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洋总管段祺瑞
9931400000007

第7章 崭露头角(3)

这个训练可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训练,中国文字的精深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古文中的训和练可是分开的, “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所谓“训”,他和袁世凯都认为管好士兵,必须要有严刑峻法,同时还必须辅以精神思想的统一。出于这一思想,袁世凯经常向士兵颁发“训词”,我们拿一篇训词来略窥一二,即可知段祺瑞练兵思想: “历代抽丁征戍,而本朝无之,外国编民入伍,而中国无之,国恩厚矣。尔之祖若宗,食毛践土,沐浴深仁厚泽,垂数百年,及尔之身,优游太平,自顶至踵,何莫非朝廷所赐……今且应募而来,坐食厚饷矣,不知效忠,何以对尔祖父?……古人一饭之赏,终身不忘,受国厚恩,讵止一饭?且尔果有功,必有一功之赏,尔果有劳,必有一劳之酬,国不负尔,尔何负国?夫犬马之贱,尚知报主人,人不如物,尔又何甘?”

看见了吧,通篇离不开儒家的“忠君尽孝”思想,当然,这对军队的凝聚力是很有好处的。一支没有思想的军队注定只能是散兵游勇,不可能成为令人生畏的力量。难怪后来的袁氏新军战斗力强悍,不能不说段祺瑞功不可没。

至于“练”,就是近代军事技能的训练,这个练才是现代汉语中“训练”的意思。该书大量沿用了西方强国的军事操典,强调操练的每一步都要科学实用,符合西方强国的军事逻辑。

段祺瑞“因率同监督、教习各员,认真训迪,不惮辛勤”,38岁时,“以武卫右军总办随营学堂劳绩,保准免补知府,以道员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二品衔”。

1901年11月7日,曾经显赫一时的政坛巨人李鸿章吐血而死,清廷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柱。

出于对袁世凯的欣赏,慈禧太后下令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负责京师周边的治安和防务。在皇权时代,驻防京师的人一定是朝廷信赖的重臣,因为皇帝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可全在这里呢。而袁世凯终于由权力外围进入到了权力中心。老于谋略的袁世凯深知,总督之名再响亮,位置再高,一旦朝廷有任何风吹草动,自己不过是毫无反抗之力的牺牲品,要想让自己的地位牢靠,只有抓住一样东西——兵权。

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成为了京师附近掌握最高权力的军政首脑。要知道,总督主要任务是管理地方一切事物,包括行政事务、税收、教育等,军务不过是其中一项而已,而且其他总督往往是将兵权交给自己信任的部下去管理,只有袁世凯不一样。在任总督期间,袁世凯丝毫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控制。他派人在河北境内挑选壮丁6000名,创练了一支常备军(新练军),名义上算是直隶的地方武装势力,是为了维持治安,确保京师安定的,但骨子里袁世凯早就将这支部队当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用朝廷的钱给自己练兵,这买卖划算。他把“北洋三杰”又调到身边,为他练兵。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另外仍然负责军事学堂的工作,他是设在保定的北洋参谋学堂、武备学堂、测绘学堂的总办,这三个学堂都是1902年开办的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学堂,属于直隶常备军参谋处所办,吴佩孚就出身于测绘学堂。这三个学堂都在第二年并入北洋武备速成学堂——这是所旨在培养中下级干部的军事学堂,1903年2月间建立,开始是隶属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以教练处总办兼该学堂总办。“逾年段祺瑞出督各学堂”。这所学堂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至1909年并入保定军官学堂时已有2000多人毕业。毕业生大都担任北洋各镇军官,其中不少人因受袁世凯或冯国璋、段祺瑞的提拔,后来跻身于北洋军阀行列,如王承斌、杨文恺、齐燮元、刘汝贤、孙岳……”另外,学堂中还有留学生预备班,自1907年起,陆军部所派留学生都要先在这儿学习,经考查合格后,再派出国。国民党人蒋介石、张群等就是这样被选送入日本士官学校的。

段祺瑞因为在保定督办了北洋陆军各学堂,按传统,各学堂学生都把他看成老师,形成所谓“保定(速成)军官派”,段本人也更信任陆军速成及早期学生,不太重用国外陆军留学生。在当时,陆军部和各省不断派员出国留学,这些“公派生”学成归国后,总会被安排至一定的位置上进行历练,随着人员的日益增多,清政府特设陆军留学毕业生会考制度,检验其所学,段祺瑞又担任了主试大臣的职务。段祺瑞前前后后在各军事学堂任过许多重要职务,既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客观上也为培养中国近代陆军人才作了一定的贡献。

平步青云

如果说段祺瑞前半生建立了功绩,那主要是他办学有方。因为段祺瑞积累起来的名声并不是因为军功,而是教育。如果我们忽略他所带过的学堂的军事性质,那么段祺瑞的大名依然会留在历史上,但方式稍有不同:不是军事家,而应该是教育家。只是,历史没有那些如果。

1901年9月7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是个注定会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中惨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根据条约,中国要向列强赔款连本带利约9.8亿多两白银,加上各州县要向本地的外国传教士赔款2000~-两,约合lO亿多两。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呢,可以简单给大家算一笔账。

