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9926200000007

第7章 奇胜篇(2)

一位销售心理学专家曾访问过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你的公司为什么生意这么好,赚这么多钱?”

董事长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在无意间就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们没有工厂,只管筹划、设计,由别人制造经销。没想到这些产品一推出,马上受到妇女的欢迎而抢购一空。不管生产多少,总是供不应求,的确不可思议。”

这位专家认为,这家公司的成功,并不在于委托产销的方式,而关键是一种“买断策略”。他们不把商品放到各大百货公司里去卖,只在专门商店定点销售,从而使人认为该公司所制的商品稀少,不到指定地点,就买不到他们的商品,于是趋之若鹜。当然设计创意的优劣也是重要因素。将这两条相加,便是他们的商品备受欢迎的原因。

夺人之气术

【心理战术】

在经济竞争中,抓住对方当事人的心理弱点,视情况采取心理战术,使对手情绪失控而败于自己手下。

夺人之气战术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得失,只有抓住对方利益所在,使其有遭受损失的可能,对方才会改变主张,作出利于己方的选择和让步。

【经典案例】

精明的印度画商

有一次,在比利时画廊里,一位美国画商正和一位印度人讨价还价。当时,印度人的每幅画出价在10~100美元之间,而唯独美国人看中的3幅画,印度人每幅要价250美元。美国人对他的敲竹杠行为很不满意,不愿成交,岂料印度人气冲冲的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眼看着自己喜爱的画被烧了,心里很可惜,又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出多少钱,印度人仍然坚持要每幅250美元,美国人仍不愿意买下,这时,印度人又烧了一幅画,酷爱收藏名人字画的美国人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乞求印度人不要再烧最后一幅画,最后竟以500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它。

打草以惊蛇

美国某航空公司要在纽约建立一座巨大的航空站,要求爱迪生电力公司按优价供电。电力公司认为彼有求于我,占有主动地位,故意推说公共服务委员会不批准,不予合作。在此情况下,航空公司主动中止谈判,扬言自己建厂发电比依靠电力公司供电更合算。电力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失去赚大钱的机会,立刻改变了态度,还托公共服务委员会前去说情,表示愿意以优惠的价格给航空公司供电。在这笔大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航空公司巧用打草惊蛇之计,不费吹灰之力,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抢先一步术

【心理战术】

抓住人们“先入为主”的本能心理,抢先一步占领市场,抢先在人们心理植入品牌影响。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经济活动日新月异,经营领导者必须适应时代的高速度、高节奏,才不致从竞争的飞车上跌落下来。不论你有多么宏伟的规划,也不论你有多么雄厚的资本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你不知道珍惜时间,不去抢先,就会失去机会,失去优势。时间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胜利,就是生命;对于商人和企业家来说,就是金钱,就是股份。快速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快速更新产品,快速周转资金,快速投放市场,成为企业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经典案例】

承揽急需

我国东北某厂搞产品革新,急需一种塑料盖子,在沈阳跑了很长时间,没有一家工厂愿意接受加工。采购员又跑到数千里以外的浙江,找到一家乡办小厂,对方当即承揽下来,而且主动提出不收设计费,模具费等。采购员刚离开浙江8天时间,样品已经寄到了东北,征求用户意见。接着很快如数按要求完成了加工。就这样,数万元资金由工业发达的东北转到了普通的浙江农民手中。

快速配镜

配眼镜过去是很费时间的业务,这星期验光,下星期试戴,一拖就是10多天。1987年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与济宁光学仪器厂合作,开设了快速配镜店,经营“20分钟配1副眼镜”的服务项目。他们采用电脑验光,顾客经过试戴后,再等十几分钟,便可以取镜,这项业务大大方便了顾客。

路透社以快取胜

160年前,当路透社创办时,它只是一个“新闻夫妻店”,和当前的兴旺景况不可同日而语。路透社的创始者虽不是英国人,但其发迹却是从英国开始的。

1850年,路透夫妇来到伦敦,并于10月14日在两间租来的房间里宣布正式创办路透社。工作人员除了他们夫妇2人外,只有1名12岁的办事员。可见其规模小得可怜,其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如何打开局面,扩大影响,并最终获得公众对自己这家新闻社的承认呢?

