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要进行改革,首先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一是搞好业务定位,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适时分开,分账管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两者之间区分越清楚,越有利于防范“脚踏两只船”的道德风险。二是实行有限优惠,最大的优惠就是主权信用债,利率低,风险是零,而且投资的银行是不算经济资本的。政策性金融债券未来在发行方式、品种设计、发行规模和发行范围上均要有所突破。三是规模限制,政策性金融的负债属于财政负债,应该以财政约束来建立自己的监管。明确法律定位,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政策性银行量身设计监管指标,避免多头监管协调。
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一是在其改革和转型过程中,以建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为核心内容。坚持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制定科学的监管指标和内容,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资产负债匹配、贷款长期风险,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国际通行的标准等监管。二是以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制度体系等。次贷危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何明细业务分工条件下,仍能实现金融系统稳定、金融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的目标。相关的金融创新也必须接受监管,银行的效益性必须在保证其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三是必须摆脱信贷瓶颈,政策性银行应在特定领域开拓适宜自己职能的融资方式,例如通过发债券扩大直接融资,或将来在法律法规成熟的条件下进行资产证券化。2013年11月初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就很好地印证了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相对而言规模较大,其转型可以参照花旗银行等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的模式,在实现自身财务稳定的基础上推动整个金融业的国际化以及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既实现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目标,又可以增强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国家金融资源的全球战略配置打好基础。
* 本文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2013年11月29日。
GDP为谁服务?*
内容摘要: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瞩目的经济统计数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人均GDP则能较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富裕程度。现阶段,GDP只是发展速度的一个象征,还不能完全代表经济发展质量以及老百姓的幸福感。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这个回答明确了我们GDP的新内涵,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从经济发展中获益,让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广受国人关注。GDP受关注也在情理之中:中国GDP在世界排名不断攀升,代表着国力不断增强,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但是GDP和百姓生活的关系究竟有多大,GDP增长如何才能和人民生活水平增长保持一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瞩目的经济统计数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人均GDP则能较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富裕程度。改革开放至今,中国GDP增长了80多倍,说明中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均GDP增长了60多倍,表明中国人民逐渐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中国GDP年年保持高增长,可是自己的收入却没有类似的增幅。这是为什么?
首先,衡量富裕程度的概念有差别。人均GDP不等于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财富占有量。2010年世界银行对不同国家收入水平进行了分组,其标准为,按人均国民收入(GNI)计算,1005美元(1美元约合6.15元人民币)以下是低收入国家,1006~3975美元是中等偏下水平,3976~12275美元是中等偏上水平,12276美元以上为富裕国家。GNI(即“国民收入”)是收入概念,而GDP是生产概念,我国按照人均GDP计算的富裕程度,只能作为大致参考。民众收入增速跑不过GDP。
目前国家收入比企业收入的增速快,企业收入增速又高于居民收入,所以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较低,人均GDP在较高的水平上,老百姓收入增长却没那么快。以北京为例,大量财富增长多集中投资于非居民福利方面,比如公共场所、市政建设等,而非百姓的实际收入和福利。2011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3.29万元,约为人均GDP的40%,按每平方米1.3万多元的平均值计算,北京人一年可支配收入,不足支付3平方米的北京房价,这与富裕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GDP本身有一定缺陷。政府统计GDP,主要是为了决定开支、评估各项计划的成效和系统的安定性。一般来说,GDP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CA+I+CB+X,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所以,一个国家的GDP主要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生产指标,与人民生活水平更加相关的指标,是表示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的人均消费水平(CPI)、失业率和国民人均收入等数据。
GDP并没有考虑国民收入分配,没对经济活动价值进行道德评判。它也反映不出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伤害,反映不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反映不出某些非市场活动的价值,更反映不出福利状况,当然也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的财富变化。GDP还存在计算不准确的状况,有时人们一味追求数字赏心悦目,忽视经济增长实际状况,出现虚报、谎报、欺上瞒下等现象,只看到数字增长,忽视数字背后的实际内容和含义。GDP也反映不出腐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情况。
现阶段,GDP只是发展速度的一个象征,还不能完全代表经济发展质量以及老百姓的幸福感。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这个回答明确了我们GDP的新内涵,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从经济发展中获益,让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 本文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2014年4月25日。该报在一天时间特约并在同一版面发表了本文作者的两篇文章。按:“GDP”为“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为方便叙述,本文不将其统一为“国内生产总值”。
美丽天津建设与绿色金融创新
——写在“美丽天津”建设加快推进之际*
内容摘要:美丽天津建设,标志着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登上一个新的水平,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的要求,中共天津市委和天津市政府把建设美丽天津作为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实施了美丽天津一号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指出:“美丽天津,是天蓝、地绿、水清的天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天津。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现在看来,美丽天津的建设有很多独到的特点。一是不仅仅把美丽天津建设停留在美丽的口号上,而是作为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实实在在地加以推进;二是不是把“美丽”仅仅局限在环境和生态上,而是作为经济社会全局性和综合性的总体要求;三是不是把“美丽”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思路上,而是提出了一整套发展目标、行动纲要和方针政策;四是不是作为一时之策、一年之计,而是有一个长远发展计划,有步骤地持续进行努力,提出了建设美丽天津两步走的发展任务:“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服务业比重超过50%,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3%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林木绿化率达到25%,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民预期寿命达到81.5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提高,美丽天津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把天津建成经济更繁荣、社会更文明、科教更发达、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美丽天津的建设,标志着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登上一个新的水平,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实践证明,建设美丽天津,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现在全市上下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各行各业努力为加快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经济活动的血液,作为配置资源的最重要的枢纽,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天津中的作用,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金融服务“美丽天津”建设,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枢纽作用,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领域流动和聚集,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美丽天津”建设进程。这是金融部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一边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是“绿色金融”主要发源地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相关政策已经较为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善。“绿色金融”的概念,内容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和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后者则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重短期利益和过度投资行为。
“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各国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遂成为全球多个国家促进发展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绿色金融概念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追捧,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效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这使得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发展的新的趋势和潮流。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表现对绿色金融颇为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又面临着诸多障碍,比如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够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相关政策不完善,等等。
按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天津”的总体战略要求,金融业要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增强这个产业的生机和活力。要把建设“绿色金融”作为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采取一系列新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措施。从目前的实际看,特别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以绿色金融为重点,积极调整服务方向和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