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收藏的旅程
9924900000008

第8章 宫廷收藏篇(7)

14.历尽劫难的《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1403年),最终夺取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开始认识到到书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决心编一部大而全的书。他在心中暗自描绘着这本书的样子: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很快他下令征集全国各种优秀人才,由学术大师姚广孝担纲,聚集了全国名儒、名士、名医、名僧等2169人,共同承担起修纂的艰巨任务。

在明成祖的大力督促下,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到1407年编修工程宣告完成。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技艺等多项内容。明成祖十分满意,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受到了后世皇帝的极力推崇。

100多年后的嘉靖皇帝对这部皇家典籍十分钟爱。一天夜里,宫中突然着了大火,得知消息的嘉靖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永乐大典》,一夜之间连颁三道圣旨抢救这部宝书。经过这场劫难以后,嘉靖皇帝为了预防万一,特意命令180个人照原本重录,每人每天抄3页,到隆庆时才抄写完毕。重录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一模一样。从那以后,《永乐大典》就深藏内府,很少有人能见到。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永乐正本也不知散落到何处,就连嘉靖重录本也不见了踪影。

这部皇家典籍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清代皇帝一直在寻找着。

清康熙年间的一天,徐乾学、高士奇等朝廷官员在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意外发现了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皇上搜寻已久的珍贵典籍竟然奇迹般地现身了!但此时《永乐大典》已经缺少了1000多册。

由于保护不当,《永乐大典》的册数在一天天减少。

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的一天下午,《四库全书》的修撰官黄寿龄和携着包袱的仆人出了宫门,走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拐到米市胡同时,黄寿龄突然感到腹痛难忍,仆人只好放下包袱,搀扶着他走向胡同的一个角落。几分钟后,等他们再次返回到原地时,竟然发现包袱不见了!黄寿龄顿时吓得目瞪口呆,差点儿昏倒在地。他心里明白,包袱里包的是6册《永乐大典》,如果弄丢了可是要坐牢的。作为《四库全书》的修撰官,黄寿龄每天的任务是校阅《永乐大典》,但这天等到收工时还有一部分没有校完,只好将6册《永乐大典》用包袱裹着偷偷带出宫外,准备在家里继续校,没成想这么重要的东西竟然眨眼失踪了。出了这么大的事,黄寿龄哪敢欺瞒,经过层层禀报传到乾隆皇帝的耳朵里。乾隆皇帝非常震怒,下令立即在城内大规模搜捕盗贼。由于官府搜缉很紧,《永乐大典》又属于宫内之物,书店和纸铺都不敢收购,偷盗者也无法脱手。一个月以后,这6册大典在御河桥边被人拾到。黄寿龄总算免去部分罪责,却也受到罚俸3年的处分。

到了光绪元年,《永乐大典》已剩下不到5000册了,光绪二十年后,宫内只存800册了。短短20年时间,《永乐大典》加起来还不到原书的8%,已有92%的《永乐大典》散失了!这1万多册《永乐大典》是怎么遗失的呢?这里面的幕后黑手又是谁呢?

原来自从《四库全书》修撰完之后,一些朝廷官员不再重视《永乐大典》了,甚至将其束之高阁,监管制度也不严,于是官员们就开始趁机偷窃。可是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要把它弄出宫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那些翰林院的官员们自有花招——冬天的时候,他们在早上进翰林院时随身带一件棉袍,打成个包袱(大概能装两本《永乐大典》),大摇大摆地从看守面前走过。等到夜色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将两本《永乐大典》偷偷放进包袱里,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员见到早上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觉得一切正常,从不盘查什么。据说光绪年间的一位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偷走100多本《永乐大典》,直到他死后,这些书才被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被朝廷的一些蛀虫一点点地蚕食掉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已被沦为战场。许多价值连城的皇家古籍都侵略者们付之一炬,《永乐大典》也难逃劫难,在大肆劫掠之后,所剩无几,仅存的几百册也被八国联军运到很多国家。

