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文化学
9672400000028

第28章 颠覆式重构:动画中的女性角色(3)

(四)90年代以来——女性品格的奋力张扬

1998年,有一部叫做《罗拉快跑》的影片不但以小投入取得了高票房收入,而且在艺术性、商业性和探索性上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导演汤姆·提克威说,《罗拉快跑》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动作电影:《罗拉快跑》实际上阐述了命中注定和偶然机遇这两个主题,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交叉着支配人的一生的。[5]影片的确如此,就像片头引用的艾略特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罗拉快跑》是一部探索电影。它的探索性在内容上体现在:罗拉有过三次奔跑,在三次奔跑中,罗拉没有借到钱——到银行抢到钱——在赌场赢得钱,随着三次奔跑,罗拉的男友曼尼有三次不同的结局:被警察击毙——被救护车撞死——找到被流浪汉拿走的钱,和罗拉从此成为富人。它的探索在形式上体现在:来自著名的电脑游戏《古墓丽影》的角色罗拉,在电影形式上也上演了一出美女闯关的颇具游戏色彩的好戏。它的探索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体现在:电脑技术的应用,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片头动画的巧妙性和创新性,成就了《罗拉快跑》的生命力。它的探索在主题上体现在:诚然,爱情主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为了爱情,红发罗拉拼命地奔跑,跑过每一个偶然,跑过每个必然,跑过生命每一个瞬间。但是,《罗拉快跑》却上演了一个女权主义的神话:不再是英雄救美,不再是等待救赎的睡美人,也不再是梦想王子找到水晶鞋的主人的灰姑娘,更不是面对威胁不知所措的白雪公主,《罗拉快跑》是一个女人拯救男人、拯救爱情、拯救世界的故事。

《罗拉快跑》中插入的动画片段将罗拉造型进行了卡通化的夸张:火红的头发,硕大的皮靴,水蓝的背心,婴绿色的裤子,人物的造型使罗拉的特征突出,而电影中,罗拉被赋予了些许卡通化的色彩,使这个女孩在芸芸众生中鲜活起来,凸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内容的戏剧化和形式化,另一方面,罗拉的原型本来就是一个卡通人物,是一个出生于2月14日,喜欢探寻世界未知秘密的、来自电子游戏的角色。

下面仅就《罗拉快跑》中每一次“二十分钟营救”开始的动画片段简要进行分析。在简短、明快又不失张扬的三段动画中,可以看到罗拉的“成长”,一个女孩的性格成熟。在《罗拉快跑》的剧本中,对三段动画的内容分别作了以下的描述:

a.卡通罗拉在一个蓝色的隧道中央快速奔跑。罗拉的头顶不时地出现黄色的卡通字幕,都被她一一打碎。几条恶狗出现在罗拉头顶,对她龇牙咧嘴。

前面出现一个卡通座钟,卡通罗拉冲过去。座钟变成一个怪兽造型,钟面变成长满尖牙利齿的怪兽嘴巴。罗拉冲了进去。罗拉在一个咖啡色的隧道中奔跑,一边伸拳击碎头上的黄色字幕。