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活动、商业经营金融事业正日益活跃并复杂化,各种各样的商业和金融信息日趋重要。路透夫妇看准了这一行情,利用英法海底电缆正式启用的有利时机,广泛收集和汇编各种商业、金融消息,以《路透社快讯》的形式发售给交易所、银行、股票商、投资公司、贸易公司等金融机构,由于它提供的消息及时、准确,因此颇受欢迎。

到1852年,它的《快讯》已在欧洲声名远扬。在此过程中,路透社逐渐形成了自己传播新闻的特征:快、新、准。1853年俄土战争爆发,第二年扩大为克里米亚战争,路透社把它作为最重大的新闻加以发布并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报道,使英国社会及时地了解到战争的情况。这既给人们加深了路透社“快、新、准”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它的地位。

1865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被刺,路透社抢先报道了这一重大消息。经过这一系列不懈的努力,路透社终于奠定了它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从此,它的影响不断扩大,终于成为当今世界上几家最主要的新闻通讯社之一。

抢占市场高点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一开始就立志于“率领时代新潮流”。一次偶然的机会,井深大的日本广播公司看见一台美国造的录音机,他便抢先买下了专利权,很快生产出日本第一台录音机。1952年,美国研制成功“晶体管”,井深大立即飞往美国进一步考察,果断地买下这项专利,回国数周后便生产出公司第一支晶体管,销路大畅。井深大并未满足,当其他厂家也转向生产晶体管时,他又成功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批“袖珍晶体管收音机”,使得索尼的新产品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独占市场制高点。

昂贵的纽扣

巴黎一家时装公司设计了一套最新潮的女装,但当地找不到色调合适的纽扣。为了样装上的一两粒纽扣,时装公司不惜破费比纽扣本身价格高几千倍的运费,要求驻科隆机场某纽扣公司将指定规格的纽扣快送到巴黎。公司负责人是这样考虑的,时装式样变化极快,式样是决定售价的关键,生产成本只占货价极小部分。如果新式样服装一出台便走红,就会吸引千千万万男女争相抢购,那缝在样品上的纽扣的昂贵快递运费和公司所得的高额利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适应快速需求

为应付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形势,欧洲许多大公司都在特定的空运基地建立了产品仓库,每个空运基地都设有效率很高的航运快递公司。例如,在德国的科隆航空港,有一家澳大利亚人经营的快递公司。每天午夜以后,科隆机场正是灯火通明工作忙碌的时候,数百吨货物都被分门别类装入集装箱,准备凌晨由第一班飞机运往各地,大到一辆汽车,小至几个机器零部件都可如此办理。其优点是制造厂家不必在生产地点储存备用材料,从而可以节省仓库费用。如某汽车工厂急需某种型号的汽缸,一封电报,招之即来。

先声夺人术

【心理战术】

先声夺人就是以先下手为强的方式造成强大声势以威慑和压倒对方的心理手法。

【经典案例】

“珠海”快捷的广告策略

说起胃药“丽珠得乐”,如今也可谓众所周知,可它的“娘家”并非珠海而是武汉。它的雏形最早由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于1987年研制成功,经鉴定取名“迪乐”。占有地利之便的武汉制药业得信息之先,本欲捷足先登,却因诸多原因慢了半拍。恰在此时,珠海制药厂从一个来珠海打工的武汉人嘴中掏出这一迟到的信息,即派员从速赶往武汉,以优厚的条件获得生产技术和新药证书,马上借助广告大加宣传,竟后来居上。

投入批量生产后,一年产值就达12亿元,“丽珠得乐”4字似乎在向人们宣示:“美丽的珠海得到了迪乐!”不久,武汉市第四制药广与医工所达成协议,生产出“胃康得乐”,尽管也做了广告,但这时“丽珠得乐,给我欢乐”的广告词早令国人耳熟能详,留给“胃康得乐”的市场空间已然不大了。这又可见,珠海制药厂的广告策略在于“快捷”。

“丽珠得乐”的优势固然体现在投产早一步上,但广告宣传“未雨绸缪占先机”的策略运用也使其获益匪浅:照惯例,药品投产第一年一般是不赚钱的,他们却因时制宜,当年就聘请国家帆板队健壮的队员及著名的相声演员出任广告模特,广告费年投入高达1300万元,从而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奇效,一举把地域上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甩在了身后。