等到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时,翰林院存世的《永乐大典》只有64册。1912年鲁迅先生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时,经过多方交涉,终于将翰林院60册《永乐大典》入藏。此后,又有近百册《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重金购买、无偿赠送等方式,从国内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的手中集中到国家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环境中,周总理亲自批专款,用重金从香港购回了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的4册《永乐大典》。这些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的不断发现,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已达到221册,实际收藏有161册(其中60册在古物南运时存在美国,后被运到台湾)。昔日皇家典藏,今朝国之瑰宝,这161册《永乐大典》已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原来1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如今只剩下400册左右,珍贵的《永乐大典》的残本散落在世界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地方,无言地诉说着自己历尽劫难的坎坷命运。

《永乐大典》戏文惊现英伦

1920年,著名收藏家叶恭绰旅居英国伦敦的时候,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古玩铺,见到了《永乐大典》中《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立错身》戏文3种,觉得很珍贵就买了下来。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也是中国戏剧史重要文献之一。1931年4月,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出版,叶恭绰欣然题记:“余于民国九年游欧时,一日,在闲游,入一小古玩肆,惊见此册。又‘职’字一册,遂购以归。此标戏文二十七,足征前后所辑戏文尚多,惜均已佚,此仅存本,诚考吾国戏剧者之瓖宝也。”可惜的是,抗战胜利后原卷已经散佚,钱南扬根据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的刊本校注,由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出版。

15.俄国大帝和女皇的收藏

俄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功绩卓著的彼得一世大帝,是俄国最早的收藏家之一。他收集了很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像武器、乐器、绘画用具、书籍甚至牙齿等。沙皇时代的宫殿,早期是在克里姆林宫,那里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18世纪下半期,彼得大帝迁都到圣彼得堡以后,建成了俄国的皇宫——冬宫,由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而成,是18世纪中期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冬宫的四围圆柱耸立,房顶上有100多个雕像和大花瓶。大殿、小厅个个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宫殿长约200米,宽约160米,高22米,共有1000多个房间,1886扇门,117层楼梯。其中每个圆柱都是用孔雀石做成的大厅,一共用了2吨多孔雀石,用了红木、紫檀、乌木等多种贵重的木材图案来镶木地板。此外,大小金銮殿里的壁画、油画、银制吊灯、御座更加精妙绝伦。

在这个象征沙皇权力和威严的皇宫里面,收藏了数不尽的珍宝和艺术品。在他居住的冬宫内,彼得大帝修建了一处神秘的建筑物,他将所有搜罗到的珠宝都藏在了里面,人们称之为“钻石库”,象征他的统治能够绵延流长,就像钻石那样坚固恒久。18世纪初,彼得大帝颁布了一项专门用来保护珍宝的命令,要求国内的公民不许任意变卖家里的珍贵珠宝、首饰,而且在一定重量以上的钻石、珠宝须由皇家来收购。另外,彼得大帝还在全世界范围里搜寻钻石、珠宝,很多小国在得知他的这个爱好之后,都把国家最好的珠宝进献给他,希望以此可以得到他的庇护。于是,国内外的高级珠宝,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了皇宫里的“钻石库”。

在彼得大帝之后,对收藏最执著的皇帝应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个女皇很像中国历史上的女皇武则天,她也是在丈夫神秘死亡以后登上了皇位。在她当政30多年的时间内,国家扩张了疆界,获取了黑海的航海权,巩固了封建的统治,被历史上称之为“能干的女皇”。冬宫原来是她私人的博物馆,在里面她又建造了“奇珍楼”,还专门从德国购得了225幅名画藏在了楼里,被人称为“艾米尔塔什”(法语的意思是“隐宫”)。后来由于藏品不断增多,1764—1789年,她又命人建了小埃尔米达日、大埃尔米达日。埃尔米达日是整个圣彼得堡最有特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式建筑物,它的华丽程度以及完整性都让人赞叹不已。墙的表面是白色、绿色相间组合,外观华丽,非常生动。窗上的饰框和浮雕装饰都给人以力量感,圆柱也有规律地排列着。最开始,埃尔米达日里所有的珍宝只是供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人欣赏,她开玩笑说只有她还有宫中的老鼠才有权观赏这些珍品,后来才让身边的大臣、少数艺术家前去参观。另外,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中国文物有着特殊爱好,宫内有一个中国展厅,整个大厅的顶是天蓝色的,四周的壁画全都是中国画。此外,还有中国式的亭台楼阁及各种人物,都充满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味。

