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9927900000004

第4章 道德经(3)

四、“贵身自养”的价值观

老子贵身自养的思想十分明显,老子认为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过度地追求名利会危害自身,如果为了获得名利而丧身,那就是舍本逐末了。怎样贵身自养呢?要摒弃物欲享乐,因为享乐对人的身体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说: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地,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是不合乎天道的,而不合乎天道的人就会早逝,所以,有道的人只要求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追求更多,“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这个意思。“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烂,“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甚至掠夺,难以终保其身,反而招来各种祸患。

老子的“贵身”思想在当今竞争激烈、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里给人以很多启迪。要热爱生命、珍惜身体、淡泊名利、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老子提倡养生护生,引导人们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重视身心的自我调节。他认为世间只有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不应该为名为利而损害甚至牺牲生命;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仅会残害自己的生命,而且会使人丧失原本淳朴的天性。当前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物质利益原则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盛,各种“现代病”时有出现,老子贵身自养的思想对全体社会成员完善自我心灵,提高道德境界,实现身心自由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王秀娟)

从古迄今,在中国每一个时代,每一种阶层,每一类人群,每一处地域,几乎都有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其人其事仅仅在后世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点点的碎片。据史料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其县境内今仍有“老君台”遗址)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据说老子的母亲感应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11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仙传》中说:“老子者,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老子。”还有传说讲,老子的母亲走到李树下时恰好生下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说:“以此为我姓。”类似此种神话传说繁多,充满传奇色彩。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奋,长大后师从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他的教导都要其自己体悟。这些教导对老子的影响很大,加上老子很勤奋,他的思想日趋成熟,中年时已是颇有名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这是老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老子在此期间涉猎了朝廷的众多藏书,得以谙于掌故,熟于礼制。老子在此时还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文诰,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研读《尚书》的时期,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进入了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的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老子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只是比孔子稍微年长些。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向其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老子,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尚存。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你应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有害无益。孔子听后很是感慨,离开后跟弟子谈到老子这个人时,说:我知道鸟会飞,知道鱼会游,也知道兽会走,但龙在云端无法捉摸,我就不知道了。孔子认为老子就像龙那样深不可测,具有超常的哲人智慧。

老子在世时并不像孔子那样有很多的追随者,也不像孟子那样可以面对君主讲课,所以他发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叹息。后来周王室发生内乱,波及老子,同时由于自己的思想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老子于是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这种做法开了我国隐士的先河。后来许多在政治上怀才不遇的人,都效仿老子隐居山林做隐士。老子行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学问高深,劝他说:“李先生您就要走了,为了您的学问不失传,请写本书给我吧!”老子就写成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写完以后骑着青牛飘然而去,从此没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相传老子隐居后活了200多岁,有人认为这是老子修道的结果,所以后来的道学家就把老子尊为道教的始祖,称为“黄老学”。“黄”是指上古时的黄帝,然而黄帝只是个传说的人物,并没有什么言论,因此,“黄老学”就是指老子的思想和其他道家的哲学,加“黄”字则多了些神秘色彩。

老子生于2000多年前,给后人只留下一本《道德经》,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特别是在哲学方面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的影响却并未从此消逝,他的学说后来形成了道家学派,并在汉代被演变为宗教,这就是道教。老子被奉为教主,由人变成了神。他写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经典。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唐高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诏《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诏各州府广置玄元皇帝庙,建立玄学,令生徒诵习《道德经》。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和儒学及后来的佛学一起构建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工程、艺术等领域。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受其影响的痕迹更为鲜明。

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老子的思想里面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从积极方面看:老子的天道观,经过庄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的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老子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于西汉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统治之术;老子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老子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老子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就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此外,中华武术、内家武功及历代气功,也无不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周易》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部珍贵的文献,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在哲学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科技史和医学史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周易》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的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人在谈《易》论《道》,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道德经》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著名学者南怀瑾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在《老子他说》一书中对《道德经》的内涵做了充分的阐解、辩证和引述。《老子他说》具有深入浅出、明白通畅的特点,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使深奥的古籍通俗化、专门的学术大众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