当时清朝政府每年的各种税收加起来不过2000万两白银,除去一些必要的开支比如官员的工资等,剩下的应该是差不多……为零。换句话说,清政府根本没有余力用政府税收来偿付这些赔款,就像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台词一样,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自己还顾不过来呢,上哪弄这么一笔天文数字去?不过,中国人是很“聪明”的,特别会想办法。底层的人总是绞尽脑汁对付上层,称之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上层的人有了麻烦,一般都会毫不吝啬地将机会让给自己的百姓,“皇恩浩荡”嘛!于是巨额赔款被摊派至各省,各省官府又将之以捐税的名目强加到百姓身上。由于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战斗都是在京师附近展开的,因此战败后直隶需赔的数额最大。然而这场对于中国而言的灾难,在各级官吏们看来却成了捞取好处的良机,他们在上司指定的税赋之外还层层加码,比如朝廷规定由天津赔偿5000万两,那么天津官员一合计,就向下面各县规定征收80009~‘,而到了下面各县再一计算,只收8000万那我不是白辛苦吗,加收一点跑腿费吧,税收官员们也不容易,给人弄俩喝酒钱,于是下发到乡村就成了一亿。那时候的农村,赶上老天眷顾,风调雨顺,收成不错,老百姓除了交够政府征收的各种税,剩下的能够得上全家一年吃喝就算是不错的小康之家了,哪还有余钱偿付这额外的赔款。但官员们没工夫理会这些,完不成任务那可是要影响自己升官发财的。为了催逼赔款,地方政府那可是拼了老命,派出了军队监督各地交税,不光是农民们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就连一般的殷实之家也感到苦不堪言。直隶人民本就惨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已濒临死亡的边缘,又被摊派了大宗赔款,加上袁世凯不断命令各州县加紧催逼,使得民不聊生。自古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让朝廷逼迫到这份上,不反都对不起朝廷的辛苦。

广大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02年3月以景廷宾为首的农民起义。

景廷宾,广宗县东召村人。小地主家庭出身,曾中过武举。景廷宾个性豪爽,为人侠义,颇有号召力。1901年,法国传教士和广宗知县议定该县“洋差”(即地方赔款)为纹银一万多两,强制各村按地亩摊派。这样一来不光一贫如洗的农民反对,拥有一些土地的地主也怨声一片,抗捐抗“洋差”的斗争越演越烈起来。景廷宾被公推为联庄会总团头,后又被起义军推为龙团大元帅。

袁世凯接到报告,立即派大名镇总兵何永镇、正定镇总兵董履高带兵镇压。景廷宾率领队伍干脆打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东征西讨。义军主要由广宗、钜鹿、威县等地联庄会的农民构成,另外也有不少义和团的人加入。他们杀死作恶的外国传教士,打败官军的围剿,一时威名大震。

景廷宾高举义旗,中外反对势力都认为这是义和团崛起。各国驻京公使十万火急地催促清政府进行镇压。慈禧命令袁世凯尽快设法平息、剿灭。袁世凯遂一边紧急宣布广宗等县“所摊捐款全行豁免”,以瓦解起义队伍;一边命段祺瑞、倪嗣冲等指挥北洋新军两千多人从保定南下,会同从山东调集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数营,从东西方合围广宗。5月8日,在段祺瑞指挥下,官军深夜潜入,包围了义军据点件只村,炮兵、步兵、马队配合出击,很快就攻进了村内。只有大刀长矛的农民在景廷宾的指挥下,抵抗着新式武器的官军,终究不敌,牺牲巨大。景廷宾遂率余部突围出去,转战冀豫等地,不久被捕杀。清军占领件只村后,烧杀劫掠,百姓深受其害,甚至附近的村庄也遭到浩劫。

景廷宾所率义军兵败被杀,威县等地农民为替他们报仇,又纷纷起义。

段祺瑞等再次奉袁世凯之命,镇压了威县等地的起义,因功劳很大受到慈禧的封赏。于是段祺瑞踏着百姓的血青云直上,由正二品的候补知府升为正一品的候补道,一个月后,又被“保准赏戴长翎,加奋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清代用作称号,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员,名为“勇号”。很像我们今天颁发的“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个人”等称号。

经过平叛一战,段祺瑞终于从一个军事教官过渡到军事指挥官,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他在军队里树立了威信。从此,段祺瑞开始正式步入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

景廷宾所率义军兵败被杀,威县等地农民为替他们报仇,又纷纷起义。

段祺瑞等再次奉袁世凯之命,镇压了威县等地的起义,因功劳很大受到慈禧的封赏。于是段祺瑞踏着百姓的血青云直上,由正二品的候补知府升为正一品的候补道,一个月后,又被“保准赏戴长翎,加奋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清代用作称号,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员,名为“勇号”。很像我们今天颁发的“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个人”等称号。

经过平叛一战,段祺瑞终于从一个军事教官过渡到军事指挥官,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他在军队里树立了威信。从此,段祺瑞开始正式步入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