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几千元本钱发财的50家店铺
9920400000008

第8章 农村创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

1.枯黄稻草变灿灿“黄金”——七十岁农家老人慧眼识珠

导读:在如今的大汛港村,无论走到哪家哪户里,你都再也找不到往日里农村“冬闲”时节的那份悠闲。今天在这里,走进庄稼院,你会看到所有人都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束金光灿灿的稻草,在冬日暖洋洋的阳光里,用细塑料绳不停地捆扎着,脚旁边已经堆满了已经做好的扫帚。这些完全手工制作、环保的扫帚如今已经成为城市里的畅销产品。大汛港村的扫帚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城里供不应求。每天,村儿里人得空儿就扎几个扫帚,他们总是这样忙忙碌碌地做活,在枯黄的稻草里,寻找灿灿的“黄金”。

这里的村民用稻草制作扫帚已有将近10多年的历史了。从前,秋收后农田里剩下的稻草可是庄稼汉的累赘。由于稻草在烧饭时“不经烧”,村儿里的人们索性就将稻草直接丢弃在农田里,而不是费尽力气割下来往家运。但是留在稻田中的废弃稻草又妨碍下个季节新的种植,农人们到时候便只能放把火,一烧了之。所以每到春耕时分,在村儿里都能看到各处烧荒的黑烟弥漫开来,呛人耳鼻。

最早想到用这些没有用的稻草制作扫帚的是村儿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看着年年废弃在田里烧荒的稻草,老人总是觉得可惜。几年来,他一直私下里琢磨,如何才能让普通人眼中的“废物”发挥它自己的作用呢?

一直等到了1995年秋天,这位秋收后无事可干的他独自一个人背着手走在田埂上,望着无数伏在田里的金灿灿的稻草,老人的头脑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村儿里人一直都用高粱杆儿做扫帚,这些稻草能不能也做成扫帚呢?村儿里人种水稻的比种高粱的多得多,如果做成了,不是比高粱杆儿做的扫帚更方便、更便宜吗?

老人立刻割了一镰稻草,兴冲冲地背回家,拿出家里的高粱杆儿扫帚来照“猫”画“虎”,尝试着用稻草扎扫帚。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爷子心灵手巧,木匠、电工、种田,无论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老爷子一个人在屋子里比对着高粱杆扫帚耐心地钻研着,第一把,做出来的扫帚太软,拆了再试;第二把,做出来的又太硬。老人擦擦额头上微沁出来的汗珠,并没有放弃,继续一个人琢磨。第三把、第四把、第五把……老人整整憋在屋子里试验了三天。那股刻苦钻研的劲儿让老伴儿很不理解,她说道:“这祖祖辈辈都扔在田里的稻草到你的手里就能做出东西来啦?要是能做得出来早就有人做出来了,还等得到你?还是别费那闲工夫了。”老人没有做声,还是一个人一声不响地尝试着,第九把、第十把、第十一把……第四天的时候,老人终于做出了一把自己满意的扫帚,他拿着扫帚试着扫了扫自家的小院儿,效果不错。老人很兴奋,他发现这种扫帚不仅比高粱秆扎成的扫帚扫得干净、彻底,而且更加得轻便、好用。老人喜不自胜,一鼓作气,又照样扎了十几把。废弃在田里无用武之地只能来年烧掉的稻草经老人的手一拾掇,三下两下变成了一把像模像样的扫帚。用稻草扎扫帚的手艺,总算是让倔强的老人给研究出来了。

老人扎成了扫帚,非常高兴,正赶上第二天是个大集,他便叫上儿子尝试着把稻草扫帚拿到集市上去卖。由于别人都没见过用稻草扎扫帚的,不知道使用效果怎么样,一开始只有人问,没有人买。老人非常自信,就划出一片地来,做现场试验。由于在地上当场试验的效果非常好,并且价格又十分实惠,集市上的顾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十几把扫帚就出售一空。这让他心里更加欢喜了。

这一年的冬闲,老人全家人一改往年“猫冬”的农俗,他教会了全家所有人扎扫帚的手艺。全家上下老幼齐动手制作稻草扫帚,然后拉到集市上去卖。不仅充实地度过了以往感觉非常难熬的冬天,还给家里增添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老人发明了用稻草扎扫帚的手艺,一家人利用冬闲用稻草扎扫帚赚了钱的消息不胫而走。由于用稻草扎扫帚几乎是无本得利,又是利用农闲时间忙活,非常适合作为副业增加收入。一时间到老人家上门求教的人踏破了门槛。都是乡里乡亲的,朴实的老人无所保留,倾囊相授。只要有人来学,老人便热情地教给他们扎稻草扫帚的手艺,很快,村儿里的老老少少都学会了这门手艺。

