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9672400000035

第35章 激情与理性:动画的传播形态(1)

第一节 动画影像:真实与梦幻的舞台

以动画为载体进行的文化传播,如同为干涸的心灵播下一颗真诚的种子。当这些动画作品中的景象渗透在成长中时,我们会经常回忆起那些观影的日子,那些角色跃动在我们的生活里,为繁杂生活带去心灵的慰藉。同时,我们又试图在一些作品中寻找自我表达的共鸣,在平民视角里回味市井生活的平静与充实。因为动画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我们理解了关于“美”的多重注解。而我们在动画中又总能够找到生活的影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一点点成长,在动画中变得清晰起来,但是我们又总是难以触及动画里浪漫梦幻的时空。动画影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真实与梦幻相互交织的舞台。

一、动画电影:流光溢彩的文化特质

在动画诞生的一百多年中,它一直不断地蜕变、成熟,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反思,关于文化、关于审美、关于生产和运作,动画已经成为哲学,在苍穹之间鲜活地存在着。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诠释着主流文化审美,在商业电影世界里,美国和日本用“无烟工业”称雄动画产业,它们全球化的动画文化经营使动画电影形成自己的语言,而在欧洲国家里,艺术电影却全然不在乎美日的“霸权”,依然细心和优雅地创造精妙的艺术。当然,电影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政治宣传的工具,当政治融入动画电影时,又别有一番风味了。

喜欢一部作品的理由可以有许多,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但又各不相同,对于发行商和销售商来说,这已足矣。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视听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银幕和荧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来自日本的动漫对我们的吸引压倒了原本就为数不多的国产动画。喜欢宫崎骏的成人和孩子太多,宫崎骏动画在电影节和票房的双丰收说明了动画作为一种产业在日本的成熟。这些平静而温馨的电影,“十分适合一家老小一起观看”,宫崎骏如是说,所以,一部收视跨度达几十年的动画,又怎能否认其成功?“这些年来,大自然看来受到很大的破坏,不过身边的花草树木、小河都仍是相互存在着。花、小石、昆虫等,其中有些外形不大美观的,不过也可以尝试用手触摸并细心观察。当你重新审视对大自然的看法时,或许你也会碰到龙猫呢。”宫崎骏用未泯的童心和自己的责任以及对世界的超乎寻常的细心感受带给我们别样的风景。宫崎骏曾对记者说:“拍电影时,就是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长大了、老了,还会想带自己的孩子重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本来也想,让现在的老公公老婆婆看了,也会情不自禁地建议他们的孩子去看,不过这样讲是有点厚脸皮,所以还是把希望放在下一代吧。”如此一来,一部作品和它的影响力不仅在这个时代有广泛的观众,在以后的几代里还会延续下去。

(一)制造梦幻的机器

“呵,小猫,如果我们能穿越镜子到镜子那边的房子该有多好啊;我想那边肯定有许多漂亮得不得了的东西!让我们假装自己知道穿越镜子的方法好不好,小猫,让我们假装镜子变得像一层薄雾,能让我们穿过去。哎呀,我宣布,它正在变成薄雾!这样我们就能轻松地穿越过去了……”

这是刘易斯·卡洛尔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描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成人和儿童都能接受的作品,镜子里的世界一度成为经典。美国美术心理学家贝蒂·爱德华在《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中曾经提到过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的相互转换,她把这种转换比作进入镜子里的爱丽丝,在这个充满幻想的“兔子洞”的镜中世界里会有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魔法”,这种梦的实现,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提及的“集体无意识”,满足了许多人在童年时期或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留下的遗憾,其奇特的创造力也令人难以忘怀,故而成为经典。在动画的世界里,不断地上演着爱丽丝的梦境——制造梦幻,创造梦想。这个风靡世界的成人童话让人有种久违的感动。这部童话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学界的,在以后的许多影视或是动画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一个关于镜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真实和想象的对立与融合。

在动画电影《怪诞随意门》(又名《鬼妈妈》、《卡洛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充满怪诞色彩的黑暗童话风格的重现。如同《圣诞夜惊魂》和《僵尸新娘》一样,《怪诞随意门》延续了黑色诡异的幽默而呈现出更加成人化的色彩影调。在《怪诞随意门》中,我们可以听到“镜”中世界里真实心灵的呐喊,这种对立、温情、绝望和孤独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并品尝的,只是在镜中世界,它们以赤裸裸的性情暴露出来时,才让人们更加触目惊心。《怪诞随意门》的故事情节是简单而俗套的。小女孩卡洛琳和父母搬到新家,父母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卡洛琳的真实感受,甚至无视孩子的存在,这让小女孩感到孤单。邻居也古怪而冷漠,甚至连她的名字都念不对,现实生活的灰暗乏味让成长中的小女孩显得形单影只。在这一状态下的卡洛琳,由一只跳跳鼠牵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那扇看似封闭着的门,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有着和真实世界相似的样子,有卡洛琳的妈妈和爸爸,只是他们的眼睛都是用纽扣做成的。在这个“镜像”世界中,孩子的愿望和心声总能得到不断地满足,而孩子们的贪欲也在不断滋生,以至于最终失去了自我,交出了灵魂,而换上了“纽扣”的眼睛,从而被困在这个世界中再也无法回去……

