搜寻,找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头绪,后来经人指点,找到了新罗一带的一个酋长,经过他的推荐,用重金求得了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善使飞椎,这对刺杀处于层层护卫下的秦始皇来说,是最理想的方式了。

为了锻炼刺客的臂力,张良专门铸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让这位大力士日夜操练,把这柄铁锤舞得呼呼风响,运用自如,专等行刺的良机。正好这一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声势浩大,举国皆知。张良预计到秦始皇的车队必然要从博浪沙经过,那里地处偏僻,是一片大沙滩,两旁的草非常深,正是行刺的好地点,就带了大力士潜伏在驿道旁的草丛中。等到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到来时,他们就紧张地寻觅秦始皇乘坐的龙车,在他们认为看准了之后,大力士用上浑身的力气,照着那辆龙车砸了下去,立刻把那辆龙车砸得粉碎,然后分头逃跑。

令张良没有想到的是,狡猾的秦始皇早有提防,他采用的是尉缭的办法,即出巡的时候,采用若干辆与自己所坐的车一模一样的副车。埋伏在远处的二人,只好想当然地认定一辆,虽然飞椎很准确地击中了目标,却是替身所乘坐的副车。这件事,令秦始皇非常恼怒,他下了诏令,在全国搜寻这个刺客。

刺杀行动失败之后,张良隐藏在下邳,读兵书、交朋友,苦苦等待时机。张良及其朋友们本身的文化素质较高,军事斗争经验丰富,好多都是出身将门,有的本身就是出身政治世家。在古今社会中,无论政治斗争也好,军事斗争也好,说到底,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同这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军事、政治方面的人才结合起来,起义军的斗争胜利才能得以保证。

说起张良的发迹,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张良在下邳居住的时候,经常到民间去体察世情,看一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天,张良无事可做,信步走到一座小桥上观风景。没有注意到有一满头白发、身穿粗布衣服的老者慢慢走上桥来,当他经过张良身边时,有意无意之间把鞋掉在桥下。

然后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感到很纳闷,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对我说话,这样做太没有道理了。继而转念一想:他反正这么大年纪了,尊老敬老是读书人的美德,就劳动自己一回吧。

张良很快把鞋取了回来,要递给老者,老者不接,却坐了下来把脚抬起来,对张良说:“给我穿上!”

鞋都已经捡了,再给你穿上又有什么关系,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张良这么想着,就恭恭敬敬蹲下身子,把鞋给老者穿上。老者看张良这么谦恭,很满意,穿上鞋以后,对张良笑了一下,一个字都没说,起身走了。

由于老者的行为太反常了,张良开始觉得老者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但又不能确定,就远远地在老者身后随行。走了一段路之后,老者转回身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我老人家有心栽培你,五天以后,天明的时候,你来这里等我。”

过了五天,天刚刚亮,张良依照约定出现在桥头上,没想到,老者已经在那里等他了。老者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与长辈相约,你却来这么晚,太没礼貌了!五天后你再来吧。”过了五天,鸡叫头遍,张良就急忙出门,赶到桥头,老者却比上一次到的时间还早,一见张良,他就生气地质问:“你又来晚了,回去吧,过五天再来!”张良暗自惭愧,什么话也说不出,唯唯诺诺地答应了。又过了五天,张良根本不敢人睡,在深更半夜就来到桥头等候老者。过了好大一会儿,老者姗姗而来,看见张良已到,就高兴地说:“跟老者约会,这样子就对了。”老者说完之后,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要努力学习这本书,如果能够掌握它,你会成为王者之师,十年必有大成,可以佐王兴国;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看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罢,转身而去。张良知道碰到了神仙,赶快跪下向老者行大礼,但转眼之间,老者就已经不见了。

天亮后,张良仔细翻看这本书,发现竟然是《太公兵法》,这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时的兵书,他觉得这是上天在点化他,赶快跪下,拜谢苍天。从此后,他就日夜研读,不敢丝毫懈怠,直到烂熟于心,能够熟练地运用才休。

后来,张良在十三年后,随着刘邦视察济北,便到了谷城山下去看,果然,在那里有一块黄石,他就把它取回了家,祭祀下来,并且在他死之后,还与这块黄石一同下葬。

做到一手扬,一手压

善于谋划者,总能把自己周围的局势考虑分明,然后找到自己的成事之道。所谓一手扬,一手压则为一种方法,即用自己可信之人,制约自己心中没底的人。任何一个古代王朝初建之时,掌权者大多扬己而抑异。作为一代帝王,李世民也不例外。只是处身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大舞台下,他的扬己抑异的管人之举,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予以施行,那就是——重新修订《氏族志》。

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贵族。贞观时期,辅佐皇室的也多为关陇一带的贵族。可以说唐朝是以关陇民族为骨干,依靠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和部分庶族地主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李唐皇室贵为君王将相,其社会地位却远远无法与山东旧士族抗衡,对此,李世民自然心有不甘。贞观初年,随着对各地大规模军事征服活动的结束,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以及政治统治逐步走上正轨,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扬己声威,李世民开始积极采取措施来调整各地贵族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修订《氏族志》就成了他与旧士族之间进行较量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