就这样,往日无用的稻草再也不是无人问津的累赘,转年秋天,全村人在秋收的时候将水稻整整齐齐地收回家,梳去稻粒后将稻草一捆捆地码放好,专等到冬闲时用来扎扫帚。因此,这项几乎没什么投入的农村副业几乎在一年时间内就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整个村子成了一个典型的扫帚制作专业村。

做的人多了,稻草扫帚的制作量大了,问题也就出来了。大家都在附近的集市上卖,价格自然就越来越低。刚开始的时候,一把稻草扫帚能卖到七八块钱,可是现在卖两三块都无人问津。市场就这么大,可是扫帚却越来越多,这可让村儿里人犯了难。

还是老人头脑活络,思路开阔。他经常看电视,知道城里人现在追求自然,崇尚环保,而自己制作的稻草扫帚绝对是纯手工、纯天然、无污染,是绝对的绿色环保产品。于是,他和大家伙商量着能不能把扫帚集中起来,带到城里去卖,也许是个好前景。

老人的儿子上过高中,有些学问,自告奋勇带着家里精心制作的扫帚到附近的城里去卖。刚开始,他就是走街串巷地出售,还在农贸市场上摆过摊,不过很快他发现这种方式也只是和之前在集市上卖一样,赚不到几个钱。城里人观念不一样,觉得摆摊卖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根本卖不上价。不过进了城卖扫帚的他毕竟增长了见识,他直接找到城里某大超市的经理张某,向她推销起自己的稻草扫帚。他的行为引起了超市经理的兴趣,这是她第一次遇见主动向她推销农副产品的农民。看了看他手里的扫帚,经理发现了这种扫帚的与众不同。老人的儿子憨厚地说:“这是用稻草扎的,扫地使可好用了。”经理轻轻在地上试了试,经常做家务的她立刻发现了这种扫帚的好处。用稻草制作的扫帚更加柔软、细密,在扫地板砖、木地板时,能够使之变得特别光亮,而且不易磨损地板。并且,这是纯手工、环保制品,肯定能受欢迎。经理考虑了一阵子,对老人的儿子说:“这样吧,你先拿过30把扫帚来,放在超市里代卖,10块钱一把,咱们五五分成,怎么样?”他一口应承下来,给经理留了30把扫帚,签了一个简单的协议离开了。

过了半个多月,当他再次来到超市见到经理的时候,经理给了他150块钱,说那30把扫帚已经全都卖出去了,要他再送些过来。这让他喜出望外,真没想到这些扫帚这么受欢迎。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老人的儿子变得精明多了,他带着扫帚逐渐开始了推销生涯。他先是从村民们手里收购稻草扫帚,然后向城里的超市、批发商大宗批发,这一下,就扩大了村里扫帚的销售规模,提高了销售收入。逐渐认识到这里商机的村民们自发组织开了一家销售公司,所有的农户为这家公司供货,推举老人的儿子为总经理,负责销售事宜。现在,村儿里的稻草扫帚已经形成了品牌,不仅走进了邻近城市的超市,走进了城里人的家门,还远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甚至还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给当地的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2.清凉一夏,月入万元——小村庄里的露天啤酒广场

导读:小村庄里也有大商机。农村小伙通过自己在青岛啤酒节上的所见所闻,兴起创业的激情——兴建小村庄里的露天啤酒广场。不仅让乡亲们喝上了可口的啤酒,还把这种文化传播到小村庄的每个角落。

唐民是个憨厚、壮实的东北农村小伙儿,20岁刚出头的他中专毕业就外出四处闯荡、打工,干过服务员、业务员等。年纪轻轻,走南闯北,几年下来增长了不少见识。

一年8月,唐民和几个朋友来到山东青岛找工作。初来乍到,唐民他们刚刚安顿下来,就赶上了一年一度、盛大的青岛国际啤酒节。经过十几届的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逐渐成为青岛这座美丽海滨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国内外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见多识广的唐民也对青岛这座著名的啤酒城热闹的啤酒节有所耳闻。这次他来到青岛,虽然工作还没有着落,但是随遇而安,反而乐得自在,和几个朋友干脆在青岛玩了起来。他们来到青岛著名的啤酒节,欢快的歌声,轻盈的舞者,狂欢的游客,闪耀的群星……随着青岛市市长开启了青岛啤酒厂当日早晨下线的第一桶啤酒,第十七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正式拉开了帷幕。唐民几个玩得不亦乐乎。啤酒节上还有摇滚歌手郑钧激情献唱、外国乐团激情演奏等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此外,英国、日本等国外文艺团体身着艳丽的民族传统服装,为啤酒节带来了最经典、热情的民族舞蹈。整个啤酒节开幕式星光灿烂,充满了异域风情。