周荣兰的“快速广告”

安徽郎溪县定埠村的农家妇女周荣兰,曾在自家的堂屋中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向村里20多个贩粮农户发布了张家港米市粳米走俏的信息。在此之前,周荣兰将30吨大米运往张家港码头。她在掌握了米市行情之后,直奔当地电视台,做了一个“快速广告”,第二天一早,满满一船粳米便销售一空。

先发制人

1979年9月,福建闽侯工艺厂厂长万冠华准备到贵阳参加全国旅游内销工艺品会议。傍晚,一个刚回厂的供销员拿来两条刚从外地买回来的进口镀金项链对厂长说:“万厂长,这种货在国内很畅销。”万厂长仔细端看分析,认为现在人们的思想比较解放,爱美之人越来越多,而市场上卖的都是进口货,国内可能还没有生产的。

于是,他马上安排生产连夜加班,做出10条样品,赶在10月3日开会前带到贵阳,用实物进行广告宣传。结果,在会上一下子订出20多万元的货。不久,他们又在其他两个专业会上,把实物向客户展示,结果又订货50多万元。这样前后只有半年多时间,仅项链一种产品,就做了80多万元的生意,打开了产品销路。

沉默不语术

【心理战术】

有时,借助于沉默不语,反而产生奇妙的心理效果。同时,借助语境、眼神、表情来表示赞同或反对,展开心理攻势。

沉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谋略,它是一种不发声的语言,雄辩的一种辅助手段。它是通过语言环境,借助动作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示赞成或反对,展开心理攻势,从而折服对手的一种心理战术。

沉默是一种奇特的心理战术,它与语言手段巧妙配合,却能起到单纯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如果双方相持不下,突然沉默,对方可能会因此而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最后不得不让步。这种手段先正合,后奇胜,正奇相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经典案例】

爱迪生卖发报机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发报机之后,因为不熟悉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便与妻子商量,他妻子说:“卖2万!”爱迪生说:“2万?太多了吧?”其妻说:“我看肯定值2万,要不,你卖时先套套口气,让他先说。”

美国一位经济商愿意买他的发明制造技术。在谈论时,这位商人问到货价,爱迪生总认为2万太高,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沉默不答。商人耐不住了,说:“那我说个价格吧,10万元,怎么样?”

这真出乎爱迪生的意料之外,爱迪生当场拍板成交。

爱迪生是不自觉地应用沉默,取得奇妙的效果,下面举一例,是自觉地应用沉默,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的。

高价成交

一位印刷商得知另一家公司要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印刷商坐下谈判,内心一再叮嘱自己,要沉住气,果然,买主沉不住气,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挑剔。

然而对这个挑剔的压价术,印刷商仅报以淡淡一笑,仍然一语不发,这时买主终于按捺不住,从心理上败下阵来说:“这样吧,我付350万美元,但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350万比原来料想的要高得多,印刷商欣喜万分,一下子拍板成交。

不战而战

沉默的威力还在于它是以不战为战。刘伯温兵书《百战奇谋》介绍了一种战术叫“不战”,即以不战为战的屈人之法。该法认为,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或是兵势有利于敌而不利于我,以及敌人远道而来,而粮食给养又畅通无阻,源源不断,我军就要以不与其交战来控制主动权,使敌人无法与我交战,使其逐渐疲弱,等敌势发生变化,我军则寻机出击,反败为胜。所以刘伯温的“不战”乃是战,是一种心理战,一种疲劳战,一种迂回战。

沉默也是一种“不战”,以不言为言,是一种不发声之语言。虽然沉默,但褒贬态度非常鲜明,经过一番对峙,往往能起到单纯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可谓出奇制胜。

一位母亲的沉默教育

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与邻居的孩子上街,到了商店,母亲买了两包糖果,两个孩子每人1包,但儿子要两包,屡劝不听,还从邻居孩子手上抢,给他讲道理,他什么也听不进去,反而越吵越凶。

母亲干脆不理他,拉着邻居孩子的手往前走,他越哭越凶,连气也喘不过来,母亲虽然心疼,但还是没有理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