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9939600000005

第5章 亚洲(4)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1566年)修建的,建造者是当时御史王献臣。当时仕途不顺、罢官为民的王献臣借用晋代文人潘岳“拙者为政”之意,命名自己新建的别墅为“拙政园”。全园的东中西三部分中,园的主景在中部,水是园的中心,所有建筑几乎全部依水而建,景物层次多样而又辽远,屋宇开阔明朗。此外,还有远香堂、南轩、澄观楼、浮翠阁、宜两亭、见山楼、枇杷园、玲珑馆等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十全街,与苏州、南州等饭店相距仅几十米。它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占地仅半公顷,但造型美观、布局紧凑,是个典型的花园住宅。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布置古典雅致的住宅区位于东部,代表当时封建官僚宅第的建筑格式。

位于苏州市阊门外的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上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池塘位中部,并有明瑟楼、凉台、小蓬莱等山石楼阁建在池塘周围。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等十数处斋、轩。

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在中国北京市西郊海淀区,距离京城约10千米。颐和园总面积约为290公顷,其中3/4为水域面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颐和园的园林布局融山、水、人文建筑于一体,在西山玉泉山诸峰的衬托下,使整个园林看上去气势恢宏而不失典雅,成为中国园林所讲求的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的典范。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全园由万寿山、昆明湖等园林景区组成,各式的宫殿园林建筑达3000余间,可概括为勤政、居住、游览三个区域。佛香阁、排云殿、德和园大戏楼等主要景物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园中阁耸廊回,山青水秀,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万寿山,燕山余脉,海拔108.94米。其中心为八面三层四檐的佛香阁,山上山下建有巨大的建筑群。从前山山脚出发,途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到达山顶上的智慧海,所有建筑成为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浑然一体。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为颐和园代表性标志,共有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面的石台基高20米,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清乾隆时本想在此筑九层延寿塔,但修至第八层时“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

雄踞万寿山顶的智慧海,是一座宗教建筑,它用黄绿两色琉璃装饰外部,用紫、蓝诸色装饰顶部,墙上嵌有一排排精美的琉璃小佛像。其名“智慧海”的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它创建于乾隆年间,全部用砖石修砌而成,由于不用枋梁承重,所以又有“无梁殿”之称。

中国古建筑和庭园中最长的走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约730米,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座亭子建于其间。长廊中约有8000多幅彩画,其中杭州西湖风景彩画居多,大概有500多幅。其他还有人物故事、翎羽花卉等彩画。它们都是中国长廊彩画中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天坛

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是中国坛庙建筑群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建筑形制庄严凝重、大气恢宏,景观雄伟壮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北京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8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坛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高处纵横观看天坛,可明显地发现整个建筑分两重,即内墙、外墙,墙呈方形,方形是地的象征。这两重墙的北墙均呈圆形,圆形乃天的象征。这样便符合中国古代所谓“天圆地方”的说法。

祈年殿原名“天地坛”,位于丹陛桥的北端,最早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天坛的象征。整个建筑高38米、直径30米,高大雄伟,非常气派。殿内不用大梁长檩,28根巨大木桩和衔接紧密的枋、税、桷、闩支撑起其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檐,建筑水平可谓是巧夺天工。

圜丘坛位于天坛的南端,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又称“祭天台”。它是一座3层露天台,5米多高,由汉白玉砌成。因圜丘用于祭天,根据“天圆地方”的说法,建为圆形。又因为天属阳性,因此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栏板的数目和尺度,都用一、三、五、七、九等阳数(即奇数)和它们的倍数来计算确定。人们站在石坛上层的圆心上,即使说话声音很小,其回声也很大,这是因为音波传到圆围墙和石栏杆以后又迅速折射回来的缘故。

天坛雄伟而壮美,建筑风格独一无二,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的一大奇迹。

武夷山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距离市区约15千米,面积约为60千米,山体海拔。1500米,为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的主要景点有“溪曲三三水”(九曲溪)、“山环六六峰”(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一百零八景、七十二洞;名胜古迹有紫阳书院(武夷精舍)旧址、冲佑万年宫(武夷宫)旧址、元代的御茶园旧址,以及大王峰、玉女峰、小桃源、水帘洞、一线天等诸景。山中有世界罕见的角怪、灵芝、方竹等珍贵动植物,还盛产色艳、香味浓醇的岩茶,以“大红袍”最为名贵。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曲溪起源于三保山,经星村流人武夷山,全长8千米,折为九曲。游人可乘竹筏从武夷宫逆流而上,或从星村沿溪而下,沿溪观赏两岸的奇峰佳景,只需半天时间。两岸景观包括:陡峭峻美的玉女峰,直冲云霄的大王峰,怪石嶙峋的虎啸岩,深沉苍碧的卧龙潭,以及在陡崖峭壁之上悬挂着的有3000余年历史的船棺和虹桥板等古迹。