啤酒节热闹的景象让唐民几个眼花缭乱,而品种多样的啤酒,丰富的啤酒知识介绍,更让唐民大开眼戒。他不仅品尝到了以前从没喝过的各式啤酒,还增长了许多啤酒知识,这让他受益匪浅,大有收获。他第一次品尝了青岛五彩扎啤,这种扎啤有四种口味和四种颜色。黄色的是原味扎啤,具有淡爽而醇和之感;黑色的是黑扎,焦香四溢、口感清醇,厚重而不腻;绿扎是果味的,适合女士饮用,有清凉爽口、消燥祛火、排毒养颜的效果;红扎带点咖啡味,酸甜口味非常醇厚。还有原浆啤酒,原浆啤酒是未经过滤处理直接从发酵罐中分装的嫩啤酒原液,保质期只有4个小时。更有一桶一桶的生啤摆在了桌子上,一桶啤酒有3升多,打开桶上的开关,就可以接到新鲜的啤酒。生啤喝起来清爽宜人,回味甘甜,不像瓶装啤酒那样有强烈的苦味。

还有一种唐民最喜欢的冰啤,由于喝起来很是爽口,他便禁不住仔细看了关于冰啤的介绍:冰啤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是把嫩啤匀速送到刮板式换热器中,将啤酒冷却到最适宜的温度,使之出现冰晶。然后把含冰晶的酒送到重结晶罐中,经过搅拌使冰晶和啤酒充分混合而成。这样做出的啤酒清凉纯洁,口味绵柔爽口,尤其是它的热量低于普通啤酒的20,但又有效地保留了啤酒中的营养物质,故而男女老少都能饮用。

唐民一边喝啤酒一边听着关于各式啤酒的介绍。他惊讶于这普普通通的啤酒里面竟然大有学问,而自己之前从未了解到。他感觉自己这趟青岛来得值了,大开了眼界。

唐民几个边走边品尝,不觉醉意微醺。最后,来到一个露天电影放映广场,这里正在播放外国电影,人声嘈杂。只见所有人都手握着大大的啤酒杯,聊着天,看着电影,都显得那么高兴、昂扬,一派祥和景象。

在青岛玩了几天,意兴阑珊的唐民突然动起了回家乡的念头。

同来的几个朋友纷纷问唐民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儿,不是说好了一起出来打拼,怎么突然说要回去?听完唐民的解释之后朋友们都松了一口气,还都鼓励他好好加油努力。

原来,在青岛啤酒节上的见闻触动了唐民,他动起了回家乡开一个专营啤酒的店铺的念头。在家乡的小镇上,也有消夏的夜市,但是主要经营的是烧烤一类的项目,并没有专门的啤酒屋,更别说像在青岛这样丰富的啤酒品种和绚烂的啤酒文化。他想回去开这么一家啤酒屋,弄一个小型的露天的消夏啤酒广场。他觉得这是一条创业的好路子。

这时,有一个老成的朋友对他说,他最好还是稳重一点、踏实一点,可以在青岛多呆些日子,到这些经营啤酒的店里、消夏广场里去找一下工作,多看、多学,等掌握了啤酒的知识,积累了经营的经验之后再着手自己创业不迟。唐民觉得这个朋友说的非常有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认真地学习这个行业,做起来也是隔行如隔山。还不如趁现在有机会能够在青岛这座举世闻名的啤酒城好好学学,积累经验,再回去不迟。

就这样,他和几个朋友安顿下来,开始在青岛的啤酒行业找工作。

唐民尤其卖力,经过半个多月的苦苦寻找,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在啤酒广场做啤酒销售的工作。他抱着学习的心态工作,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做了没多久就赢得了老板的信任,把他作为店面经理的后备人选进行培养。唐民也非常认真地向老板和店里的其他员工学习,争取尽快掌握啤酒屋和啤酒广场的经营方法和细节。

短短的一年时间匆匆过去,很快,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国际啤酒节,唐民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年中店里最忙碌的一段日子中去,一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儿,现在的他已经能够向外地游客如数家珍地介绍各种啤酒的特色和制作方法了。原本内向腼腆的他自信地向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侃侃而谈,不慌不乱,从容自在。

经过了这段忙碌的日子,唐民念念不忘自己一年前的创业念头。这几年的四处漂泊让他感到有些疲惫,已经有了一笔小小的积蓄的他十分想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把这里丰富多样的啤酒带回家去,带给乡亲们品尝,并且希望拥有自己小小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