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因为疼痛 所以珍惜
9911300000014

第14章 细节的影响(1)

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曾发表了一次震惊世界的演讲。他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原因是蝴蝶翅膀的不断运动会形成一股微弱的气流,之后又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很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发生一场猛烈的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生活中的感悟很多,一句话、一个举动哪怕是一个眼神,都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都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实,这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

话说标准

原中央电视台《非常6+1》主持人李咏在每一位选手表演后总会对台下的观众说:“下面就由你们决定哪位选手留在台上进入下一关,没有标准,你们的标准就是‘非常6+1’的标准。”听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让人感到开心和温馨,一种权力的使用和自信的满足在观众心中油然而生,于是大家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对选手进行打分,行使自己的责权。

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中标准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除法律之外规范人们言行的重要补充。因为有了标准,人们才知道怎样做人处事,才知道产品质量的好坏,才能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要求完成任务。

可是,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标准并不合理,属于一厢情愿、强行推销的行为。父母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制订标准,考试要达到多少分,参加各种补习班,琴棋书画要达到什么水平。企业制订超负荷的定额标准,让员工加班加点,违背员工意愿。曾看过一篇报道,说是某部门给汤圆制订的标准有“表皮白色,外形基本正圆”等内容,结果引起社会热议,难道汤圆就非得白面加工不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制订标准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绝大多数人的标准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有时只要无害于社会,对可有可无的标准就不必搞得那么严肃,由老百姓自己来制订标准,同样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效果甚至更佳。

话说鼓掌

几乎每天都能在不同场合听到鼓掌的声音,文娱场所、学校、会场、电视,甚至在路边,凡是有人的地方,都会发出掌声。

掌声听多了,感觉一直以为单纯的鼓掌竟然也如此复杂,从姿势和声音就能看出鼓掌者此时的心态。

一般来讲,能得到别人的掌声是荣幸的,能为别人鼓掌也是一种幸福。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掌声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鼓掌也称拍手,它有若干种:欢迎的、鼓励的、赞扬的、跟风的等等;从动作上分有:双手合十的、有平行合二为一的、有手指相互轻碰的、用手指拍打另一手心的等等;从时间上说:有长有短,也有只做一下动作仅表示意思的;从声音上分:有雷鸣般的响声、有稀里哗啦杂乱无章的、也有只能听到几声可怜的声音。反正这其中的“学问”还真的不少。

欢迎的掌声最热烈,表达对来访者或某一项政策的尊重、喜爱和肯定,这时鼓掌的人多会双手成“十”字形的或双手对齐合二为一地鼓掌,时间有长达数秒甚至更长的,声音也非常响亮。

鼓励和赞扬的掌声最纯洁,它是鼓掌者的真诚表露,也是一种沟通和交流,能给人带来安慰和信心。一次,我来到KTV,大家问我唱什么歌,可唱歌对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来说实在是个难事,我竭力推辞,这时大家都鼓起掌。盛情难却,我只好唱了一首红歌,那声音我自己都感到难为情,但朋友们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我知道这不是因为我唱得好,而是大家在给我鼓励,朋友们的真诚给了我信心和感动。

跟风的掌声最无奈也无趣,往往鼓掌者自己也弄不清怎么回事,反正大家拍手了我也跟着拍,这种被动显得鼓掌者的茫然和盲从,他们的这种态度反映在生活工作上也有可能就是随便和松懈,没有自己明确的标准。还有要掌声的,这在有些场合显得好玩、有趣,有些场合就显得可怜和可恶了。娱乐场所,艺人们跟观众要掌声,大家无所谓给予,为的是同乐。但我们经常在某些场合听主持人大声向观众乞讨:“请大家鼓掌”、“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某某讲话”等等,这就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和恶心。鼓掌本是自愿的、发自己内心的行为,怎么能向大家要呢?这要来的掌声香么?

鼓掌的人无卑贱,获得掌声者也无上下之分,这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喜闻乐见,它是世上最廉价的付出,也是最真实的表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少不了掌声,它能给人安慰、激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对一切为生活、为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对真正需要我们鼓励和支持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吝啬掌声。

话说和尚与撞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出自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李宝嘉是晚清小说家,短暂的四十年生命中写了大量文章,其中谴责当时社会现象的《官场现形记》是其小说的代表作。李宝嘉学过英文,中过秀才,可见在当时是个“知识分子”。他因不满清朝的腐败,加上生活不如意,故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李宝嘉的原话是:“我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像从前那位老中堂,摆在面上被人家骂卖国贼,我就得了。”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已经失去信心,于是心灰意冷,产生了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言论。

现在,人们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遇事敷衍,应付了事之意,也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

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说这句话,可说这话的人大多是遇到了困难或挫折,他们抱怨社会、单位、领导不给自己机会,而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用消极的态度来自我安慰。

其实“和尚”这名称来自梵文,它的意思就是“师”,师者尊称也,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事实上,现在的和尚也不是每天都在撞钟,撞钟一般是临时性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一样,随时可以变动,属正常性事务。再说,一个庙宇有许多和尚,如果每人每天都在撞钟,那得要多少钟才能安排他们的工作。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对社会和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说辞是一种悲哀,是一种可怕的思想疾病。

