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9807700000029

第29章 长达6年之久的离婚战争

《列子·说符》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猜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由于思想上已有了这个框框,所以,邻居儿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腔调,在他看来,也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模样。后来,他在山沟里挖地时,无意中找到了自己丢的斧子,以后再看他邻居的儿子,觉得其举止、态度,都不像偷斧子的样子了。为什么数日之隔,原先越看越像,现在却一点儿也不像了呢?原因就是猜疑心理在发生作用。

“丢斧子”的心理就是一种典型的猜疑心理?这个寓言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给自己先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

我们再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类似的真实事件。

某高校的孙教授与吴教授是一对经过百般挫折、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再婚老年夫妻,他们都遭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特别珍惜这迟来的幸福。

每每黄昏时刻,他俩手牵手漫步于江边,畅谈各自的工作、生活和理想。在生活上,相互体贴入微,尤其是吴教授,为了让吴教授集中精力搞好科研,他放弃了不少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还利用自己社交广、朋友多、信息灵的优势,在寒暑假帮助吴教授的公司联系业务。吴教授也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买些孙教授喜欢的书法用品、书法作品送给他。二人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各自的事业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二人是再婚,却能如此相濡以沫,令同事、朋友们称羡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当他俩共同走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家庭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因教子方法、家庭财产处理不当引发了一系列矛盾。有一次,邻居向孙教授借钱急用,不久邻居还钱给孙教授时,恰好孙教授不在家,于是就还给了吴教授。但事后吴教授却没有把此事告诉王教授。孙教授十分生气,他认为与之相濡以沫的妻子正在悄悄地私藏家庭财产,莫非另有意图?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他开始警惕起对方来。夫妻之间一旦失去信任,家庭矛盾就会越积越多,最终成为难以解开的死结。终于孙教授拿走了家里的现金、债券、存折、户口,这成为二人婚姻走向终端的导火线。二人在财产的分割上互不相让,誓死相拼。最终对簿公堂,反目成仇。

生活中,猜疑心理严重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个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的想象,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理。其实,陷于猜疑的心理误区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对付那些夸大了的“敌意”,又要抚慰自己内心由此产生的痛苦。而且,由于他老是疑神疑鬼,对人际关系的损害极大。

孙教授因为吴教授收了邻居的借款而没有告诉他,他就认为对方在隐匿财产,并且不再信任对方,以前的关爱之情荡然无存,警惕防备之心却越来越重,终至猜疑心越来越重,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思维趋于封闭性,视野不开阔。猜疑,一般都以一个假想目标——人或事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维。思维总是沿着封闭的环形轨道这个怪圈行走,有猜疑心的人怎么走也走不出它的束缚。王教授带着对再婚家庭矛盾多、不稳定的心理,在一旦出现了一点儿小问题时就觉得自己的再婚也不会逃过厄运,于是,他只是在封闭的怪圈里行走,并没有意识要跳出怪圈而另辟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路径。

经美国著名心理课题研究小组研究表明,猜疑心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在人类远古时期扮演的是一个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角色,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已经渐行渐远,形成了愈演愈烈之势,甚至严重的竟成为侵蚀人类灵魂的一种心理疾病。在人们交往障碍当中,虽然不同的群体会有具体不同的表现特征,例如夫妻间的猜疑,同学间猜疑,父母与孩子、同事间的猜忌等等,但是归根的原因都是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人文环境的影响所致。

该课题组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指出:导致个体猜疑心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遭受过严重挫折有关。

一般来说,被他人的伤害越大,就越会产生猜疑的心理。

2.与个体所处的“小环境”的人际关系紧张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所处的“小环境”内耗严重、人际关系倾轧、紧张,小宗派林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火药味”,充满了对立和斗争,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大大地发展人们的猜疑、戒备心理。你防着我,我也防着你,时间一长,这类特征就会潜移默化到人的人格特征之中去,变得多疑。

3.与个体强烈的私心有关。

私欲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强烈。独裁者、野心家的私欲最大,因而疑心就越重。相反的,一个人如果是“无私”,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是“无畏”。如果一个人考虑的总是自己,总是患得患失,那么,他的行为总会带有利己的特征,在他的行为中总会带有“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的特点。有时往往连自己也感觉得不甚光彩,因此,在其行为中总要“包藏”什么,于是,他就不得不使自己的行为“格外小心”,使他的行为“分外谨慎”。对他人也用自己的“小心眼”去衡量、评价,也就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4.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

有的人自小时起,由于父母亲的“专权”,或者在继父或继母的一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其长大后的人格特征就会带有缺乏自信、依赖心强、胆小怕事的人格特征。什么也做不了主,什么也办不成事,唯恐自己犯错误,因而对他人总是小心翼翼,充满了戒备、猜忌心理。

5.与个体的年龄发展有关。

一般来说,年龄越老,疑心病就大。为什么?因为受新陈代谢规律的制约,人到了老了,各方面的功能都衰退了,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越是自卑的人,猜疑心就越大。此外,人一老,各种各样的顾虑就多了起来,怕子女不孝,怕他人讨厌,怕自己成为他人的“包袱”,怕……人的恐惧心理越多,也就容易产生好猜疑他人的毛病。

为了正确地对待和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克服主观上错误的猜疑心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要信任他人,坚持待人以宽。

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放过别人一点点的差错。所以,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别人的真诚。你也就会拥有别人对你的真诚与信任。

其次,一旦有了猜疑心理,不能盲目冲动地质问、指责别人,要做好客观、冷静的。

这时应避免设定假想目标,而要多想想几种可能,跳出封闭式思维的循环怪圈,只要一种方案突破了怪圈的束缚,你的理智就会清醒。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猜疑都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弄清楚之前,猜疑往往因为猜疑者的封闭性思维而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三,以诚待人。

不妨同你所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世上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猜疑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疑点为中心不断扩散,不仅伤害当事人,而且还伤害许多无辜的人。世界上完全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

第四,要懂得自我控制。

就是用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发现同事有某些造谣中伤你的可疑行为时,当发现情侣、爱人有某些背叛你的可疑行为时,你可能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愤怒,此时此刻最重要的就是让理智控制情绪,以防止由于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行为而留下遗憾。

最后,把精力集中到学业和事业中去。

确实有少数人闲来无事搬弄是非,或者去伤害别人。俗话说:“玩火者必自焚”。谣言终归是谣言,我们不能为别人而活,不能在别人的看法和议论中生活。否则,活着就非常累了。

知识窗:

对一些事情缺乏冷静的思考是猜疑不断升级的一个主观原因。人们对一些事情不可能全部了解,但当发现别人有“可疑”的行为时,如果不听信谣言,不凭主观揣测,而是凭着冷静地思考,认真地进行一下调查和分析,真相是会大白的,疑虑自然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