在《千与千寻》中千寻的成长同样经历过孤独和晦涩的一段时期,而在“油屋”中的经历,却能够使得千寻最终成长起来。在营救父母的过程中,千寻抛去了自私、自我等许多现代孩子共同的特点,而学会“为他人做一件事情”,从而在阵痛中经历了少女的成长。《怪诞随意门》中,卡洛琳在梦中进入另一个世界,那里的“女巫”充满了贪欲,她以有纽扣眼睛的布娃娃作为窥视人类心底真实想法的通道,利用人们对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的向往,通过击中人类心底的软肋控制人类的生活。在卡洛琳的世界中,或许公主一样奢华的生活并非自己真正向往的。她真正需要的是另一个世界里的“纽扣妈妈”扣子一样的眼睛,能够专心而深情地注视自己。哪怕只是一双小手套,妈妈把它记在了心上,也能成为卡洛琳梦想的幸福。而卡洛琳同样在营救父母的过程中学会了珍惜生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活,从而完成了成长的洗礼。

同样,《千与千寻》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人类之外的虚幻世界,记住自己的名字,为他人做一件好事是回到现实世界的唯一方法。这部强叙事语境的动画无处不隐藏着一种神性的力量,此外,人性和生命的存在感以及对时空的诠释,都充满了哲学的含义。“没有神秘感的童年是干涸的,没有神秘感的青年是苦涩的,没有神秘感的成年是无味的,而没有神秘感的老年则是凄凉的。”所以这种“神隐”是任何时候我们的生命都在企及的。正是这种生命的哲学带给《千与千寻》生命力和长久的回味。

迪士尼动画《闪电狗》制造出的是令人惊艳但又充满温馨气氛的梦想。在《闪电狗》中,身为“演员”的小狗波特在电影开篇向观众展示出它的“超能力”,这些充满梦幻与魔力色彩的动作不仅带给波特极大的自信与满足,也给了观众视觉盛宴的享受。然而我们却发现,波特所有的超能力都是制片人营造出的假象。当波特走出片场,再一次演绎自己的“超能力”时,便发现它的一切特异功能均失去了作用。戏里戏外,动画角色被赋予了只属于梦想的故事,但同时也被赋予了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闪电狗》中,波特的超能力是假的,波特和它的小主人所经历的故事是假的,但是走出片场后,波特所经历的点滴失落和惆怅,波特对小主人的情感以及小主人对波特的牵挂却是真实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真情,激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对于故事本身,负责本片剧本创作的编剧丹·弗格曼说:“剧本的灵感来源是《灵犬莱西》,这部电影里的小狗非常可爱,也很聪明,小时候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憧憬自己也会有一只这么听话的小狗,当然后来一直未能如愿。”《闪电狗》无疑为弗格曼实现了少年时候的梦想,而动画片中的波特在人类为它制造的梦幻里徜徉,对所有充满梦想的人而言,他们儿时的梦里何尝不会有一只这样的小狗波特?

微风掠过,轻灵的河岸会有蜻蜓点水而过,氤氲的草地会有蝴蝶翩然驻足,美丽的女孩带着红色蝴蝶结,仰望天空流云娉婷而过。《魔女宅急便》依然是关于魔法和人生的故事,魔女琪琪在飞行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灵的考验。作品注入了作者对于人类成长的人文关怀,“家庭的温情和人情的温暖,正是在那个天空渐渐出现了人类最初的飞行器的时候,渐渐地消散的吧。少女总会成人,最终每一个人都会接受风吹雨打的考验,毕竟,这段成长的过程永远值得珍惜和纪念,而曾经的梦幻,也终究会在现实的都市生活里打磨掉一些棱角,但是魔女的故事,证明我们曾经拥有过——那段青涩和美好。”

在动画梦幻主题的表现上,从动画形象诞生以来,就达到了相对的艺术高峰,以后的动画故事也因此多取材于神话和寓言。动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带着观者进入梦想的瑰丽世界,在动画的符号世界中“赋予我们进行想象的存在,那么充沛的存在,它曾是我们跨入新世界的入口,那么新颖,那么超越于被日常生活所损坏的世界的入口”。[1]不同文化符号的塑造,汇聚成一条美丽的彩虹,她连通着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观看动画,就如同跨越彩虹,进入一个自由的世界,这就是动画被称作“梦想机器”的主要原因。

(二)感受动画艺术的灵魂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是迷幻音乐的黄金时代,波普拼贴艺术正在流行。波普艺术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中,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出的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这些人在这段时期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造成波普艺术的元素并非到处都有,战后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长的特殊土壤。只有与这种城市文化接触密切的艺术家才能抓住波普艺术特有的格调和表现手法。

四十多年前一部叫做《黄色潜水艇》的动画就是在这种文化中诞生的。那个年代,各种势力、诉求、文化和潮流各自为政,药物为青年人带来的激动人心的化学反应演绎为和平与爱的口号、迷幻摇滚、丙烯画和灯光艺术等种种令人迷幻的形式。在这个年代里,《黄色潜水艇》选择了去乌托邦的旅程作为叙事模型。在《黄色潜水艇》中,迷幻的味道通过动画作为诠释的窗口。尽管主题晦涩,情节冗长,但是歌者自己却沉湎于其中,创作者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沉浸在社会文化的气息里,或者坚强或者孤单。毕竟,他们选择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于是,在动画的世界里,他们与自己的灵魂更加接近,与动画艺术的灵魂更加浑然一体。

观看动画片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与剧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会深深沉浸在这种动画视听语言为我们营造的魔幻世界里不能自拔,事实上,在看动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以期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共鸣。或许,这种被激起的共鸣,被点燃的温柔,被放逐的释然,让人们在精神上进行了一次富有冲击力的文化旅行,而这就是动画艺术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