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破冰
9910800000004

第4章 国家战略与金融改革(2)

监管部门支持试点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允许银行持股信托公司,以发挥协同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允许自然人持股商业银行,以便与允许私人持股的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和农商银行等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业务经营。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迅速扩充金融机构实力,实现快速发展。北京的华夏银行,上海的浦东发展银行,广东的招商银行,重庆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都做到了这一点。

5.金融体系的建立要以中小银行为主体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我国已经形成了几大国有银行,所占比重过高,必须有一大批中小银行加快发展,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如果银行体系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由于中小银行一般来说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为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更大,因此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风险机制。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实践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与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的同时,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6.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金融危机时期,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大的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起,所以各方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甚至有走强趋势的,实体经济较强的国家的货币,我国应抓住难得的时机,抓紧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使用以来,首先是实际部门在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使用方面作用非常大,在贸易方面,从单向变成双向,以人民币计价,从有限度的城市做试点推向全国;其次是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使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包括外资银行人民币增资试点;第三是引入了银行融资和贸易融资;在资金回流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使一部分小的新型经济体开始认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还有新的回流渠道“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兑换方面有购售和小货币的挂牌,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区域交易,同时开始拓展了非居民的人民币账户(NRA)。我国是在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这和其他的新兴市场路径不一样,这也是金融危机时期,特定时期、特定国际货币体系调整所带来的一个机会。目前我国利用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形成一个市场化定价的人民币利率汇率,然后可以充分地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供国内参考来解决国内系统风险的化解问题,核心是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做大规模,其次进行产品创新。除了香港,现在新加坡、伦敦、中国台北也在呼吁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可以进一步放开离岸金融市场步伐。

7.使民间金融进一步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

民间金融存在是必然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小微企业大概注册的有1000万家,加上其他的包括农村的大概有4000万家,它们很难得到正规银行的贷款,不得已去借高利贷,所以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小微企业主要应该靠小一些的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来解决其资金需求。这些民间金融组织需要合法化、规范化。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应该开放化,应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根据风险覆盖来确定。现在,小额贷款公司是民间金融的主力,自有资本贷款,而且贷出的都是小额、熟人贷款,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应该保持现有规模做精做深,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往村镇银行发展。另外还可以发挥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能力,比如合作基金。这种民间金融组织不对外提出存款,也不对外发放贷款,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它规定贷款必须有利息,有利息大家分红,风险自担。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等方面的监管可以适当放松。

8.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

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把应由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社会。一是在放松金融管制上下工夫。要协调推进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各市场主体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二是在改进金融治理上下工夫。要善于借鉴国际金融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标准,不断健全我国金融管理制度。三是在改善金融结构上下工夫。要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协调推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吸引多元资本参与金融改革。协调推进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不断积累改革的正能量和正效应。四是在完善试点上下工夫。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不同方面特别是各市场主体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建立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促进改革持续深化,使社会各类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五是在金融立法上下工夫。要树立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要善于把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

9.把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国际化,面临来自资本、管理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化竞争等诸多压力,但同时也收获了深化“走出去”战略的机会。从政府的角度看,有必要以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为契机,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架构建设,谋求话语权,为中国的银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已经成为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一环,加强监管合作是大势所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第一要积极地适应监管要求,要深入研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相应的制度建设。第二要完善银行的治理框架,建立新的一套能够满足国际监管要求的管理框架,特别是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的框架。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控制风险,加快资产增长的速度,主动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走轻资本的业务发展道路。第四是要构架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五要扩大核心业务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服务、管理、支持能力。

10.在全国形成多种类型的金融中心

从地域上来讲,全国需要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中心,以其为核心,构成全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密切联系、运转畅快、灵活高效的金融网络。比如,北京已建成全国金融管理中心,上海要努力建设世界金融中心,天津按着中央的定位精神,有条件建成新型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规模金融运作中心,成为独具特点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

11.加强金融改革各方面的协调

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应加强金融改革各个方面的协调,也要加强金融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协调,使金融改革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推进,减少部门利益和其他方面对金融改革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改革的积极效应。

国内外经验证明,当今时代,金融创新需要建立在金融各行业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纵观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无不以相互依托的金融集合和产业集群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生态环境。离开金融产业的集群优势和整体发展,单一品种、单一领域的金融创新往往步履艰难。

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要形成集群式发展。我国讲到产业集群,更多地是关注集中于第一、第二产业。金融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其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其集合发展的优势还难以真正体现,具有区域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天津滨海新区等,作为全国金融创新基地,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些金融创新在全国来看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从实际形成的影响力来看,要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形成预期的示范效应,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要坚持正确的金融改革策略。既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勇气,只争朝夕,善于攻坚克难,又要注意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稳妥推进。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我国坚持渐进性和协调性,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坚持包容性和开放性,动员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改善我国的金融管理;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既注意顶层设计,又重视因地制宜。这些经验和原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转型时期特征,仍是今后深化改革的重要策略。

要善于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则可能事半功倍。这既是我国多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经验,也是今后改革工作的着力点。我国金融改革以及各地的金融改革,情况有很大差别,问题各不相同,都要认真按着中央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好方向,找准症结,抓住改革的突破口,推进改革不断深化。

12.创建一批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第一资源和关键要素是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对具有理论水平和具有实务能力的金融人才需求迫在眉睫。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更需要构建与金融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校与金融机构联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金融产业的集合与创新发展,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其中,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懂实务,更要能操作。这不仅需要高等院校的专业学习,还需要有与职业对接的岗位培训。事实证明,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已不再是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一般毕业生,而是以下三类人才: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金融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

建议在金融产业发展中,以创新的金融理念探索和践行金融人才培养之路。通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优势,构建覆盖区域、辐射全国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打造在职教育平台、联合培养平台、人才孵化平台和资格认证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优势。

* 本文发表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5期。

完善金融体系须实现六个突破*

内容摘要: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有望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国内实体在海外融资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并强调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有望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国内实体在海外融资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及OTC市场、三版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几个层次,简单说,是指能够为满足不同投融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有层次性的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