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皇帝焚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争霸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当上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皇帝,称为始皇帝。建秦之初,始皇帝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的策略,他把天下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但是秦国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极力主张复辟殷、周时期的分封制。他们以《诗》、《书》以及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无疑这是一个复古倒退、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充满了威胁。坚持法制的丞相李斯斥责儒生们是各尊私学、诽谤朝政的不法之徒,很想找个机会整治他们一下。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天,正值始皇帝的生日,他借机在富丽堂皇的咸阳宫召开了盛大隆重的酒会,上下群臣都来庆祝。宴饮期间,70位有学问的大博士为始皇帝祝寿,始皇帝非常高兴,这时,仆射周青臣端起酒杯向始皇帝敬酒并逢迎地说道:“自古至今的帝王都不如陛下您德高望重呀。”
在座的读书人听了这句话很有些不以为然,但有碍于皇帝的面子,敢怒不敢言。这时,恰恰有一位叫淳于越的博士是个书呆子,平素说话无所顾忌,他当面反驳周青臣的话,并转向了法今还是法古的话题,提出废郡县,立分封的主张,认为“凡事如果不学习古人就不能长久生存”。其实战国诸家就这个话题已经争论了不知多少次,儒家一直主张法先王,而法家则坚持以为审时度势的“察今”更为重要。淳于越的一席话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禁不住怒斥道:“儒生们不关注现在的局势而一味地效仿古人,认为现在的世道不好,这简直是在蛊惑百姓。”李斯截然不同的意见令酒桌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李斯又说:“过去天下大乱,没有能统一全国的领袖,所以落得个诸侯纷争的局面,这都是用古人的道理害了现在,用虚伪的粉饰掩盖了当今的真实,人们都喜欢学习私家学说,但那不是皇上建立的。现在陛下拥有统一的天下,而私家学说则是法制以外的礼制。用私家学说讨论问题,心存各种想法,随便在街头巷尾议论,不是以皇帝的名义,一群人在下面随意造谣诽谤,如果不禁止的话,皇帝的威望就要下降,国家岂不是又要乱了吗?”李斯就此倡言:“史官除了《秦记》都要烧掉。没有担任官职的博士,敢有藏《诗》、《书》、百家语的,必须到太守和县尉那烧毁。有敢议论《诗》、《书》的必须丢掉书本,用古时礼制诽谤现在的一律株连九族。”始皇帝听着李斯的一番慷慨陈词没有马上表态,但心里一直在琢磨着李斯的话,觉得正是用了法家的严刑峻法才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最终得以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李斯的话是对的。想到这儿,始皇帝当即决定批准李斯的焚书建议。至此,在座的博士们不敢再说些什么,酒会也不欢而散,随后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浩劫开始了。
没过几天,秦政府发布诏令:除了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其他史书及《诗》、《书》百家语之类全部烧毁。除博士官掌管的图书和农书、医书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各地所有一切藏书全部交到当地官府烧毁;命令下达后30天之内不烧者,罚修长城4年;下令后如还有人敢议论《诗》、《书》的判处死刑;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揭发者治以同罪。焚书的诏令颁布后,他们在临渭这个地方设置了焚书台,把该烧毁的图书都集中在此,很快点燃了焚书的烈火。一个月内,咸阳城外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许多珍贵的典籍和文献都在瞬间化成了灰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遭到了空前绝后的摧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始皇帝“焚书”事件,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遭受的第一次大劫难。
