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和孩子分清界限
9914800000007

第7章 家长所要扮演的角色(2)

2.4 谈心者

交谈是最容易获得快乐的办法。它不花费任何金钱,却受益匪浅。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提升我们的教育,建立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友谊。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也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交谈的乐趣。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不会与孩子谈心的父母,是个不称职的父母。一位孩子这样说:“父母除了学习,根本不关心我内心的感受,我不敢和他们谈心,也不愿和他们谈心,他们永远是那么高高在上,对我采取的是高压政策。只要我和我妈有矛盾时,她常爱说一句话就是:‘你以为你有多了不起,你以为你学习成绩好得很?’每当她说这句话时,我就很受不了。”

英国教育斯宾塞说:“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大人一样来看待,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喜欢这样的父母。李开复说:“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有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可见,父母要学会与孩子谈心,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谈心伙伴?

1.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意时,大发脾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以致感情关系陷于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时,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2.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一位初一的女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校男生的非礼,这位女学生回家向她父母谈起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理那些非礼的男生,而是启发她应如何对付这类事情,使她增强了是非辨别能力,悟出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情,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一位高一的男学生,平时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期中考试成绩“甩尾”。

家长会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家长会的情况。这位学生的母亲没有大声训斥孩子,她抓住这个敏感的时机,对孩子亲切地说:“家长会上我感到很难为情,也证明我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只希望你找出失败的原因,期末考试为我争一口气。”

孩子是尊敬妈妈的,他向母亲坦诚地汇报了自己懒惰、贪玩的行为,表示今后一定要赶上去。后来,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孩子关心某一个问题的时机谈心,孩子容易听得进。

3.注意谈心的形式与习惯

谈心的方式最好是一对一,虽然一家人一起谈心也不错,但是可能爸爸妈妈较难给孩子个别的注意与关心。谈心也应该是双方面交流的,父母听了孩子的感觉,也要多谈自己的感觉。这将促进亲子关系。

除此以外,一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可能已经发展出一套不愉快的对话模式,时不时在谈话里会碰撞孩子的痛点,导致双方引用语言暴力互相攻击对方。结果,对话就此中断。因此,改变你对孩子的态度,将改变你的说话习惯,以前的说话带论断的方式也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新习惯是充满了正面的话语。

4.避开沟通上的障碍

谈心是彼此交换心情及感觉。心情感觉是敏感、脆弱的,容易受伤害和退缩。而且,感觉本身不应有是非对错,如:愤怒是错的,快乐是对的。凡是孩子真实的内心感觉,父母要学习静静地听,尝试去接受、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冷冷淡淡地表现,或加以批评、论断、命令、分析、急着给予解决方案。

因此,父母应避免引用一些显示出你对孩子不信任的开头词,如:“你一定要”、“为什么你不”、“你有没有试过”、“和你同年纪的孩子都不像你这样”、“我在你这年纪”、“你应该”、“你必须”、“我早就知道了”、“别烦我”。

在分享心情与感觉的过程中,孩子期待父母的信任。他需要的是父母与他讨论他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要你的建议。

5.了解孩子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来表达不同的感受。

语言的交流是增进彼此了解和亲密关系的唯一工具,多与孩子聊天,你会知道他小小心灵在想什么?有什么感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指导、纠正他哪些是不适宜、令孩子反感和愤怒的。如此一来,当孩子有心事、困难、疑惑时,就会主动与你分享,并愿意让你来协助他。

2.5 倾听者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使心情舒畅、精神抖擞。

心理学家已经证实:倾诉能减除心理压力,当人有了心理负担和问题的时候,能有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解脱方法之一。

当你抱怨“孩子不愿与我沟通”、“孩子总是把事情闷在心里”时,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你沟通。

当你真诚地问孩子时,孩子会说:“父母不了解我,他们总是自顾自地讲大道理,从来不听我的想法!”“我说什么都被否定,我还有什么可以向他们说的?”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愿意与父母沟通的,但是,亲子之间的沟通之门往往被父母们在无意中关闭了。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过:“我在教育卡尔的过程中,渐渐掌握了一些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经验,其中之一我称为‘倾听的艺术’。”人的思想往往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如果你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你怎么可能全面地了解孩子呢?不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时就会更显得费劲。教育家周弘说过:“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可见,倾听是做好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倾听者?

1.聆听的机会

父母需认同、接纳孩子个人的感受,并且随时挪出时间,准备好聆听他的心声。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就开始,最好孩子每天有一段与父母谈心的时间,时间不在于长短,而是固定。例如:放学后、吃晚饭时、散步、上床前等,尽量安排就只有父母和孩子的活动。

孩子年纪越小,记忆力有限,最好养成当天的事情,当天有机会与父母谈。告诉孩子,每天什么时候是他专用时间,在这个时候可以单独与爸爸妈妈谈心。孩子对这样的安排,通常是很兴奋的。

2.听话要听音

有的时候,对孩子要听话听音。其实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

父母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去问。比方孩子和你说他犯的错误时,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原原委委地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所以说,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