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无声的课外老师:社会交往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9928900000005

第5章 社会交往之自我篇(5)

常常对别人莫名地发火,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亲人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因为自己心情不愉快,就对素不相干的同学、朋友发火,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可能一时痛快了,可这种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如果让你换个角度,有人对你无端发火,你会怎么想呢?所以,一个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体谅别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甚至痛苦强加给别人。

要克服常常对别人莫名发火的坏习惯,首先要学会自爱,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平衡。所谓自爱,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正确把握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不做失去理智的蠢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一踏进社会的门槛,忧患往往与之俱来,谁也不可能事事称心。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懂得自爱的人往往是怨天尤人、火气冲天,到处发无名火。这样做,不但丝毫不能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使自己陷入苦闷的深渊。只有心胸豁达、自宽自慰,才能不为暂时的不利所困扰,清醒地审时度势,迈出新的前进步伐。这才是真正的自爱。只要我们学会自爱,学会尊重别人,爱发无名火的习惯就一定能克服掉。脾气暴躁容易发火,怎么办?

脾气暴躁常有的表现有:一发火就骂人、砸东西,甚至打人;情绪反应十分简单,缺乏幽默感,不会开玩笑,对于满意的事沉默不语,对不满意的事常会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防御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发泄;对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气;火暴脾气一点就着,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时不能自控,事后又特别后悔;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

一些人因为固有的脾气暴,容易发火。有时候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肝火,很多人觉得这是人本身的脾气大,没办法改变。其实火暴脾气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掌握下面的方法:

一、情境转移法

当愤怒陡出时,人有五种处理怒气的方法:一是把怒气压到心里,生闷气;二是把怒气发到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惩罚;三是无意识地报复发泄;四是发脾气,用很强烈的形式发泄怒气;五是转移注意力以此抵消怒气。其中,转移是最积极的处理方法。火上来的时候,对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往往越看越气,越看越火,此时不妨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迅速离开使你发怒的场合,最好能和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听听音乐、散散步,你会渐渐地平静下来。

二、理智控制法

当你在动怒时,最好让理智先行一步,你可以自我暗示,口中默念:“别生气,这不值得发火”、“发火是愚蠢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可以自己在即将发火的一刻自己下命令:不要发火!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坚持住了,我开始能控制自己了,不妨再坚持一分钟。三分钟都坚持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所以,要用你的理智战胜情感。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劝告那些易于爆发激情的人,“最好在发言之前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几圈”,通过时间缓冲,帮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在快要发脾气时,嘴里默念“镇静,镇静,三思,三思”之类的话。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控制情绪,增强大脑的理智思维。

三、评价推迟法

怒气来自对“刺激”的评价,也许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也许是别人的一句讥讽,甚至可能是对别人的一个误解。这事在当时你可能“怒不可遏”,可是如果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评论,你或许认为当时对之发怒“不值得”。

四、目标升华法

怒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用之不当,伤人害己,使之升华,会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要培养远大的生活目标,改变以眼前区区小事计较得失的习惯,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一切,一个人只有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才能待人以宽容,有较大度量,不会容忍自己的精力被微不足道的小事绊住,而妨碍对理想事业的追求。气量狭隘,受不得半点委屈,怎么办?

有的人气量狭隘,受不得半点委屈,例如在听到别人的批评与事实稍有出入时,或是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或是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是自尊心受到侵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丝毫不肯让步;有的人甚至怨恨难消,走上轻生的绝路。但是也有的人气量宏大,胸襟开阔,对于别人的批评责难,能十分宽容、忍让,听得进反面意见,对于误会毫不介意,能委曲求全,以大局为重。

气量的狭隘与宽容,并不是一个人的秉性,而是思想修养程度的不同。气量狭隘的人一方面是自尊心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长道短;一方面又因眼光短浅,私心较重,在是非利害面前,不愿有丝毫亏损。气度宽宏的人也有自尊心,但能尊重他人,对于误解,善于忍让等待而不急于辩白、还击。另外,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处处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对于个人得失,就能处之泰然。

气量狭隘怎么办?既然气量不是天赋的,那就一定能从加强思想修养着手,开阔眼界,扩大胸怀,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气度宏伟的人。首先思想上要树立全局的观点,事事以集体的利益为重,眼光要看得远,要看到大范围:先是国家民族,然后才是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一切服从整体。时间也有个大范围:今天、明天、后天、今年,明年、后年,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程序来谋求解决,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其次,在对待同学、老师、亲友之间的关系上,也要处理好。原则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俗话说: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在学习、生活上,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受到误解和委屈,只能是坦诚相见,而不能一味心存芥蒂,怨气冲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得到称赞和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才能、成就受到社会的重视,被别人认可,希望有自己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应得的名誉,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相反的意见,会遇到不喜欢我们的人,会遇到批评。如何来接受?