始皇帝在民间焚烧《诗》、《书》、百家语(博士执掌的这些书籍还是被保留下来),其实质的目的就是禁绝私学,退回到学在王宫的旧时代。儒、道、名、墨等诸家学说在民间被禁,号召百姓学习各种法令,以期建立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法制的国家。
就在始皇帝大肆焚书的时候,秦人便想方设法把珍贵的典籍藏匿起来,他们有的把书藏在大酉、小酉两山的山洞里,有的藏在芭蕉茎内,因此有些书籍竟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相传孔子故宅里的水井旁有一道夹墙,是孔子的九世孙孔鲋所建。他为了逃避焚书的劫难,将孔子的《尚书》等经书悄悄地藏在夹墙中,这个秘密一直封存了几十年。直到西汉初,鲁恭王扩建他的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才发现了这批珍贵的经书,后人在藏书旧址建墙刻碑,称为“鲁壁”。
其实始皇帝焚书这一举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国家的安危,任何一个王朝都是非常重视的。几千年后,一位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城墙与书》中揭示了始皇帝的内心:“在空间中修造城墙以及烧毁代表时间的书籍,犹如一道魔术的屏障,目的旨在阻挡死亡的来临。”由此可见,始皇帝焚书无非是统治者巩固自己地位的一个手段,透过焚书的烈焰映出了一代君王唯我独尊的狭隘和固执,也演绎着秦王朝外强中干的恐惧和疯狂。
始皇帝时代的藏书
秦朝把明堂、石室、金匮当做国家藏书的地方,由内廷与政府分别管理。宫廷所藏的书籍主要供皇帝阅览、利用,由御史执掌;政府的藏书按职能部门分管;丞相府掌管郡县的图籍、户籍、计簿等;御史府收藏律令的图书;史官分掌各国的史籍、盟书;博士官管理《诗》、《书》及百家书。其中秦官府藏书规模较大,大都是秦朝多年收藏和缴获原六国官府的秘藏,以儒家经典、百家之言、秦国史记、典章律令、舆地户籍、兵家秘书,以及医药、卜筮、种树等内容为主。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王项羽攻进咸阳烧了阿房宫,熊熊大火持续了3个月,官府所藏的典籍全部付之一炬。
2.因国宝而斩头的王后
公元前168年,西汉文帝的爱子淮阳王刘武被封为梁王,人们叫他梁孝王。梁孝王和景帝是同母的兄弟,他们的母亲是窦太后。哥哥景帝很喜欢这个聪明机智的弟弟,经常赐给他大片的土地、无数的金钱和珍宝,于是他成了当时有名的全国首富,家产比国库里的还要多。这种特殊的待遇和宠爱,令其他的几个诸王羡慕不已。每次入朝的时候,梁孝王都与他的哥哥景帝同车、同饮、同游猎,过着奢侈豪华的帝王般生活。有一次,景帝和梁孝王在一起饮酒,酒酣之时拍着梁孝王的肩膀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梁王听罢非常高兴,以后更加卖力地为皇上做事。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突然反叛,在此危急时刻,梁孝王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率军西征,死守淮阳,派韩安国、张羽大将军,共同抵抗吴楚联军,叛军受到顽强的阻击,从而控制了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由于梁国在平叛七国之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梁孝王更加得到皇上的恩宠,财富也迅速增加,梁国也进入了强盛时期。
梁孝王不仅是富贵等身的皇亲国戚,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搜罗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其中以一件青铜罍最为珍贵。青铜罍诞生于商代晚期,是大型的酒器,呈圆形或方形,常被当做重要的礼器使用。在王室和贵族的盛大宴会上,罍是必备的酒器,但很快被青铜尊所代替。因此青铜罍流行的时间短,数量少,流传于世的珍品可谓凤毛麟角。梁孝王藏的这件青铜罍,是他到京城看望母亲窦太后时,太后赏赐给他的。梁孝王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既听话又能干,深得窦太后的宠爱,得到的赏赐数不胜数,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这件价值连城的青铜罍。它以青铜精炼铸造而成,器身上用金丝镶成龙飞凤舞、祥云缭绕的精美纹样,造型庄重雄浑,气势不凡。梁孝王得到这件宝物以后,就对它格外珍爱,常常把它放在身边随时观赏。
汉景帝废除太子后,窦太后想让梁孝王继承王位,但这一想法遭到朝中袁盎等大臣的极力反对,因此梁孝王和袁盎等人结下了仇怨,并暗地里派羊胜、公孙诡等人行刺袁盎等人。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景帝的耳朵里,经过盘查后,发现幕后的操纵者竟然是他的弟弟梁孝王,景帝对他的行为既震惊又恼怒,从此断绝了和他的来往。
