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无声的课外老师:课堂学习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9928600000002

第2章 如何养成好的学习态度(2)

兴趣主要是靠培养而产生的。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这种好奇心可以发展成为求知欲望,有了求知的欲望,就不会再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了。可以将学习与自己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调查表明,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一无特长,二成绩差,有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如经常上网玩游戏。

三、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了让自己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生存。世界向前迈进,社会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和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知识是无法适应社会的,更不用说发展社会了。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方法可能无法取得效果,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偏科怎么办?

偏科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先不说偏才难成天才,就是考试时,你的成绩总会被最差的那一科拖后腿。听说过“木桶定律”吗?木桶盛水的多少关键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说,要想更优秀,就必须把最差的科目提上去。

解决偏科现象的首要措施就是培养自信和毅力。方法很简单,就是有意识地在弱项科目上多投入学习的时间。尤其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老师课内的训练。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不宜去钻难题。假如你的弱项科目是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史类科目,则需把时间放在基础的记忆部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牢记那些老师要求背诵掌握的内容,如背诵名句、古诗文、外语词汇、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年代等。假如弱项科目为数理化,则应当多做简答题和基础题,把这类题目的正确率提上去。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见成效。还有就是平常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自己产生偏科的倾向。那些已经存在偏科现象的同学,不必过多烦恼,只要有改变这种现象的决心,并付诸行动,就一定可以改变。

除此之外,我们还总结出一套直观的解决偏科的方法:

一、时间上从短到长

凡是不擅长的学科,大都是不感兴趣的。因此,如果一开始便让自己在差的科目上投入大量时间,必然会倍增烦躁与厌倦。正确的方法是按照学习目的制定出一份时间表。比如今天只复习某一科的某一小节,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在这半小时里踏踏实实地把这一小节搞清了,就改学别的科目。时间一长,对差科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了。还可以将差的科目夹在强的科目中学,时间同样不要太长,以避免枯燥无味的学习。

二、做题从简单的入手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不要一上去就选那些太难的习题做。因为你自己在这个科目上基础差,所以做难题只会浪费时间,对自己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帮助,只能摧毁自己的自信心。正确的方法是从简单一些的习题入手,牢牢掌握课本上最基础的知识,在确保自己对简单的题目已完全掌握后,再适当提高题目难度。

三、找出差中之差

即使是对于差的学科,你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一无所知,有些问题还是略知一二的,真正拖累你的是这个科目中某一点或两点。如果你能把这个差中之差找出来,来一个强化或突击性的训练,就可以在短时间里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四、自我摸底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你觉得对差的科目仍然心里没底,不知学得如何,这时候你可以找一份试卷来,像真正考试那样做一遍,做完后对着答案自己打分。也可以请一个家庭教师来,让他帮助你把这段时间的所学加以整理,然后考一考你学得怎么样。如果你考得不差,那么你就应该有信心了,你的差科现在已经不差了。

五、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

反复强调“偏科”,学生自己会不断强化这个概念,认定“这个学科我是学不好了”。这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了。在出现偏科的时候,要不断暗示自己:加油,我一定能行!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贪多,渐渐从心理上觉得“我在这门学科上也有过人之处”。即使这门科目已经很差了,也不要和其他同学比,把自己当成下次超越的对象就可以了。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上进心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进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它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心理品质,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如果你渴望成功,却又上进心不足,就请从现在开始培养吧。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我们要做的是把理想的风帆鼓满,把追求的目标定高。所谓“志存高远”,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过他的信念,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言:“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我们只有立大志,才能在远大志向的引导下向目标靠近。”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还需要将理想和奋斗相结合,若不付诸行动则理想将会成为泡影。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一个个短期目标实现的过程,上进心会在一次次的胜利中被激发出来。

二、树立一个自己学习的榜样

这也是激发上进心非常有效的方法。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成功者,还是身边那些成绩突出、学习刻苦者,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你的上进心日渐消退时,榜样会给你提醒,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你积极进取。

三、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你总想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你当然会越来越没信心。这不是灭自己的威风吗?你必须长自己的志气。你总会有许多优点和成就的,把它们列出来,写在纸上。至少写出五个优点和五项成就。对着这张纸条,经常看看、想想。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想想自己的优点,并告诉自己曾经有过什么成就。这叫做“自信的蔓延效应”。这一效应对提升自己的自信效果很好,有利于提高从事这项活动的成功率。