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女人都酷爱钻石,那么最爱钻石的女人就一定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对钻石的痴迷程度几近疯狂,每天在召见群臣的时候,自己都佩戴着耀眼的钻饰。曾经有一个皇宫士兵壮着胆子夸女皇的钻饰非常漂亮,竟然马上被升官至侍卫总管。因此,大小官员也就都将进献钻石给女王当成是最直接的升官途径。有一次,女皇过生日时,在收到的几万件生日礼物中有超过一半的礼物竟都是钻石。女皇的钻石平时不仅被镶成首饰,就连她日常用的东西都要给镶满了钻石。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手里的一本17世纪的《圣经》,在其银制的封面上就镶嵌了3000多颗钻石。

经过几代皇室的搜罗,俄国的钻石库成为钻石的藏龙卧虎之处,其中世界前10位的大钻石就有3颗在这里。最出名的一颗——“奥尔洛夫”钻石,是目前世界的第三大钻石,重达189.6克拉。约17世纪初,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矿中发现一颗重约309克拉的钻石原石,根据当时印度王的旨意,一个钻石的加工专家想要将它加工成玫瑰花的模样,可是却没有如愿,反而让重量损失了不少(仅磨出了189.62克拉)。这颗美妙绝伦的钻石,后来成了印度塞林伽神庙中婆罗门神像的眼珠。1739年,印度被波斯国王攻下之后,这颗钻石又被镶嵌在了波斯国王宝座之上。后来,这颗钻石被偷走,落在一个亚美尼亚人的手中。1767年,他将钻石存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银行。1772年,钻石被转手卖给俄国的御前珠宝匠——伊万,1773年,伊万又以40万卢布的价格将它卖给奥尔洛夫伯爵。还是那一年,奥尔洛夫伯爵将钻石取名为“奥尔洛夫”,并将它献给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她生日的礼物。之后,“奥尔洛夫”被镶进一只雕花的纯银座里,嵌在了俄罗斯权杖的顶部。有着重重经历的钻饰让权杖的威严更加令人震慑,“奥尔洛夫”一跃升起,成为了俄国钻石库中最耀眼的一颗璀璨之星。

钻石库里的皇家珍宝已经成为俄罗斯这个国家财富的象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为了避免遭受战争的劫难,沙皇马上下令将这些珍宝从冬宫转移至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但是,由于在转移的路上走露了消息,土匪抢劫了很大一部分珠宝。据说,当时有大约75%的零散钻石、宝石流入了民间,俄国的皇宫从此也失去了钻石的光芒。

剩下的钻石在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室中被埋藏了8年。1922年,苏联国家委员会对这些珍宝做了仔细鉴定,决定珍宝由国家珍宝馆保存。现在是由俄罗斯的国家珍贵宝石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虽然不少珍宝已经遗失了,但是钻石库里还存有25000多克拉的钻石、1700克拉的大粒蓝宝石、2600克拉的小粒蓝宝石、2600克拉的红宝石,还有很多又大又圆的精美优质珍珠,好像还在向世人炫耀着钻石王朝曾经的无可匹敌的辉煌璀璨。

皇家私藏的归宿

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苏联成立了国立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它跟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冬宫是这个博物馆的一部分,在冬宫明亮的展厅里,一共有各种文物200多万件,包括史前文化、埃及艺术收藏品,以及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大量油画及雕刻。在这里有1.2万个雕塑、1.5万幅画作、60多万幅的线条画作品,100万块的硬币、证章,22.4万件的古代家具、金银制品、宝石、瓷器、象牙工艺品,等等。这些工艺品分别被陈列于300多个展厅。冬宫的藏品极其丰富,因此,参观者若是想要走遍所有的全部展厅,可能是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