梁孝王仿佛从天上坠落到地下,失宠的感觉令他不能自控,常常郁闷之极,欷歔不已,不久就得了一场大病。公元前144年6月,梁孝王的病已无可救药,临终前他还一直念叨着家藏的青铜罍,并再三叮嘱李王后说,以后想念他时,就把青铜罍拿出来看看。一句话说得李王后泪水涟涟,泣不成声。最后他又立下遗嘱:“此罍价值万金,要好好收藏,切勿给予别人。”直到李王后点头答应后,他才放心地合上了双眼。
梁孝王死后,梁国的疆域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国土被分成了5块,梁孝王的5个儿子每人继承一块,长子刘买继承了梁王的爵位,当上了梁共王。刘买在位的时候,其国力和财富远远逊于梁孝王时代,生活不算很富裕,但在这种情形下,他依然谨记父亲的遗训,好好守护着家传的宝物青铜罍。
转眼10年过去了,梁共王刘买也去世了。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成为梁平王。梁平王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任王后,梁平王对她十分宠爱,任王后逐渐变得张狂任性。她听梁平王说府库中有一件举世罕见的青铜罍是祖辈相传的宝物,就缠着梁平王想把那件青铜罍放在自己身边。这时祖母李太后(刘武之妻)还在世,听说这件事后很不高兴,有些愠怒地对任王后说:“先王临终前留有遗命,不准把青铜罍给任何人,库里有那么多值钱的东西,你可以随便挑选。”但是,蛮横任性的任王后根本听不进去祖母李太后的话,冲着梁平王大哭大闹。梁平王实在拗不过任王后的纠缠,只好听了她的话,到府库中取出青铜罍交与任王后,任王后这才破涕为笑。祖母李太后知道后非常愤怒,狠狠斥责了他们一通。刚好这时有朝廷的使者到梁国巡察,李太后就想把这件事告诉使者,让皇上好好处置他们。梁平王和任王后知道后又气又怕,关上门不让李太后出去,李太后和他们争执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门缝夹住了手指,钻心的疼痛令她没了力气,最终没能见到朝廷的使者,不过他们之间就留下了很深的怨恨,李太后成了任王后的眼中钉肉中刺。据说李太后暗地里和食官长、郎中尹霸等人通奸,任王后抓住把柄后,将李太后那些难以见人的风流丑闻传得宫内人人皆知。李王后恼羞成怒,但又知是自己的错,“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心中充满愤懑,不久就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很快到黄泉见梁孝王去了。在李太后生病期间,对过去耿耿于怀的任王后,从来没有去看望过她,去世以后也不肯为她守孝。
在李太后死后不久,有个叫类犴反的淮阳人犯了罪。原因是有人伤害了他父亲,这个人是淮阳太守门客的朋友。一天他和太守门客同车外出的时候,当太守门客下车后,类犴反就伺机杀死了他的仇人并出逃。淮阳太守知道这件事后,下令梁国的官员缉拿类犴反,但一时查不到他的踪影,就逮捕了他的亲属当人质。为了救出自己的亲人,类犴反将他知道的梁国宫中秘事向朝廷告发了,并说出梁平王和任王后与李太后之间的恩怨,将青铜罍一事详细禀报了朝廷有关人员。朝廷官员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重视,觉得有必要禀奏皇上。汉武帝知道此事后深感气愤,痛斥梁平王蛮横无理令家庭失和。朝廷百官提出要按法律处置梁平王,将其降为平民,但汉武帝念其祖辈世代忠良,不想从严发落,下诏将梁国境内拥有的18个县减为10个县,同时认为这件事是由任王后惹的祸,应该罪不可赦,于是将任王后处以死刑,这个不孝的王后最终为争得国宝丢了身家性命。
创造亚洲艺术品最高拍卖纪录的“方罍之王”
2001年3月20日,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的拍卖会上,一件私人珍藏的青铜方罍器身(器盖现藏中国湖南省博物馆),以924.6万美元(含手续费约折合人民币900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最高拍卖的奇迹。据说这件商代晚期方罍,1920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一农民发现后放在家中。古董商知道后设法购买,但几经波折,最终令器身和器盖身首两处,致使器身在海外流落50多年。它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通体装饰着云雷纹、兽面纹、夔龙纹、云纹等多种纹样。器口书写“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是迄今为止出土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不折不扣的“方罍之王”。
3.独眼皇帝烧书画
南朝梁元帝萧绎虽然在治国方面不是十分出色,但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因他幼时患眼病,一只眼睛失明了,人们私下称他为“独眼皇帝”。聪明好学的梁元帝酷爱读书,但因为视力不好,他就请人给他代读。有时候书童读着读着,看到梁元帝双目微闭以为是睡着了就停了下来,没想到梁元帝睁开眼睛厉声说道:“继续念!”吓得书童再也不敢停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