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奥秘世界
9939500000008

第8章 军事奥秘(1)

特洛伊战争是传说还是史实?

古罗马的著名盲诗人荷马,在他不朽的史诗中描述过一场伟大的战争:特洛伊战争。

在距离希腊和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几英里之外,有一座名叫希沙立克的小山耸立着。按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金诺芬、普卢塔克及希腊和罗马的其他一些古典作家的说法,这儿就是特洛伊城——荷马史诗中提到的特洛伊的所在地。这些古典的希腊人虽然不能确定荷马是否真的到过特洛伊,但是他们却坚信荷马所描述的战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而且他们也确信这场战争就发生在希沙立克及其附近。

就在那样一个人神界限特别模糊、人类很像神灵,而神灵身上又表现出太多人性的时代,特洛伊成为这一时代人神之中最伟大者交锋的场所。很多事情发生在这儿,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把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从希腊带到这里希腊国王阿伽门农为了夺回海伦,率领他的军队来到这里;后来,在这个战场上,希腊最伟大的战士阿喀琉斯,杀死了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最后一幕,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与阿喀琉斯谈判请求归还他儿子的尸体并停战。

在史诗《奥德赛》中,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帕里斯为他的哥哥报仇,给了阿喀琉斯的脚踵致命的一击,杀死了这位伟大的希腊勇士。而希腊人则通过“木马计”,潜入特洛伊城内并最终摧毁了它。此后特洛伊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历史上很多人认为这是历史史实,并真正发生在希沙立克。但是,自从18世纪开始,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许多人怀疑特洛伊曾经发生过战争,甚至更有一些人不疑荷马的存在,至少怀疑荷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而非一系列诗人的存在。

到了9世纪下半叶,只有极少数学者相信荷马史诗是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的记录。

而相信特洛伊就在希沙立克的人则更少。然而还是有人相信特洛伊的存在,这其中包括业余考古学家弗兰克卡尔弗特——美国驻这一地区的领事。19世纪60年代中期,卡尔弗特与其合作者德国富翁海因里希·谢里曼对希沙立克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古典时期的神殿和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后来,曾做过谢里曼助手的威廉·德普费尔德继续进行他未竟的事业。德普费尔德发现了更多的大房屋,一座瞭望塔,300码长的城墙,另外,还有许多的迈锡尼时代的陶器。

他据此认为,这就是荷马所说的特洛伊。

事实上,他所发现的瞭望塔和宽敞的街道、高大的房子非常符合诗人的描绘。

德普费尔德的看法一直流行,直到40年后,一支美国探险队在卡尔,布利根的带领下来到希沙立克。布利根认为,特洛伊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希腊人的入侵造成的。因为城墙的一部分地基发生了移动,而其他部分则似乎彻底倾坍了。他认为这种破坏不可能是人为的,可能是一场地震导致如此。

不管怎么说,谢里曼、德普费尔德、布利根这三位考古学家都相信希沙立克就是荷马的特洛伊的所在地,虽然他们寻找到的具体地点不同。后世的学者和考古学家们都会从他们那儿感到振奋。最让人动心的证据来自于赫梯文明的遗址,赫梯文中有关于普里阿摩斯和帕里斯的记载。

当然,今天的很多学者都不再急于得出结论——至少不会像谢里曼、德普费尔德或布利根那样得出富有戏剧性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赫梯的楔形文字泥板,可以有多种解释。这些泥板尚不足以证明历史上确曾有过普里阿摩斯或帕里斯这样的人物——更不用说赫克托耳、海伦、阿喀琉斯或阿伽门农了。

直到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无法确定特洛伊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希沙立克曾有过宏伟的城市,曾指出这一点的谢里曼是正确的。

古罗马远征安息的大军失踪之谜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远征安息(今伊朗),出师不利,兵败卡雷城,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拼死突围成功。但突围之后却杳无音信,罗马人几番寻找也得不到他们的影踪。

