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9936900000008

第8章 培养科学思考习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1)

家庭教育中,根据孩子成长规律进行引导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样会促进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从家庭生活的琐事做起,从小处着手,给成长中的孩子积极的引导、点拔和启发,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的思考习惯,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和成才奠定基础。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家庭教育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所长,给予积极的辅助和引导,如有的孩子比较有心计、有很强的企图心,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这时父母就应该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有的孩子天生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会很容易获得快乐,也不用担心他们会钻牛角尖,但是这样的性格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有效的辅助和引导可以培养出一个天才,压抑孩子天性则可能泯灭一个天才。

1.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本来可以成为的人,因为人是生而不同的,就像姚明无论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爱因斯坦一样,反之亦然。智慧的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中无疑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毕加索,人们总喜欢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天才背后发生的故事。毕加索很有艺术天赋,5岁时所做的剪纸就已惟妙惟肖,创作的《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绘画作品令人叫绝,毕加索被当地人称为天才。然而,被视为天才的毕加索却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上课对于他来讲就是一种煎熬,他听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思想总是在稀奇古怪的幻想天地里遨游。上了两年学,还没学会简单的算术,更谈不上读书了。

毕加索后来回顾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切莫认为我未作努力,我当时也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一到下课时,同学们就跑到呆呆发怔的毕加索面前,逗弄他: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老师则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无法施教,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为这事毕加索的母亲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一反常态,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是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他的父亲不也是一个小画家吗?不是和我们一样穷吗?”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讥嘲与蔑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毕加索读书不行,绘画是极有天赋的。这不只源自舐犊之情,还在于他对孩子的真正理解和赏识。

为了掩饰自己学习上的落后,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地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企图由此来躲避他学习上的无能。可是不论怎样,嘲讽却愈来愈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为了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关键时刻,是父亲为他擎起一片蓝天。父亲每天坚持送孩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放在课桌上。既然孩子读书不行,就不要勉强他,更不能由此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这段时间,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就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毕加索的父亲从不因此而责骂他。

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肓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及早发孩子的天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个,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法还要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人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无独有偶,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吃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他的意思是学生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回。

25年过去了,美国“病人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却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国专家的预言都错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竭尽全力张扬他们的天赋。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也许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再受学校的侵害。

现在不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父母不多了,但深谙教育之道的父母实在是太少,相当多的家长不知从何着手。他们或者盲目仿效别人(人家为孩子购置了一架钢琴,他也买一架),或者买一本育儿的书照章办事。结果人家成功了,自己却破财费力而“好心没好报”,道理很简单,你的孩子天赋并不在此。由此可见,及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启发孩子的创新观念与信心,才是科学的教子之道。那孩子的天赋如何发现呢?

(1)给孩子提供广泛的机会

父母要想发现孩子的天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因为很难说孩子的天赋在哪儿,所以如果不给他提供广泛的机会,他们就无法表现出来。现在有的父母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做作业,也就是把孩子表现天赋的大门给关上了,只留下了一条路——从书本和做题中获得能力的路,而这条路未必是孩子的最佳成才之路。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留心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孩子的天赋往往表现在他们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所以应该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给孩子创造条件。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果孩子对一项活动聚精会神,在某一类活动中玩的时间长,表现特别好,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想动,这个孩子可能比较擅长肢体活动,这是父母需及时发现并注意培养的。细心敏感的父母常常能注意到孩子的不同寻常之处。

王涛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他对乒乓球有极大的兴趣,于是千方百计为儿子创造各种条件,经常带他看乒乓球比赛,每天陪他练球.送他进业余体校,最终,王涛成为乒乓球奥运冠军。

汉密尔顿出生时体弱多病,医生断言他活不到一岁。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汉密尔顿8岁时,去看姐姐滑冰,他被晶莹的冰上世界和上面飞翔的人打动了,回家后跟父亲说他也想滑冰。父亲满足了他的心愿,教他滑冰,带他到滑冰场。又有谁能想到,他后来成了,一个冰上之星,被人们称为“冰场上的精灵”。假如汉密尔顿没有去看滑冰,假如他的父亲因担心孩子体弱多病而拒绝了他的请求,汉密尔顿的一生能这么绚丽吗?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5岁那年跟随父母去郊游,有一天晚上听到丛林中传来美妙的呜叫声,他被这种声音吸引,不由自主地找寻过去,发现那声音不是小鸟的叫声,而是一种蚂蚱发出的声音。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成了很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让孩子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广泛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天赋。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后,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捷径。

(2)开发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父母要善于发现这种潜能并积极进行引导,只有顺应孩子才能的方向进行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那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哀。

湖北省武汉市的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3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

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竞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元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舟舟经常是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是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听。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一听见音乐,便不由自主地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在那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哪怕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他们也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父母去挖掘。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们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从理论上来说,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是“补强法则”的一种体现。

“补强法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来的。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根据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比如,有个小女孩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周围的小朋友都说她穿的裙子好看,那么,她就会喜欢穿这条裙子。

其实,这种强化的动因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赞赏,使主体自身产生了一种愉悦和自豪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会让孩子获得自尊与自信。在家庭教育巾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父母要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者的喜悦,以此获得自信。

让孩子养成喜欢想象的习惯

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问小朋友:“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一个孩子抢答:“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可是主持人却说:“回答得不妙!”

看到这样的镜头,我们不禁惊讶孩子奇特的想象力和超常规的思维方式,同时,主持人的回答,马上又使我们觉得,一颗想象力的幼芽被成人的理性化思维无情地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