四、自我心理暗示

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强化。当你碰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放弃。要坚持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你重复对自己念叨有信心的词语,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正面心理暗示,有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这已为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

五、扩大交际

还应多结交一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益的朋友,多读好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若常和悲观失望的人在一起,你将会萎靡不振。若你经常与胸怀宽广、自信心强的人接触,你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多与有志向、有信心的人交朋友吧。

六、多阅读名人传记

很多知名人士,成名前的自身资质、外部环境并不比你好。有的甚至在你的年龄时,比你现在的情况差远了。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材料,会让你知道你其实是具备成功的条件的,成功是完全来得及的,这样有助于提升你的自信心。

另外,还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太多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也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学习。放下负担,你的精力才会集中到学习上,从而使上进心日益增强。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么办?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在学习上只学习不思考问题,则会迷惑不解;只思考问题,而不去学习知识,则荒废学业,没有进步。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感兴趣的学科或学得较好的学科,较容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得不好的科目或不感兴趣的科目,则难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该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注意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件好事,这样才能增长我们的学识,才有长进。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注意观察,经常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连他的老师有时候也会被难倒。他经过刻苦钻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明创造,被誉为“发明大王”。

学习就是一个从已知求未知的过程。在已知通向未知的道路上,我们的思维活动闪动着智慧的火花,进行着创造性的思考,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呢?

一、观察事物要仔细

兴趣能使我们对所观察的事物保持一种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去认真观察。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才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淮南子》一书中,有一句格言说:“一叶落,知天下秋。”树叶开始落下了,预示着秋天向人们走来了。任何事物或问题的出现,都是如此,总是有一定征兆的。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问题。

二、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①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促使我们去观察、思考问题的动力。②要多用“为什么”,学会逆向思维,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真正理解。⑧要有批判精神,敢于“创新”,不受习惯的禁锢。爱因斯坦在70岁时,回顾往事说:“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概念会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正因为他敢于大胆地怀疑一切,所以,他往往在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时,要充分展开思维活动,思维越活跃,求知就越有新突破。我们学习的教材内容,是经过客观实践检验的,集中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因此,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学习这些内容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如何在认识问题上有新的进展,又需要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在学习的进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敢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四、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坚持物质第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上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坚决反对从主观或教条出发、凭空想象的做法。

五、认真学习,丰富自己

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掌握的知识越多,所接触的知识范围越广,接触的未知领域也越多,发现问题的机会也越多。我们常常会看到:越是学习好的同学,越常提出问题。原因就在于此。注意学习他人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经验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六、要有耐心和恒心

因为许多问题的观察和发现,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需要我们花费相当的精力,作出不懈的努力,有时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不善于对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怎么办?

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我希望你们通过几年的学习,能把每门课的若干本书都变成几页纸。”这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指同学们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归纳,提炼出精髓、纲要,此外就是活学活用的问题了。不必要也不应当一股脑儿将全部所学知识“生吞”下几年下来搞得课本、笔记、作业本、参考资料一大堆,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它与其他属性分开;概括是将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进行概括,如果思维不具有概括性也无从进行抽象。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只有经过抽象和概括,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转化为理性。

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呢?

第一,学习中对各科知识的层次应进行分类。对基本概念要掌握和熟练运用,使之变为常识性的东西;对于规律性的东西要深刻领会并广泛运用,以这些作为本科目知识的主干;对于具体运用知识的内容如练习、复习题、参考资料等,则配合对概念、规律性内容的加深理解进行训练,不必多占头脑中的空间。如对于英语,单词等属于基本概念,语法则属于规律性内容,可以使语法作为英语课的主干,单词应掌握在平时、运用于练习;至于大量的练习应当做,但不能陷进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头脑里因充塞太多练习题而理不出头绪来。你想,语法的知识合起来在几册课本中也只是几页吧,在熟记单词和进行练习之后,最需把握的就只有这么多,而且它们都还充满着互相的联系呢。因此,切记课本上的每一页、每个字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而应去区别它们抓住其中的关键东西。

第二,借鉴其他人、其他书关于某一科目知识的抽象概括,使之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像面对初三会考、高三高考等考试的同学,需要对各门课三年所学的若干教材进行全面复习,非抽象概括不可。这时一方面要自己浓缩,另一方面应重视指导老师和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的抽象概括,这些都是对课本知识加以提炼、归纳、综合,形成了高度概括的知识“架子”、“套子”,需细细消化,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