1947年,英国汉学家德效谦在《古代中国之骊城》一文中发表看法,他认为卡雷战役中突围的罗马第一军团士兵已经来到中国。

在中国古代,罗马帝国被称为骊秆,后改称大秦。中国骊轩城的出现,应该与外国侨民有关。而且,骊轩城出现在中国是公元前20年,正好是古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骊轩城的出现绝非偶然。

许多历史学家们据此又查阅大量史书,从班固所著的《汉书·陈汤传》中找到新的证据。该书记载,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攻占乌孙、大宛,威胁中国西域地区。汉武帝派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剿灭郅支单于。汉军在康居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西汉军队把这支军队降服后,又将俘虏的士兵全部收编。后来,西汉政府又在祈连山下设立骊轩县,安顿了这批俘虏的士兵。

经过研究后,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所以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但是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说,“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古已有之,外城为郭、内城为城是中国古代通制。

还有一些学者们认为,即使当初罗马人确曾到过此地,经过与当地居民2000年的通婚、融合,面貌恐怕早已大大改变,不再具有当初的特征。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外来人口一直比较复杂,很难依据现在那些地区存在酷似欧洲人的居民这一事实判定罗马人后裔生活在这里。

拿破仑滑铁卢之战惨败之谜

法国伟大的皇帝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受了最后的一击。

1815年6月14日,拿破仑入侵比利时的战争开始了。6月17日傍晚,拿破仑带领军队向高地进发,与英军相遇。6月18日清晨,拿破仑与威灵顿开始战斗,当时拿破仑大约有7.2万士兵,威灵顿有7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前者等的是元帅格鲁布,后者等待的则是布吕歇尔。

法军继续着对英国军队左翼的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拿破仑看见圣兰别尔东北方有军队向这边赶来,他认为这一定是格鲁布,因为他已经给格鲁布传达过好几次命令,让他立即赶来了。遗憾的是来的军队是布吕歇尔而不是格鲁布。布吕歇尔从格鲁布的追击下逃脱并且绕过法国元帅的视线赶到了这里。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想到撤退,他认为格鲁布应该会很快到达,那时两支军队一定可以把英军打败,拿破仑派遣一部分骑兵去迎战布吕歇尔,对一开始就被自己重创的英军左翼及中心,拿破仑命内伊继续攻打。

黄昏时,拿破仑亲自带领他的近卫军攻击英军。正在这时,法军的右翼传出了呼喊声和枪炮声:带领3万人的布吕歇尔赶到了战场。拿破仑相信格鲁布马上就能赶到,所以他仍旧带领着近卫军向前猛攻。但很快大批英国骑兵冲向了法国近卫军,近卫军伤亡惨重。这个时候,拿破仑仍在等,格鲁布仍没来l排成了方阵的近卫军一面抵抗着英军的进攻,一面保卫着拿破仑慢慢撤退。

这场战争,英国及其同盟国死伤2.2万余人,而法国则死伤2.5万余人。法国这次损失了所有炮队,惨败而归。离开了滑铁卢,拿破仑得知几十万英军主力军已准备向法国进攻,而几十万俄军也咄咄逼人,即将到来。

这些让拿破仑彻底绝望了。格鲁布迟迟未到毁灭了法国军队。

曹操赤壁战败之谜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写周瑜统领吴国军队火烧曹操战舰,从而于赤壁大败曹军的战绩。千古以来,人们也都认为史实就是如此。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近些年来,有论者提出了许多关于火攻论的质疑。他们认为曹操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军队遭遇疾病瘟疫,导致战斗力丧失,而不是由火攻造成的。更为详尽的是:他们说是血吸虫病造成曹军赤壁战败的。

血吸虫论者也是根据史籍提出这一论点的。如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叙述赤壁之战时,并未提及“火攻”这件事。他说,曹公到了赤壁,与孙刘军大战,不占上风。

后来发生瘟疫,士兵大部分都死了,于是带领部队回去。从曹军主帅曹操在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中可看出,他不承认失败是因为遭到火攻,其中写到:“赤壁之战,有疾病侵袭,我烧船而退,使周瑜白捡了这个好名声。”而曹操所说并不是惟一凭证,《吴书吴主传》中也有曹操自己烧掉战船一说;“曹公烧剩余船而退败。”由此,论者认为,火攻一说不足以取信。曹军失利主要原因就是疾疫,即血吸虫,其理由是:

