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收藏的旅程
9924900000004

第4章 宫廷收藏篇(3)

也许是因为喜欢临摹唐画的缘故,宋徽宗十分热衷于收藏隋唐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因而方显弥足珍贵。隋朝画家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就是宋徽宗书画藏品中较为珍贵的一幅。展子虔是隋朝大画家,擅长画人马、山水、台阁。他画人物描法细致,设色和用笔颇为讲究,开创了古代青绿山水的先河。他的代表作《游春图》描写了宫廷贵族游春的情景。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波光粼粼,山清水秀。山上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面有小桥。人物虽小但动态可掬,是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这幅画上有宋徽宗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颇显这位宋代皇帝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另外,初唐画家李思训的山水画真迹很难见到,宋徽宗肆意搜求,仅得17幅。

宋徽宗不仅收藏前代书画作品,也收藏当代画家精品,如宋初著名山水画家范宽的作品,大都被他搜罗到宫中。而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宋徽宗则是首藏第一人。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在北宋宣和年间为翰林图画院待诏,擅画市井百态,舟船车轿。《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画院画史时所画,通过对市井街市生活真实、全面、细致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张择端完成这幅长卷后,首先将它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也就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欣然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公元1127年,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宫中的宝物惨遭劫掠,《清明上河图》因此流传于民间。这件稀世之宝,在此后的年代里历尽磨难,险象环生,命运多舛。

宋徽宗不仅对书画有敏锐的创造力和鉴赏力,而且也是个嗜古如命的金石收藏家,对商周的青铜器钟爱有加,经常发动天下的臣民为其到处网罗。大观初年,宣和殿收藏大小青铜器仅500多件;到了政和年间,皇宫里的收藏已达6000多件。那时候,除皇家收藏外,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皆以收藏青铜器为荣耀。宋词大家苏轼的书房里就“清供”着鼎鼎大名的楚王钟。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以收藏商周青铜器和汉唐碑碣石拓本而闻名,并编写了《金石录》。宋徽宗不只满足于收藏,还对其进行研究。他令奸臣王黼编写了《宣和博古图》,记录了宋徽宗内府藏品共20类,青铜器839件,囊括了宋代出土和流传的铜器。每类有总论,每件器物都描绘图形、款识、记录大小、容量、重量等,并附翔实的考证。《宣和博古图》是我国最早著录青铜器的经典之作,为后代金石学者所推崇。

出于对奇石的爱好,宋徽宗派朱勔设立苏杭应奉局,专门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运送汴京,修筑“丰亨豫大”的园林,名为“艮岳”。谁家要是有石头被看中,朱勔就带领差役闯入民户,用黄纸一盖,标明是皇上所爱之物,不得损坏,然后拆门毁墙地搬运花石,用船队运送到汴京。宋徽宗作为全国最大的藏石家,在他的倡导下,朝野内外,皆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司马光、王安石、苏舜钦等文坛、政界名流也都成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奇石的大家。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其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技艺工匠、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等押送北方,汴京中的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听到金银财宝被掳掠毫不在乎,但听到皇家藏书、珍贵文物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流下悲苦的泪水。

宋徽宗在金国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了9年,在暗无天日的囚禁岁月中,饱受精神的折磨和凌辱,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的诗句:“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字里行间满蕴着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和无奈。

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宋徽宗终因不堪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流传于世的宋徽宗作品

现存世只有19幅,中国博物馆藏有9件,另外10件分散在海外收藏机构或个人手中,其中著名的有《腊梅山禽图》、《欲借风霜二诗帖》、《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祥龙图》、《竹雀图》、《听琴图》等。

挂在巅峰的极品

2002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当年中国书画全球最高价。

2005年红太阳迎春拍卖会上,宋徽宗的《桃竹黄莺卷》以5560万元的价格竞拍成功,再次创出中国书画的天价。

2008年,在香港九龙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拍卖会上,宋徽宗的《临怀素圣母帖》以1.28亿港元成交,创下中国书画在世界拍卖行的最高成交纪录。

