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9672600000034

第34章 和谐舆论传播的基础(1)

第一节媒介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众所周知,媒介是国家发展的工具,媒介的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部分,二者具有一致性,都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媒介具有作为党的喉舌的特殊地位,正确认识媒介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和基本内涵,对于促进媒介的科学发展,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中,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完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性社会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也在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接受信息、形成观念的重要渠道,因此构建中国媒介的核心价值观是适应社会转型和市场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迫切任务。

第一,从媒介自身的属性来看,媒介既具有事业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媒介进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道路。在政府进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媒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避免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的互相牵制,大力提高媒介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就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构建和谐媒介的核心价值观。目前媒介市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有些媒介人心理失衡,价值观混乱,表现为媒介出现过度市场化的倾向,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媚俗空气盛行,娱乐风大行其道,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和全局性。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媒介价值观建设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也造成消极的影响。

第二,从国内形势来看,建构媒介核心价值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当下社会结构存在深刻变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格局也有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之相伴随是多元价值观出现与多种信仰并存,这就亟须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整合,引导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强调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保障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以及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的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迫切需要和谐健康的媒介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媒介的培养功能,重视对人们心灵的塑造,使之自觉地与社会倡导的价值目标相一致。

二、构建媒介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守的原则

1.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相一致

媒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现存制度的工具,是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媒介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具有阶级性,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利益,并且会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的阶级性要求其必须体现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即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因此,媒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文化和执政理念。确立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为:(1)从唯一追求GDP的增长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转变。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实现物质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或者说,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2)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从有理性的经济人向有道德的经济人的价值取向转变。加强市场经济基础秩序构建,要以满足市场经济的互利、互信、合作等基本道德要求为基点,以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为主线,让市场经济最终成为一种推动道德进步的经济体制。(3)实现从注重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向注重利益分享型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是执政党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各阶层利益,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本质,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同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产党要提升执政能力、确保执政方向正确,让执政理念深入到广大干部群众中,也需要依赖和争取大众舆论和传播媒介的支持。

2.必须加强主流媒介的地位

媒介的核心价值观由主流媒介和媒介精英共同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取决于主流媒介和受众的交流能力。主流媒介拥有强大与人民大众交流的能力,只有主流媒介拥有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媒介核心价值观才能赢广大的受众。媒介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介的作用。目前,主流媒介的地位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媒介市场大为繁荣,繁荣的背后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受众的多寡直接影响了媒介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受众获得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在许多跟广大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和话题上,受众可以接受来自国外的多元的声音和价值观。因此,构建和谐媒介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地位。

三、媒介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媒介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当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媒介核心价值观。媒介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爱心传播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媒介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具有一致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目的性,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关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中国文化追求的人本主义是以社会和谐为着眼点,其实现的途径是以提高社会成员个人的心性修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形象的说明了媒介不可避免地具有人的本性。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单独与世界遭遇的机会逐渐消失,媒介成为人与世界互动的中心环节,媒介的终极进化目标将是“人媒合一”。究其实质,人终究是媒介的主人,媒介必须要跟随人的发展而发展的。保罗·莱文森说:“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他提出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性化趋势”理论在于说明人们可以选择和发展媒介和技术,用以维持生存,发展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传媒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精神交往的物质载体,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质,其动力与归宿最终都共同指向人的发展。”媒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传播的通道,媒介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也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媒介的质量,规定了媒介运行的方向。因而,媒介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把人作为媒介的价值主体;尊重人,关心人,平等待人,一切从“人”出发,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人”作为传播的价值基点。

2.以爱心传播为价值目标

有关爱心传播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孔孟时代,不过,早在孔子之前的上古时代,“尚仁爱、重人本”的踪迹即隐约可见,《诗》、《书》等典籍中已不乏“仁”的记载。《论语》中有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何谓“仁”的问题,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礼记》有“仁者,莫大于爱心”的话。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仁”,提出了“仁者爱人”之说,并将“爱人”作为人的本性,这可视为原始古朴人道主义观念的阐发,也为儒家人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显示了宽厚的爱心理念。孟子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性善观。孟子主张先天性善,并提出人性固有的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端,是引导人们扬善抑恶,布善祛恶的力量之源。其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认为,人天生具有对人、对物的怜悯同情之心,这正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际间爱心传播的动机所在。作为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对“善”、“恶”有着独特的看法。“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之源,虽不可名状,却可赏罚应时,使善人得福,恶人遭祸。由此,他提出尘世间应遵循“道”的规律,人人向善,善待芸芸众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就是说,即使对不善之人也以善意待之,结果也会使他变得善良,最终社会走向至善。

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行为,皆源自慈悲。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同样也孕育着爱心传播的理念。在佛教的典籍中有大量相关慈善的论述,《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佛以慈为首。”《大智度论》卷十七第27品《释初品·大慈大悲义》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经以拔苦与众乐的大慈与大悲,鼓励人类友爱互助。《大智度论》上说:“慈名爱念众生,常来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喜欢;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佛法中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蕴含的是自利利他的爱心,与现代意义上的博爱相通,是人类天赋的情感,表现了生命的光辉,可净化人类心灵,促进社会和谐。如《阿毗达摩大毗婆裟论》卷178中说:“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佛教教义鼓励布施,传播爱心,实施善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媒介已经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人类与媒介日益密不可分。不仅如此,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媒介,特别是当生活节奏加快时,人们会越来越自我隔绝。我们现在更多得是与电视和电脑互动,而不是与邻居或社区成员互动。而市场化的媒介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还传递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潜在的文化信息,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媒介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也会影响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人类日益依赖媒介的当下,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服务与社会、造福于他人”的爱心传播的历史使命。公益慈善等爱心传播应该引导媒介发展的主流方向,媒介把公益性和商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通过自身的力量和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3.“公平正义”是媒介的价值追求

“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中国文化一直为天下为公的理想所鼓舞,儒家“王道政治”的显著特征是公平与正义,即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谐社会的实质性内涵是社会公正,体现了“资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则,即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必须为大多数人合理分配和享用而不能只由少数人享用。同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一样,媒介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最终的价值追求。媒介倡导公平正义,致力于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进程,建构不同阶层的利益表达通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媒介在维护受众的基本权利、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介本着平等公正的理念,通过宣传、监督等方式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帮助弱势群体争取和维护其合法权益。其次,注重媒介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促进社会公正。合理分配媒介资源,保障落后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有效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使各阶层的利益诉求都得到有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