武夷宫坐落在九曲溪岸,武夷山大王峰南麓,它是武夷山众多的宫观中最古老的一座宫观,创建于唐天宝年问(公元742~756年)。其中主要的建筑物有玉皇阁、三清殿、法堂等,规模宏大。宋代的辛弃疾、陆游、朱熹等著名诗人和哲学家都担任过武夷山冲佑观的“提举”一职。

武夷山山峰秀拔奇伟,四周溪谷环绕,如碧的溪水与无数红色岩峰相互交错,千姿百态,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身临其境,令人如醉如痴。

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又名丈人山,坐落在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20千米处。青城山山林幽深、古道幽静、山花幽香、岩穴幽邃、亭阁幽雅 以“幽甲天下”著称。此外,它还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城山以其秀丽的风光和神秘的道教文化为主的历史遗迹而闻名世界。而都江堰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2000年,青城山与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面积125平方千米,海拔1600米。36峰形若城廓环列,因为林木苍翠终年长绿,因而得名,被誉为“青城天下幽”。景区由青城前山、后山两部分组成。山上有道观70余座,被称为“第五洞天”。主要景点有108处,其中以上清宫、天师洞、金鞭岩、双泉水帘洞等最为出名。

天师洞是青城山的道观主宫,创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初名延庆观。到唐代,更名为常道观。因张天师(张道陵)在此讲道,因此又叫做天师洞。现存的殿宇多为清代所建。正殿内供奉着轩辕、伏羲、神农三皇像,它们刻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楼上有显示了当时较高的艺术水平的明代浮雕木刻花屏。观门左侧的那棵古老银杏树,相传为张天师所植,高达数十米,五人拉手才能将其合抱。

天师洞北面的“三岛石”相传是张天师在降魔时挥剑劈斩而成;距宫后约250米处,有一座古龙桥,位于桥对面山岩上的那一道深槽,相传是张天师降魔时掷笔而形成的,因此取名为“掷笔槽”。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由秦昭襄王时代蜀郡守李冰父子于公元前300年修建。整个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部分组成。为了变水害为水利,蜀郡守李冰根据川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凿开玉垒山,引水灌良田,在岷江江心筑堤分水。堤的前端是“分水鱼嘴”,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经都江堰、乐山至宜宾入长江的岷江正流,全长700多千米;而内江是人工渠道,在“宝瓶口”的节制下,流入成都平原。同时,李冰父子在分水堤中段修建了“飞沙堰”,以防止更多的洪水及泥沙流人内江,从而让洪水、泥沙自动泻归外江,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流量,从而使变水害为水利的目标得以实现。

后人在附近建造了二王庙、伏龙观以纪念李冰父子。观内有塑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的李冰父子大型石像,以及制于唐代的飞龙鼎等。

目前,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达800万亩,可谓是千古受益的伟大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奇迹之一。至今,中华民族仍引以为豪。

明清皇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晚朱峰下,东邻中山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布局宏大,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下,这里是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包括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祜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熄)、昭陵(穆宗朱载里)、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等13位帝王、23个皇后及众多的妃嫔、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的陵墓,占地总面积达40平方千米。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在巴黎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最后评佶,被聪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墓区建筑包括两部分:神道和主体,除了一些建筑被毁外,其主体建筑还保持原貌。下马坊位于陵园最前面,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字。神烈山碑亭位于下马坊之东,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将钟山改为神烈山时所立,但现在仅存碑体。陵园大门为大金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歌功颂德,在门内四方城里立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共2700余字。由方城向西,穿过神道,便到了享殿。这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朱元璋则被葬在明楼之下。

明十三陵陵区正门前是一座五楹巨大的石牌坊。由此向内,墓道长达7千米,建有大红门、碑亭、享殿和石人、石兽等。大红门的北面是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一处处金碧辉煌的殿宇。其中,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最雄伟的建筑。定陵地宫已于1957年被发掘,出土大批珍贵文物。1958年,在此处十三陵水库建成,雄伟的皇家建筑加上这清澈如镜的水库,真可谓是锦上添花,使十三陵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游览胜地。

石碑坊位于陵区的南端,是进入陵区时的第一座建筑物。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落成,高约14米,阔28.86米,它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石碑坊。这座建筑为五门六柱十一楼,全用一色汉白玉制成,艺术造诣高超;石柱上是刻着16条龙飞舞翻腾、8对狮子滚绣球的浮雕,还有麒麟和其他怪兽,象征着帝王的权力和威严。

神道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用来装饰陵墓,全长750米,两侧排列着狮子、獬豸、象、骆驼、麒麟、马,各两卧两立,表示阴阳交替,日夜服侍帝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象征文武百官。这组石像总共18对,体积大,雕琢雄伟逼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显陵坐落在湖北省钟祥市东北7.5千米处的松林山上(又名纯德山),是明朝恭睿穆献皇帝朱祐税和母亲圣皇太后的合葬陵墓。无论在规划布局,还是在建筑布局上,明显陵都鲜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其建筑手法亦是独特,截然不同于明朝其他皇陵。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明显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代皇陵是清朝帝王的陵寝,按其建陵时间先后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清陵兼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于一身,是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2000年,清东陵、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