6.蟋蟀皇帝和蟋蟀罐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代皇帝,号称“太平天子”。他从小天资聪颖,得到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永乐皇帝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想把他培养成未来英明的君主。朱瞻基果然不负众望,在洪熙元年(1425年)6月即位。在位近10年间,励精图治,尽奉国事,使明朝进入了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巅峰时期。可惜的是,如此有才干的皇帝英年早逝。1436年,年仅36岁的宣德皇帝因病过早地离去了。

年轻有为的宣德皇帝不仅治国有道,而且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颇有造诣,流传有《御制诗集》,传世的书画作品就有31件,其中《瓜鼠图》、《万年松图》、《三阳开泰》等堪称精妙之极的经典之作。

不过,宣德皇帝除了这些雅好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

蟋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概到了唐代,人们为了欣赏婉转清脆的蟋蟀鸣叫开始饲养。传说唐代天宝年间的宫女,常常把装进金丝笼的蟋蟀放在枕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蟋蟀悦耳动听的浅吟低唱。宋代时出现了斗虫之风,像南宋宰相贾似道就是一个地道的蟋蟀迷。相隔200多年以后,宣德皇帝因好蟋蟀,而成了一位蟋蟀皇帝。他令全国各地为朝中进献蟋蟀,当然,文武群臣对皇帝的此项爱好颇为反感,那些随从们只得在暗地里将全国各地的蟋蟀弄进宫,供皇上赏玩。

为了给皇帝进贡蟋蟀,各地方官便逼迫老百姓大肆捕捉,因此发生了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著名的《聊斋志异》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宣德皇帝酷爱斗蟋蟀,命令各地朝臣供奉上等的蟋蟀进京。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便将捕蟋蟀的重压加在百姓身上。其中有一个叫成名的读书人,被迫无奈,将书本扔在一旁,拿起捕蟋蟀的竹筒和铜丝做的笼子,到处搜寻蟋蟀的踪迹。为逮不到蟋蟀弄得倾家荡产,还被打得遍体鳞伤。正当成名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妻子找到一个算卦的,提供了一些捉蟋蟀的线索。成名按照大师的嘱咐竟然捉到一只极品蟋蟀,就在全家高兴之际,儿子好奇地打开了蟋蟀罐,小虫一下就跑没了,等再捉回来的时候,断了一条腿,很快就死了。又气又恼的妻子将火都撒在了儿子身上,说:“都是你惹的祸,蟋蟀死了你也该活不成了。”儿子听了更加自责,不久便投井寻死了。成名夫妇丢了蟋蟀,又失去了儿子,真是痛不欲生。不过在官吏的催逼下只好去逮蟋蟀。后来竟然捉到一只极品的蟋蟀,厉害得能斗败大公鸡。于是兴高采烈地把它送到宫里,和那些进贡的蟋蟀一比高低,结果每次都是独占鳌头,成了蟋蟀中的冠军。而且这蟋蟀一听到优美的琴声就翩翩起舞。惹得皇帝开心不已,兴奋之余赐给巡抚很多东西。巡抚也将这一功劳归到了华阴县令身上,并给予一定的奖赏。县令也就免除了成名的徭役,通过主考官的关系,让成名考取了秀才。成名因捕蟋蟀有功,从此过上了有田有楼,吃喝不愁的富裕生活。

因为皇帝的嗜好,一只小蟋蟀牵动着官吏百姓的荣辱成败,悲欢离合,真是可悲可叹!

皇帝斗蟋蟀十分讲究养虫的盆罐,所以在宣德年间,各式各样的蟋蟀罐很流行,于是就诞生了著名的宣德盆。清代诗人朱彝尊曾有这样赞美蟋蟀罐的诗句:“冷盆宫样巧,制器自宣皇。”蟋蟀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但还要透气,所以陶制带盖的盆罐最为适合,宣德宫中的蟋蟀罐都是苏州陆墓一带烧造的陶制品,有不少有宣德款,至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还收藏着此类器物。瓷罐是用来做斗盆的,但盆底不能太滑,也不能太粗硬,因为蟋蟀相斗时用力很猛,盆底光滑就容易滑倒,盆底粗硬,则会把蟋蟀的足锋磨伤。据说宣德皇帝用的斗盆极为讲究,底部是用磨细的五色砖片铺成的,这样的斗盆,涩而不粗,细而不滑,蟋蟀在上面搏斗不会有打滑或磨伤的危险。为了满足皇帝斗蟋蟀的需要,宣德皇帝命令景德镇御器厂大量烧制蟋蟀罐,能书擅画的他亲自制定纹样并亲自书写题款,可见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玩物却成了皇帝心头的最爱。