罗拉冲过一张蜘蛛网,又冲进一个座钟。

罗拉在灰绿色的隧道中继续奔跑,她打碎挡在头上的黄色字幕,冲进另一个座钟。

蓝黑相间的隧道开始旋转,罗拉渐渐被吸进漩涡,被一个怪兽的嘴吞噬。

b.卡通罗拉飞快地往楼下跑去。

卡通罗拉十分夸张的脸。

卡通罗拉突然大叫一声。

前面楼梯的拐角处,一个卡通恶汉带着他的卡通狗站在楼梯上,那条恶狗朝着罗拉龇牙咧嘴。

卡通罗拉从他们的身边跑过,被恶狗的吼叫吓了一跳,从楼梯上滚下去。

罗拉爬起来,揉了揉摔痛的膝盖,拉开楼下的门,冲了出去。

c.卡通罗拉拼命往楼下跑。

前面楼梯的拐角处,一个卡通恶汉带着他的卡通狗站在楼梯上,那条恶狗朝着罗拉龇牙咧嘴。

卡通罗拉有些害怕,犹豫了一下,纵身跳了过去,还回头朝恶狗大叫了一声。恶狗被罗拉吓得哀鸣不止。

罗拉直奔楼梯的大门。

卡通罗拉的三次奔跑是她成长的过程。在旋转的时空隧道中,罗拉飞快地奔驰,被茫茫的黑色隧道所吞噬,她所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她需要不停地闯关,去拯救她的男友,拯救她的爱情,20分钟的时间,罗拉完成了第一次奔跑,她的牺牲宣告了救援的失败。罗拉被恶狗吓得大叫了一声。蓝色的螺旋不停地旋转,将罗拉带入更深邃的时间的前方,红色的闹钟极其醒目,标识着时间的逝去。二十分钟后,罗拉开始了第二次奔跑。这一次罗拉从楼梯上滚了下去,没有丝毫的犹豫,她爬起来继续向黄色的电话亭跑去。火红色的头发在水蓝的天空下飘荡,矢车菊般的季节里,这个女孩坚定地奔跑着。第三次奔跑开始了,罗拉的执著在红色的电话落下时一如既往,她用奔跑实现自己的爱情,她用奔跑演绎自己的生命。这一次,罗拉用一道优美的弧线跨过了恶狗,还从容地回头向恶狗大吼,这个女孩子变得勇敢了,在虚拟的时空隧道中,她就像是时间的主人,担负着拯救的责任,罗拉无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的奔跑是一个女人拯救男人的故事。

第三节 不同文本的镜像之城

在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中,有一种观点是把女性的内心世界与镜子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批评视阈里,女性站在这面镜子前感到镜子里的“她”并不是自己,但是镜子却“命令”她必须承认那就是她自身的样子,从而让女性感到一种失语的焦虑。在《花木兰》的案例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奇(传奇故事或文学作品)是如何被跨国公司(迪士尼)西方化和全球化的,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以窥见女性形象的价值转移和女性主义的镜像呈现。《木兰辞》是被普遍认可的木兰传说的文字来源,因而也是与动画片进行对比的基本资料。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转移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木兰形象改编的影院动画片《花木兰》一度被标榜为女性主义的抬头之作。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花木兰》进行了深度改编和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转移,一方面,表明了中西方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说明了女性主义在中西方的不平衡发展。

(一)从军目的的不同

《木兰辞》的开头便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于是,木兰从军的全部理由便成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完全是为了尽孝道。归纳起来,中国的木兰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勇敢、善良、坚韧的中国妇女,在权衡保卫祖国边界和平安宁和使年迈的父亲免受军役之苦过程中寻找忠孝两全的经历。“忠”和“孝”的双重使命使木兰成为“英雄”。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花木兰故事是表扬孝道的传说。因此有把木兰列为“二十四孝女”和“孝道将军”的说法。

动画电影将原作中父亲年老、弟弟尚年幼而国家又陷入危机之中的被动变成了由于几次“相亲”的碰壁,而愿意去追寻自我价值的主动,原作中的“可汗大点兵”则成为了木兰出走的一个契机。并且,动画片在对木兰告别情景的处理上,由原作中与家人挥泪告别变成在深夜悄悄出走,从而使动画片具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

(二)爱的维度不同

在《木兰辞》中,“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了木兰对父亲的爱,木兰是爱家、爱父亲的,但是《木兰辞》并没有给出父亲的回应,从文本上看,与其说这是一种单向度的爱,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孝道”;动画《花木兰》中一改原著木兰对父亲单向的爱,而是通过许多细节诠释出父女之爱是双向的,并不仅是孝道中强调的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父女在花园中谈心时的场景诠释了这种爱,并且动画片中有两者相互交流的情节,充分阐释出爱的相互性和人本主义的色彩。这使得现代观众更易于理解木兰的行为。除此之外,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家庭氛围也更为和谐,木兰生活在爸爸、妈妈和祖母的关爱之下,尽管爱的方式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对于文学文本说,却体现出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佯装被发现的时间不同