一、先分析持反对意见人的心理特点他是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吗?涉及个人利益,有的人就会偏激地反对和否定你。如果遇到这类情况,即使不是客观公平地看待你,也要用理解和宽容去接受。同时,为他的无知感到幼稚。如果对方的反对是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从大局出发的,那么我们应该认真接受批评和建议,吸收精华,改进自我。

二、克服完美主义

从相对论来说,世界本身永远也无法统一,美和丑,善和恶,光明和黑暗,幸福和痛苦,这些矛盾组合都是永远并存发展的。因此我们走出门去,遇到喜欢我们的人,也会遇到不喜欢我们的人。同样,我们会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学习、工作,也会有不喜欢的人和我们相处。我们无法要求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都是美丽,也无法要求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自己。理解和接受了矛盾的本身存在,也就理解了别人攻击和反对的正常性,理解了矛盾,坦然而平静。

三、正确评价自我

面对批评,不是自卑、放弃、灰心、伤感,而是正确地评价自我。换个角度,心决定路。自我的正确认识,对保持健康的心态很重要。就是我们在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情绪的影响,外界压力的情景,同时会从本人的经验归纳出对自我的看法和观念,有时候就不免偏激。认识到这一点,评价自我就需要冷静的头脑。凡事多疑,与他人相处不好,怎么办?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多疑:别的同学相互间讲句悄悄话,疑心他们在讲自己;别人心里不高兴,脸色不好看,疑心是对着自己的;别人到老师那里去一趟,疑心他是去讲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间讲句不满的话,又疑心是指桑骂槐……这种无端猜疑,会使同学间的感情蒙上灰尘,使朋友间的友谊产生裂痕,影响感情,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苦恼。

对别人的无端猜疑会引起一系列错误的行动,轻则伤了朋友间的感情,重则给学习带来严重的后果。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写了主人公奥赛罗因为怀疑妻子黛斯德蒙娜的贞操而把她活活地掐死。当他明白了这是奸人埃古恶意陷害的真相后,追悔莫及,自刎在其妻的身边殉情而死。当然这是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捕风捉影疑神疑鬼而引起谩骂、斗殴、凶杀的事也时有发生,可见多疑的心理常常成为悲剧、灾祸的根源。

凡事多疑,究竟应该怎么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对于周围的人和事,必须善于观察,善于调查研究,决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凭主观臆测,妄加判断。因为表面现象有时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人的认识,必须由表及里,克服表面化、片面化。

其次,要有一定的肚量。即使别人真的在背后议论自己,也不必去计较。有道是,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几句议论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自己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是可以不理会别人的议论的。反之,如果去斤斤计较,疑心别人和自己过不去,微小的疙瘩也会变成无法弥补的鸿沟。

其三,好多疑的人往往自己有不够检点的地方,生怕别人背后议论自己,以至疑心重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站得正,有了缺点错误,要敢于承认,坚决改正。

其四,对同学一旦产生了猜疑,应当直言相告,赤诚相见。待人坦率,不但可以消除误会,驱散疑云,还能更加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关系融洽,互相信任,有利于团结一致,携手前进,因多疑而引起的焦虑苦恼也就一扫而空了。

最后,如果当经过上述调整,仍无法消除猜疑心时,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坚信自己有猜疑的依据,并给自己与周围人都带来较大的困扰。这时候,光靠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想要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办?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人际关系多种多样,如学习中的同学关系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其他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从多种学科加以研究。

一般认为,要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首先,必须生活在最佳状态之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心境愉快的人,往往同他人相处得很好;而一个心境不良的人,通常容易与他人发生争吵。所以,只有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情感上的不愉快,按照适当的适应性标准(社会认为有价值的标准)行动,并被认为表现出“积极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可能同他人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调节自己的行为。由于社会的极端复杂、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适应其变化。例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他要尊重导演的意见,演好自己角色;下场之后,在公共汽车上,他则是一个普通的乘客;回到家里,就要担负起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了。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他今天的行为就必须不同于昨天。需要指出的是,适应过程是动力的和相互作用的。这个过程包含了紧张、烦恼甚至骚乱。如果自己的行为调节不当,就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如果一个演员在家里也像在舞台上一样,自然家庭关系就会不和。而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必然给自己精神上带来负担,从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第三个方面是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指人认识自己和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而按照这种认识,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如果自我意识不良,自然就不可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有些人由于早期缺乏正常的教育训练或者受了不良的影响,或者受了精神上的创伤。于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不能恰当地使其协调起来,而陷入一种矛盾冲突与困扰之中。如果此时得不到正确的疏通,就会走向异常。正确地认识“自我意识”对于身心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恰当处理人际关系,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往往处境困难,由此而产生压力,影响健康,有时还会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来。

生活的最佳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三个主要方面,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则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防治身心疾病的前提。事实也证明了,人际关系不良与某些心因性的躯体疾病及许多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一名积极的、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成员。社会交往之亲人篇

想和父母很好地交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