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9807700000018

第18章 死于遗产继承事件

一个小公务员一直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有一天,他忽然得到通知,一位从未听说过的远房亲戚在国外死去,临终指定他为遗产继承人。那是一个价值万金的珠宝商店。小公务员欣喜若狂,开始忙碌地为出国做各种准备。一切就绪,即将动身时,他却得到通知,一场大火焚毁了那个商店,珠宝全部毁于一旦。小公务员空欢喜一场,重返机关上班。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整日愁眉不展,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

“那可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啊,我一辈子的薪水还不及它的零头呢。”他说。

“你不是和从前一样,什么也没有丢失吗?”他的一个同事问道。

“这么一大笔财产,竟然说什么也没有失去!”小公务员心疼得叫起来。

“在一个你从未到过的地方,有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商店遭了火灾,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那个同事问道.

不久以后,小公务员死于忧郁症。

失去与获得全在一念之间。这位公务员为了他从未拥有过的商店而忧郁,竟然连命都送上了。不是拥有就是错误,而是说如果一味的贪恋拥有那绝对是一大错误。

一位记者在1996年2月21日采访了一位121岁的法国老人。老人向记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1965年,老人已经90岁时候,法国一位名叫卡尔——小有名气的法律公证人来到了她家,非要每月给她一笔养老金不可。他告诉老人:为了使她生活富裕,享受天伦之乐,自己将慷慨解囊,每月发给老太太250法郎养老金,老人喜出望外。但又想:世间哪会有这样的好事,一定有什么阴谋。在老人的追问下,卡尔终于说出了全部的盘算。原来养老金不是白给的,老太太去世后,其祖上留下的那幢房子要归卡尔所有。老人微微一笑,答应了,并到公证处做了公证。

当时卡尔年富力强,年仅46岁。他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地展望,百岁的老人顶多再活两三年就要走人了。贪心的卡尔天天盼老人生病快死,但她却一直健康如常,而且越活越精神。而卡尔却抑郁寡欢,每况愈下,终于在1995年77岁时患心肌梗塞撒手西归。从卡尔实施这个计划到其去世的31年间,他先后给老人9万法郎养老金,高出房产4倍多。

最后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对健康长寿的认识和体会:“人要知足常乐,千万不要让贪欲控制自己,整天琢磨人、算计人!健康是福,是最大的财富,花几百亿也买不来寿命。”

卡尔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但支付老人9万法郎,最后,还把自己的生命给耗尽了。有时候,有的人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殚思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最后,他也许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在其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有的时候,其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更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直到最后才会被他发现罢了。

贪婪是一种病态心理,是对超出自己能力和实际情况之外的东西有着过分的要求和需求,而且没有节制,当某一要求得到满足时,就提出了新的过分的要求。贪婪并非遗传所致,它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即所谓“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心理具有不可满足性,无论是对待金钱、权利、女色、美食、财产,还是表现在对待一切事物上,都是永远贪得无厌的。贪婪的人往往目光短浅,即使危险摆在面前,他也无法去理会、去避让,贪婪遮住了他的眼,使其无法看到危险所在。

托尔斯泰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上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呢?这么大就够了。”

有时候强求一样东西会使自己的身心疲惫不堪,而一旦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后,就可能会发现,它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好,而为了“得”却无谓地失去很多更珍贵东西。

有一个故事中讲到,一天迈克偶然在地上捡到了100美元钞票,于是他因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好运气。久而久之,低头走路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的统计,总共拾到纽扣4万多颗,钱则只有区区几百块,然而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此外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从未好好地欣赏朝阳的绮丽、霓虹的光彩、大地的鸟语花香……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陷阱,而这些陷阱之中,最为可怕的就是贪婪的陷阱。而过分的贪婪更是危险重重。

过分贪婪会导致心绪难平,什么都想要,对名、利、色的追求特别热切。

1.对名的追求。

贪婪的人喜欢追求名誉,这些人爱虚荣,喜欢一些莫须有的头衔和称号,会给他被人尊敬的快感。对名誉的追求使得这些贪婪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称号和美誉,投机取巧,讨好有所求之人,而不脚踏实地做事。

2.对利的追求。

对利的追求主要是指对权力和钱财的追求。贪婪的人会采用一切办法来追求权力和钱财,并且对它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没有的时候会不择手段地去争取,有的时候就会不满足,要求会越来越过分。

3.对色的追求。

当有了名和利后,并不会有所满足,又会开始对色的追求。贪婪之人会利用各种机会来满足自己对色的需求,并且已获得的金钱和权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因为贪婪,一个人可能会忽略了自己的弱点,不顾一切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贪者的心理,他们的一切思想的都是“拿来”。这个念头往往占据了他们的整个心灵,而把其它的善念都挤了出去,使自己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事物。那么如何战胜贪婪,迷途知返呢?

一个人要想摆脱烦恼,不被虚荣所困扰,那就要做到“知足”。所谓的“知足者常乐”,正是这个意思。它是从不知足的危险中觉悟到潜在的危险,并且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基础之上的。

一次战乱结束后,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背在自己的背上,准备回家。

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了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但是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了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缓慢前行。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农夫将布匹扔掉,又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不能捡拾那些银器。

二人正行走间,突降大雨,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增加了许多重量,他根本无法前进,不得不将羊毛和布匹扔下,空手而回。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迎着凉爽的雨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可惜却被我们自己所忽略。比如,你虽然下了岗,但你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家中人人健康,无灾无病;你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粗茶淡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绝无那些富贵病的侵扰;你的妻子(丈夫)或许并不出众,但他能与你相亲相爱,真情到老;你的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懂得敬爱父母,知道奋斗……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但是,家有万贯,一日只食三餐。广厦万间,一夜只能睡一张床。所以,只有在得到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满意,并且知道界限,才可以身不受辱,不遭遇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长。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知足者常乐。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满足,对名和利有过多的追求。一个人有所追求是有激励作用的,但是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而且不能运用违法的手段来获取。这就要求要有一颗知足的心,不能要求过高,才能保持心理的平和与快乐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而拼命索取时,你得到的和失去的往往是成正比的。

身外的名声,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要显得亲切?身外的财物,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贵重?得到名与利失去生命,哪一样对我们更有害呢?为了满足自己的无边私欲,即使赚得了整个世界,却把自己的性命赔上去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知识窗:

人们为什么会陷入种种不知足状态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又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却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幸福的,甚至有些人已经生活在幸福中,却还是感觉不满足,明显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人如果陷入无限的渴求之中,被物欲所牵制,就会被心理上的饥饿感所折磨,就会陷入心理不平衡的困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