如今,社会进步,发展迅速,竞争力强,要想有较大的发展,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社会进步的规则,任何人想平庸起步,飞黄腾达,获取唾手可得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尽心竭力,开拓进取,为社会做出别人认可的事情,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一个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积极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认真地努力、勇敢地追求,用业绩创造人生的辉煌,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

话说熟人

走在路上,经常有人与我打招呼,这些人大多是熟人,如果是亲戚与比较好的朋友,互动当然不只是打个招呼,那个场景肯定很热情。

每个人都有很多熟人,因为熟人与你只是熟,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会很密切。

朋友、亲戚与熟人不一样。能称为朋友的肯定相处比较好,许多事相互之间能帮上忙,并常为帮忙而联系。亲戚的感情就另当别论,这种感情是埋在骨子里的,拆也拆不开。当然,当发生某某特殊事情时,朋友也可能成为路人,亲戚也可不相往来。熟人就不会这样,他不会改变你情感上的什么,这种平淡的感情就这样一直平淡着,基本不会有质的变化。

许多的时候,我们交往的重心在亲戚和朋友身上,心里很少装着熟人,也不会刻意把他们记在心上,如果不遇到,很少能想起他们的存在。

熟人是个面,亲朋是条线。这两种关系其实一点儿也不能少,有时,熟人的关怀比亲友还直接,还感人。

多年前,我因官场失意,商场失败,想东山再起,从亲朋友处筹集资金,但他们都显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其实我心里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如我再败了,借的钱怎么办?还不起的结果就是亲朋变成敌人。我十分理解他们的顾虑,所以并没有埋怨他们。期间,有几位熟人倒给了我许多鼓励,使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事业。

如果仔细回想,我被熟人的感动的次数甚至比亲朋的感动还多。一个与你没有关系的人,能主动给你关爱,能不受感动吗?

邻居朱大姐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女儿今年考上大学,幸福的生活正向她走来。朱大姐是孤儿,只有两家远房亲戚,且很少有往来,她人非常老实,因患病多年,在家一边休养一边照应女儿。“朋友”对于她是个陌生的词,但在这个小镇上生活多年,熟人也有不少。今年8月份,她突患脑淤血倒在路边,被一位熟人发现了,立即叫来很多人帮忙把她送到医院抢救,虽然最终离世,但熟人们没有忘记她,纷纷捐款给她的女儿上学。现在,还常有熟人提起她,见证这一切的我被这些熟人们感动着,也使我对“熟人”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

平淡的熟人之间很少产生矛盾,没有矛盾的感情才是最纯洁和真诚的。我想,任何时候在不忘记亲友的同时,也不要怠慢熟人,因为,在关键的时候,他们同样会伸出援手。

有感于大师编小书

日前,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中了解了《开明国语课本》一书,感慨颇多。这套4册79年前由我国著名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编写、书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精心绘制插图的小学课本,为何能在今天还受到众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呢?

翻开书的第一课,短短的两句话七个字,“先生早”、“小朋友早”就给人温馨感动的感觉。这七个紧贴生活的字,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到日常生活的语言,更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体现了莫大的人性之爱。特别是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第一课还是彩色印刷的,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全套书内容生动,从儿童周围开始,逐渐拓展到社会。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力选各种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课文许多都和劳动有关,是生活中所见的场景,使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中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叶老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叶老的话让人百感交集。

今天,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和投入可谓空前,从胎教到上大学,买了看不完的书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家长们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知识一下子都灌输给孩子。教育部门也千方百计地研究改革教育方案,不停地出台一个又一个教育措施。

现在很少听说有几本教材是大师亲自编制的,这个耗时耗力又不讨好的事肯定没人愿意理。教育专家们编印的书本也不失精美,但又有几位真正来到孩子们中间,走到生活中去,针对性、实用性地寻找生活中的课文呢?《开明国语课本》正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内容赢得大家喜爱的。

同样是大师,林语堂先生也亲自为小学生编英语课本,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大师编小书说明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当然,这不是说要大师们都来编写小学课本,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责,但从叶老的言行中,我们要学会担当起对祖国未来的培养的责任。

一个国家的强大必来自教育,而教育是从儿童开始,对儿童的教育又是从语文课起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踏踏实实、仔细耐心地为孩子们编印适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的鲜活的语文教材。

悼词也精彩

悼词在西方称作葬词,一般是用来叙述死者生平事迹,评价死者功德,寄托人们哀思的,因此,语言比较沉重。但是,也有的悼词与众不同,似一篇演讲稿,给人振奋和深思,雨果为巴尔扎克写的悼词就是这样一篇精彩的范文。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短的20多年创作生涯却写了91部小说,刻画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是现实中的虚构,虚构中的现实,用他的观察和想象将现实的表层撕破,向读者提示了现实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的社会理想。雨果和巴尔扎克为同时代的文学巨人,巴尔扎克的悼词就是雨果所写。悼词意蕴丰富,哲理深刻,语言如诗。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的小说以虚构为重,但不离现实。雨果就是用这样一句话向人们宣告了他的辞世,表明他不再能创作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给人们留下足够多的回味空间。

“他所有的作品仅仅形成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雨果用几句话就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对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一首歌之所以动听是因为优美跳动的旋律,一首诗之所以读着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样是因为韵律的和谐。这句话与诗歌在美感上有了相通之处,它以形式上的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之类的话语更加具体、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