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父母不能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给予帮助,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如发现子女做错事,轻则训斥,重则打骂,损伤其自尊心。这样做的结果,有少数青少年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发奋读书;另一些青少年则感到委屈愤懑,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猜疑、敌视,进而逃学、出走,沦为流浪汉或罪犯。
如一男性青年,20岁,家庭环境好,父母文化水平高。但父母对他非常严厉,要求该青年好好学习,经常检查他的考试成绩,若成绩不佳,必受训责备。高考落榜时,又被父亲痛打一顿。次年,经过努力该生考上夜大,但其父母不允许他去上学,一定要他考上正规大学。由于精神压力过大,他每次高考临场都非常紧张,屡试不中。
该青年对其父的苛求,由不满转为敌视,多次与其父发生冲突,并以最残酷的手段毒打父母;还认为父母对他进行迫害,到公安局报案。后来被送入精神病院。医生劝告其父母改变对其子女的态度,尊重儿子的意见,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父母接受了医生的意见,改变了对儿子的态度。该青年后来考上某医学院,读完了全部课程,毕业后一直情况良好。
(3)忽视。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学习,对子女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不自觉的子女,如脱缰之马,成绩江河日下,喜欢结交“志趣相投”不爱学习的同学,或伙同社会上的青少年干坏事。当父母觉察,为时已晚,纠正其不良习气非常困难。
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去世,或寄养他家,或父母不和,均使青少年的教育受到忽视。有些父母的道德和法律观念薄弱,平素交往的人低级庸俗,在孩子面前行为不文明,通宵达旦地打牌赌博,甚至让青少年接触一些丑恶的事情,必然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腐蚀和毒害。
少数青少年置身于这种不健康的家庭中,意识到身处逆境,洁身自好,也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他们的前途依然光明。不幸的是,确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随波逐流,无心学习,追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走上堕落或犯罪的道路。也有些人因为看不到前途,长期压抑而悲观失望,发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轻生自杀。
如一个13岁的男性少年,初中文化,父母离异,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终日忙于工作,离婚后心烦意乱,常把对妻子的愤恨发泄到儿子身上,稍不如意便横加指责或打骂。儿子为了逃避责打不得不逃往母亲处,希望得到母亲的庇护和宽慰,但继父对他横眉怒目,使孩子感到心情不快,最后,只好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结为伙伴,借以摆脱无助与孤独。时间不长,他便养成了说谎、偷窃、攻击等坏习惯。
对这类青少年的行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加强家庭教育。尽管父母已离异,但对子女仍应尽其责,并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下列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3.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
(1)家庭教养不能仅着眼于青少年上学读书,完成作业。
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养,让他们明是非、懂道理,尤其是做人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情已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认识事物的角度往往是片面的。父母过分溺爱或管教过严,态度粗暴或恣意放纵,均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启发、诱导和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促进他们智力的发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习方面,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父母应了解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特点。
青少年喜欢有自己的天地,其隐私秘而不宣;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常不愿意父母干涉或介入。如果父母私拆他们的信件,他们会很反感,认为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谈父母一般也不必参加。做父母的对子女这些心态应该理解,因为他们渴望独立;即使有些见解异乎寻常,是无法实现的幻想,父母也不宜轻易提出批评,或加以责备。对孩子的某些不现实的想法,应以平等的态度,用谈心的方式交换意见。有时也应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如遇到挫折,要关心他们。这样他们会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成熟起来。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保持心情舒畅,感到家庭的温暖,意识到父母是可亲近的;也只有这样家庭教育的作用才可能充分发挥。
(3)重视亲子关系。
如果亲子关系搞得很僵,子女对父母有敌对情绪,一切教育都很难进行下去。为了改善关系,可通过子女的同学或朋友,或亲属的帮助进行沟通。14岁以后,同学或朋友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的话可以不听,但同学们的话都可以听进去。他们与同学在一起很愉快,而与父母在一起却不自在。因此,父母要重视青少年的朋友或同学之间的交往。对子女的同学应以礼相待,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共同努力,为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同学或朋友看不惯而态度冷淡、生硬或不够礼貌,不仅使同学或朋友显得尴尬,还直接伤害了自己子女的感情。
(4)重视“榜样”的力量。
由于青少年很善于模仿,故父母和老师都要身教加言教。父母的一举一动,应为子女做表率,要使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父母对子女可以谈谈亲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此种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既亲切又富于情感,容易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即使没有什么成就,谈谈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对自己的子女也有好处。
二、学习压力问题
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地方。青少年能否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取得优异成绩,对以后成为有用之才至关重要。教师的职责是使来自各种不同家庭的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可忽视。一般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就能对某个学生是否有培养前途,能否由高中进入大学,培养成为国家的专门人才作出预测。高中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升学竞争激烈,有些在高中以前学习成绩平平的青少年,在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高中阶段,常以顽强的意志夜以继日地拼搏,所以,难免不发生各种各样心理卫生问题,较常见的如程度不同的抑郁、焦虑、强迫、疑病等症状。这些心理卫生问题与青少年在学习阶段面临的压力有关。
1.压力的来源有如下几种:
(1)来自学校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