在宣德的皇宫里,养着各种各样的蟋蟀。养蟋蟀是件辛苦的事,必须小心翼翼,精心饲养。这样劳心费神的活,皇帝当然是不做的,就摊在了宫女和太监身上,谁也不敢怠慢,只怕一不留神,因为小小的虫儿丢了性命。斗蟋蟀自然是宣德皇帝最大的乐趣了,蟋蟀搏斗时的激烈场面最为刺激,胜利者双须飞舞的样子、欢快的鸣叫以及失败者仓皇逃窜的情形常常令宣德皇帝哈哈大笑。胜者王侯败者寇,小小的蟋蟀也莫过如此。

宣德皇帝病逝后,他使用的蟋蟀罐没有保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他年仅8岁的儿子继承皇位后,朝政由宣德皇帝的母亲太皇太后张氏和元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掌。作为“女中尧舜”的张后,认为宣德皇帝斗虫的嗜好不符合一国之君的儒家风范,所以在宣德帝死后的当天,就颁布了一条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皆罢去。”显然是怕以后的皇帝误入玩物丧志的歧途。

从宣德以后,明朝宫廷斗蟋蟀的风气终止了,景德镇御器厂也停止了蟋蟀罐的烧制,以至于到了清代,宫廷也禁止此风的传播,而稀有的宣德蟋蟀罐就成了后人最珍贵的收藏。

宣德蟋蟀罐概况

1982年,在景德镇珠山路出土一件平盖青釉蟋蟀罐。1993年春,在景德镇中华路出土21件青花虫罐及一件青花过笼。

传世至今并有记录的宣德官窑蟋蟀斗盆共有4件。一件为故宫旧藏的宣德晚期青花牡丹蟋蟀罐;一件为日本户栗美术馆藏宣德晚期青花天马蟋蟀罐;另一件为1989年11月,苏富比公司《中国艺术品目录》中刊出的黄地青花瓜果纹蟋蟀罐;还有一件宣德早期的官窑青花蟋蟀罐于2001年秋季出现在太平洋拍卖公司举办的秋季艺术精品拍卖会上。它们都是宣德皇帝赏赐大臣的物件,所以侥幸逃出宫门流传至今。

7.高士奇赝品戏康熙

清康熙年间,有个大名鼎鼎的宫廷收藏家高士奇(1645—1703),他字澹人,号江村,是浙江钱塘人。他年少的时候进京赶考,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只好在京城白云观前算命为生。正当他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打听到大学士明珠府正缺个看门的帮手,就扛着行李去了。明珠一时起了怜悯之心,把他留下了。有一天,明珠急着起草一篇文章,恰巧写文章的人不在,看门人平素知道高士奇有点儿舞文弄墨的功夫,就推荐他代笔。只见高士奇思索片刻,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明珠读后觉得文理俱佳,文采飞扬甚为满意,认为是个人才,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后来他又被大臣索额图看重,便又投靠在索额图的门下。

这一年春节,喜欢献媚的高士奇把自己写的春联进献给皇上,康熙见到后,觉得很有文采,就记住了这个人。过了些天,康熙特意出题考他,他果然不负众望,得了第一。于是康熙命他供奉内廷,后来将他举荐到翰林院。康熙二十八年春,他随康熙南巡至杭州,很快成了康熙身边的红人。高士奇也自有一身看家本领,他诗书画无一不精,医、农之道也是行家里手,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会溜须拍马,所以受到了康熙的宠爱。康熙赏识他的才干,让他做詹事府詹事,后来授为礼部侍郎,几年间一跃而升为御前第一宠臣。此后他在军机大臣的显要位置上做了十几年。康熙对高士奇非常满意,经常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能诗,善书法,精考证,能鉴赏,所藏书画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