第一,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地区为血吸虫病发区,尤其是湖南、湖北一带。

第二,论者根据赤壁之战的时间与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推断,血吸虫病的流行季节正好是曹军迁徙、训练水军的秋季。曹军从陆地战转战水中,是最容易染上此病的。血吸虫在人体中的潜伏期为一个月,它们在一个月以后才会使人出现急性症状。所以曹军在训练时期已经染上此病,个把月后,进人冬季决战时期,此病已进入急性期,致使曹军遭受此病折磨,不堪一击。孙刘联军也同样是水上训练和作战,为什么不会染上血吸虫病呢?关于这个问题,论者认为:这要根据人免疫力的强弱来看。孙刘联军长期居住于南方疫区,具有一定抵抗力,即使得此病,也不会这么严重。

曹军都是北方人,抵抗力差,所以患此病的症状严重,因而溃败。

然而,血吸虫病说也不可尽信,它比火攻论的争议还要多。《新医学》1981年ll期就这个问题载文展开争论,他们认为:

第一,曹操在邺而不是在疫区江陵训练水军,那里不是血吸虫病疫区,感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史书确实记载曹操烧船退军一事,但烧船的地点不在赤壁而在巴丘,时间不在赤壁大战时,而在曹军兵败退到巴丘时。

第三,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少数在两个月以上,潜伏期越长,发病的症状也就越轻,所以即使曹军在秋季患上了血吸虫病,到大战爆发时才发病,曹军的身体状况也不会很糟糕。

第四,曹操的水军大部分是居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北人,跟孙刘联军的免疫力没有什么差别,除此之外,补充给曹操的刘璋军队也是来自疫区的四川的士卒,所以,孙刘联军在免疫能力上与曹军没有高低强弱的分别。

火攻论不可尽信,血吸虫病说也有缺陷,那么,曹操在赤壁战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能作为一个千古之谜留存于人们心中了。

曹军都是北方人,抵抗力差,所以患此病的症状严重,因而溃败。

然而,血吸虫病说也不可尽信,它比火攻论的争议还要多。《新医学》1981年ll期就这个问题载文展开争论,他们认为:

第一,曹操在邺而不是在疫区江陵训练水军,那里不是血吸虫病疫区,感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史书确实记载曹操烧船退军一事,但烧船的地点不在赤壁而在巴丘,时间不在赤壁大战时,而在曹军兵败退到巴丘时。

第三,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少数在两个月以上,潜伏期越长,发病的症状也就越轻,所以即使曹军在秋季患上了血吸虫病,到大战爆发时才发病,曹军的身体状况也不会很糟糕。

第四,曹操的水军大部分是居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北人,跟孙刘联军的免疫力没有什么差别,除此之外,补充给曹操的刘璋军队也是来自疫区的四川的士卒,所以,孙刘联军在免疫能力上与曹军没有高低强弱的分别。

火攻论不可尽信,血吸虫病说也有缺陷,那么,曹操在赤壁战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能作为一个千古之谜留存于人们心中了。

成吉思汗的骑兵为何能横行欧亚?

毛泽东曾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然而,就是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曾攻略欧亚大陆的广袤地盘,令当时的欧亚诸国人闻风丧胆。

蒙古骑兵向来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攻城略地,少有败绩。那么,他们为何能征惯战呢?蒙古人打起仗来固然有许多办法,并且也善用策略,但是蒙古骑兵迅速、服从、骠勇、顽强的精神却是他们胜利的重要因素。蒙古骑兵纪律严明,即使因小事违反军纪,也动辄受笞刑或受死。所以,蒙古骑兵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快速灵敏,无可匹敌。

骑兵的勇敢是从小训练出来的,他们从3岁大就被绑在马背上,从此,一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蒙古马气力、耐力也非常惊人,驮着骑者,能日行120公里,而且途中只需要休息一次,喝水进食。这样使得蒙古军队占尽优势,他们能迅速集中兵力,从而造成人马众多,声势浩大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