许多学校追求高升学率,学习层层加码,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负荷过大。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好、聪慧,尚得适应,最终如愿考入大学;而有些中等成绩的学生在最后的拼搏中,除一部分能闯过“难关”外,大部分难以适应,进退维谷,长期的压力与矛盾很容易发生神经衰弱症状;有的学生即使进了大学,由于学习的紧张也容易患神经衰弱。据上海5所大学调查,其患病率为0.3%~10%。患了神经衰弱的学生看书稍久即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易激惹,或出现心惊、气短、厌食、腹泻、尿频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康复很慢。不过只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病情会逐渐缓解。康复后若能得到老师的辅导和同学的帮助,学习还有希望赶上。
(2)来自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
过分强调子女的学习,整日督促孩子看书、做作业。有些家庭还请了家庭教师。学生除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尚要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为了保证学习,他们不许孩子看电影、电视及课外读物,偶尔参加文体活动,也横遭指责,不给一点松弛的机会。至于考试成绩,更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孩子成绩好,父母便喜形于色;成绩差则大发雷霆,甚至恶言攻击,诸如“真笨”、“没出息”、“成不了才”等。这些话势必伤害子女的自尊心。有些父亲对学业稍稍怠慢的子女施加暴力,侮辱其人格,使青少年感到压抑,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从而走上绝路,成为“逼子成龙”信条的受害者或牺牲品。
(3)来自学生本身自我期盼的压力。
有许多学生,特别是有进取心的中学生,努力学习,奋不顾身地争取名列榜首,他们只比第一名差几分,便感到难过、焦虑、自责。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患得患失,更经不住突然的打击。一旦高考落榜或学习成绩下降,便萌发轻生之念。
(4)来自社会的压力。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实际、重资历的现象,无论干什么都要文凭、学历,不是大学或大专毕业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不受尊重,不能出国留学等,再加上近几年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一些消极的影响,如新的“读书无用论”,使有的学生“弃学经商”。社会上又存在着“体脑倒挂”等不合理的现象,也妨碍了一些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困惑或无所适从。这些无形的社会压力、精神上的负荷常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5)课外书刊的影响。
古人提倡开卷有益,意思是说,好书使心智发达,茅塞顿开,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路,如优秀的小说、人物传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青少年把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把激发进取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些均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有用之才。同时,有益的书籍还可以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使大脑能得到积极的休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害的读物,如黄色书刊,对青少年危害极大。因为青少年识别能力差,对一些淫秽书刊、画报,宣扬暴力、凶杀、色情的电视、录像,缺乏抵制能力容易受到腐蚀和伤害。他们对这些文化垃圾一旦着了迷,往往无论上课或下课都显得神不守舍、萎靡不振,以致学业荒废,甚至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模仿不良行为,最后成为牺牲品。例如,有些女青年可因此而失身,继而迫于精神上的压力而轻生。
2.正确面对压力
怎样才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减低对他们心身健康的不利影响呢?
(1)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在高中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很多人为当工程师、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等而学习,有的人只为谋求一个较好的工作或较高的地位而学习。一旦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不完全吻合时,常会引起急剧的情绪波动。所以,家长、教师要及时引导青少年明确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为了什么活着,以提高他们对个人存在价值的认识,端正生活态度,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智力水平、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均可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父母应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学习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其学习往往是消极被动的,效果也不佳。预防学习问题引起的各种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极为重要。
(2)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不良,与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和神经症有关。好的学习方法强调合理用脑,长期脑力活动过度紧张,得不到及时调节与恢复,可产生头痛、头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下降。相反,大脑一直处于休息状态,缺乏必要的刺激,也不可能提高智力水平。故合理用脑,注意工作、学习与休息的合理安排,使大脑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使孩子明白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和“欲速则不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道理。告诉孩子不要因偶尔考试失败而烦恼,也不要为一次侥幸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要正确对待分数,胜不骄,败不馁,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执着追求。
(3)要重视全面的学习。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也要学好社会知识和其他有用的生活与做人的知识。下述几点尤其需要加以注意。
①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要从小养成大公无私、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品质,让良好的作风、道德修养成为行为的准则。
②培养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并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③培养健全的性格与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阶段,正是性格和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家长、教师在这个时期能发挥有利影响,积极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实践和努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具体做法上要有计划让孩子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不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
三、自杀问题
自杀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医学问题。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一个人的一生总是为个人和人类的生存而斗争的。而自杀却违反了这个生物学规律。自杀可理解为一种适应不良行为。自杀者面对困难或挫折,不能应付,以致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试图逃避现实,摆脱困境,消除内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