在《木兰辞》中,有这样的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表明在《木兰辞》中,木兰是在荣归故里后,自己因为重新穿上女装才被发现是女性的。这一佯装,足足十二年。在动画《花木兰》中,变成她在军中受伤就被医生发现是乔装,并且后来还救了皇帝成为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在身份暴露后,影片可以用更丰富的手法来阐释木兰的女性特征,从而让木兰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当木兰的性别曝光后,她甚至承认自己这样做并非仅仅为了父亲,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影片中的一首歌[6]清晰地表明了这点。女性主义的色彩在动画片中十分明显。

二、细节描绘彰显女性魅力

除了中西方两种文本对于木兰从军的目的表现不同以外,动画片《花木兰》对于女性细节的描绘,足以见证了女性主义的异地开花。从《木兰辞》和《乐府诗集》中关于木兰的描述到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更多的观者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卡通形象——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女孩,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貌,乌黑的头发上别着一朵粉艳的木兰花,虽然她喜欢武术,常常在田间的麦芒中练习,虽然她会有些桀骜不驯,但是她总会脸红,也总会使一些女孩子的小性情;她会把握自己的爱情,在爱情来临时心跳不已却要装作镇定自若,她会在万人空巷的城池中给皇帝一个深情的拥抱。诚然,木兰不是迪士尼近百年来最美丽的公主,但是她无疑是最有魅力的中国公主。这种魅力就是来源于女性特征的细节描绘。

(一)邻家女孩的宗族观念

在动画《花木兰》中,木兰数次相亲失败,电影并没有呈现出一个像《木兰辞》中那样的巾帼英雄似的角色,那样地完美似乎让人觉得不可接近。在动画中,一些细节见证了木兰的亲和力。她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她的内心是失落的。动画将人物的细节刻画得惟妙惟肖,包括她的内心独白:什么时候我才能展现那个真实的自我?她对封建道德意识形态所尊奉的“三从四德”虽然不屑一顾,但是为了不至于让家族太丢脸,木兰将这些“八股文”分别抄在了胳膊上、折扇上,但是往往弄巧成拙,这个有着邻家女孩性情的中原女子,用细节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使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女子,全然不像原作那样用“战士”和“英雄”掩盖了木兰的性别。

(二)细腻情感的影像表达

在《木兰辞》或是《乐府诗集》中,花木兰虽然获得了主体地位,但是在女性向主体转化的过程中,女性依然是失语的——这一转化的前提仍然是“男性”的转喻关系。在《木兰辞》或是《乐府诗集》中,人物之间的性别差异被降低到了最低的限度,只是作为士兵中的一员,性别特征完全没有显现,女性特征完全被抹杀,这种遭到性别阉割的文学描述,使得木兰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自然特性的女人,女性观念在她的身上已经非常淡薄。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在“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后才又回到了女性的角色。

而在动画电影的伊始,便展现出一个普通女孩的基本特征:身着吊带衫,脸颊会泛红,拥有开朗泼辣的性格,有点桀骜不驯,几分张扬又追寻美丽。在动画《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始终是交替出现的——人前是一个战士,人后是一个女人。即使身上穿着盔甲,但是依然掩盖不住她的内心活动,她会有女孩子特有的波澜不惊的小性情,会因为看到心上人而脸红。而在独处时或是面对自己的亲密朋友蟋蟀和木须龙的时候,她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女子了。她会像所有女孩一样,喜欢沐浴,喜欢照镜子,动画还婉转、微妙地反映出她的生理周期。这个穿着吊带衫的女孩儿颇具现代意义,她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