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法家的法术管理:领导者的权与势
9933900000003

第3章 管理之道(2)

四、管理必须因时变法

《韩非子·解老》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

《韩非子·育度》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弊非子·穴反》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

韩非子认为“道”与“理”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管理企业也一样,法无定法。某些方法,可能一时有效,任何人也不能保证,哪一个管理的方法是永远有效的。所以,法总是要变的。法家的管理行为,永远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只有变动和改革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所以,企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管理模式,让我们去原样照搬。

所有的企业也不会永远兴盛。企业的生命周期,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企业的兴亡与成败,并不是以一个绝对的死亡作为最后的结局,而一定是以另一种方式获得重生。

韩非子认为,一个当时有效的方法并不能保证永远有效,事物有生有死、有高有低、有兴有废,千变万化。这是韩非子主张历史进化、因时变法的理论基础。

强弱也是不断变化转换的,没有永远强盛的企业,也没有永远弱小的企业。领导治理企业能坚决地依法办事,企业就强盛;反之,就衰弱。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管理企业的根本,实行法治,企业就一定会强盛。

管理一定要因时代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中国的企业中照搬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就不一定能适合中国的国情。韩非子说:如果时代到了夏朝,还有人想以筑巢而居,钻木取火的方式生活,那么一定就会被夏启所嘲笑。

一个善于管理的人,也应该是个善于变法的人。管理者必须根据当今的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非子给我们讲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又缺乏勇气,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奇迹毕竟是一种因时因地的巧合,如果守株待兔的方法碰巧一次还算是意外的收获,但是,要想经常品尝到兔子的美味,就要改变守株待兔的方法,或者去寻找兔子窝,或者练好射箭,养好猎犬捕捉兔子。总之,要变法才行,否则就是等上一万年,恐怕也再难等到那第二只撞死在树上的兔子。

某房地产开发商,凭借一些“关系”和“渠道”,可以拿到很多价格很便宜的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发财了,企业也发展了,这种企业似乎与变法没有关系。还有一些企业因为有特权,表面也经营得不错;还有一类企业的发展,叫“需求拉动型”,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这十三亿人口的吃、喝、拉、撒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一拉就拉出一批企业。

但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当中国加入WTO后,这些经济发展初期的所谓“经济增长点”,今后还会不会成为中国企业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肯定是不会的!于是我们就只剩下了两个方向的经济增长点:第一是向科技要发展,第二是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形势变了,“法”也要变。

一位著名学者提出,管理者“要不断破除旧的管理方式,创造新的管理方式,使经济结构不断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突变”,在“所处环境中大胆废弃不起作用的要素,果断选择对成功起作用的要素”。

美国现代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变革推动者既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非管理者,更可以是组织内的员工。”员工是企业创新的坚实基础,是企业创新力量的源泉。员工往往是创新“火花”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方案实施的操作者。

变法创新,不要害怕失败。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考察了几十个组织,从大公司到小企业,金融业、服务业和传统工业,从学校、军事单位到政府机关,发现最优秀的组织都是能够明确支持失败的组织。

一些著名的“严厉的领导”,如花旗银行的前任董事长沃尔特·里斯顿,通用电器公司的杰克·韦尔奇,百事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安迪·皮尔逊,都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失败是正常现象”,“失败应予以奖励”。他们极端蔑视那些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人。他们认为失败了从中学习和迅速地开始下一次“变法”,这样不断的交替才是科学的态度。

世界最著名的高科技园区硅谷,流行着一句名言“边干边学,边败边学”,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变法者正是硅谷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韩非子认为,按照“变法”的原则,开始时艰苦,却有长久的利益;按照仁的原则,贪图一时的苟且快乐,后来必定贫穷,商鞅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商鞅的变法却使秦国有能力统一了中国。

韩非子认为:变法之道完全符合万物之理。因此,管理不能不随事物的理而变化;不能不变化。所以,道没有一定的格式;管理的方法也没有一定的格式。万物禀气有生有死,各种事情有废有兴。

五、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好动拭臣》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子·备内》故-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

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任何人都不会认为一个人过于自私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有很多人对于人的自私心理,表示很深的理解,韩非子正是这样,他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人的私心是从哪里来的。韩非子说:人不像一样有羽毛,人不穿衣服就不能抵御严寒;人上不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吃饭就活不下去。因此人不免要有自利的私心。

就是说,人需要生存下去必须要吃饭,生存是人的第一需为了满足这个目的,人们不得不把食物往自己的嘴里塞,把棉衣往自己身上穿,于是,自私的心理就表露无疑了。

韩非子认为,人与禽兽一样,都得为自己的衣食打算,谋取到足够的衣食才能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人不能没有贪利之心。

为了获得生存的资料,人们必须在企业中工作,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从而使自己更安全。因为,在企业中,人的地位同工资的收入息息相关,工资越高,自己离贫困就越来越远;权力越大,自己的地位就更加稳固。所以,人们就从单纯的利益的争夺改变为管理地位的争夺。在政治生活中以及在管理中也都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科学管理都不能脱离人的自私性的影响。

韩非子说:安全有利的就靠近它,危险有害的就离开它,这是人之常情,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个趋利避害的人性,导致出了诸多社会集团的行为方式,包括所有企业的行为方式,因为企业的行为也同样是趋利避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