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9671700000063

第63章 空前发展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4)

(三)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建立于1996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每年举行一次首脑会晤。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员国各领域的合作,2001年6月14日,中、俄、哈、吉、塔,加上新加入的乌兹别克斯坦6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欧亚大陆一个全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了。这是六国在深化合作的道路上迈出的历史性步伐。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上海五国”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继续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上海合作组织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在联合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种势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四)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1993年11月,南非外长博塔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建立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设想。1994年毛里求斯外长卡斯纳里访印时再次提出“印度洋经济圈”设想,倡导建立印度洋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组织,得到环印度洋国家的积极响应。1997年3月5~7日,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成立。现有成员国19个,面积总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7%;人口总计20多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1%;成员国进出口总额占国际贸易份额的1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6.1%。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开始起步。

(五)南太平洋论坛

1971年8月5~7日,在新西兰的倡议下,斐济、西萨摩亚、汤加、瑙鲁、库克群岛和澳大利亚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召开南太平洋七方会议,正式成立“南太平洋论坛”,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近年来,论坛已逐渐发展成为协调对外政策、加强区域合作的地区性组织。

(六)伊斯兰会议组织

1970年5月成立,总部(秘书长)设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2002年成员有56个。宗旨: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加强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其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一切穆斯林人民保障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

第四节国际会议及其作用

国际会议,是众多国家为一定目的而召开的会议,是各国间协调关系、缓解冲突、推动合作、维护国际秩序的场所,同常设的国际组织相比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议事机构或论坛。国际会议的召开是国际组织产生的前提条件。政府之间的国际会议是一种权力的交往,可能产生国家间的权利义务。政府间国际会议的发展,形成连续的稳定的协商制度,也就形成了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对推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发展,协调各国关系、加强合作、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维护世界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一、构建国际格局的重要历史会议

(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164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会议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实践上肯定了格劳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合约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集体制裁的先例。这次和约缔结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二)维也纳会议

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由俄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国唱主角的维也纳会议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外,欧洲所有国家都参加了。有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内的216名代表出席。这次会议开始了“欧洲协调”时期。

(三)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进入20世纪,国际会议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示出来。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会,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代表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后终于同战败的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胜国又相继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签订了和约。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是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暂时达成的协议,构成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它影响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由于巴黎和会的分赃不均,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矛盾日益加剧。鉴于美、英、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加深,美国统治集团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为此,1921年11月12口开始在华盛顿举行会议,13日签署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地区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日、德、意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条约》)。1922年2月6日,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又签订了形式上表示尊重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但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状况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变化后建立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各种力量又发生了重新组合。以美、英、苏三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国家联盟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通过“三巨头”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国际会议日益频繁,其范围不断扩大。以国际会议处理国际问题已成为国际生活中的一种制度。

二、国家间首脑峰会

首脑会晤是指国家与国家,或政府与政府领导人之间举行的会见和商谈。首脑会晤是外交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大事,是增进了解、协调关系的重要渠道。首脑会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首脑外交”已成为国际交往的普遍现象。

在两极格局年代,从1959年赫鲁晓夫同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后,美苏首脑会晤10多次。从1985年到1991年形成制度,每年举行一次或多次。美苏首脑会晤既体现了两国之间的争夺,也表现出两国之间的妥协。由于苏联主动让步,不仅推动了苏美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且导致国际局势的缓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同布什在马耳他的会晤曾被国际舆论视为美苏“冷战”结束的标志,只是由于随后发生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才使这一认识失去意义。

在国际首脑会晤中,制度化了的会晤,当属一年一度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现因俄罗斯加入形成八国首脑会议)。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七国,自1975年召开第一届首脑会议以来从未中断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协调内部经济关系、商讨国际重大问题,对国际社会有较大影响。在第一届会议上,讨论的主题是协调彼此间关系,共同对付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首次提出“协调精神”。起初,七国首脑会议主要是商讨经济问题,而在1980年第6届会议上,政治战略问题占有显要地位。1989年第15届首脑会议上,政治问题成为主要问题,作出对东欧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决议,并干涉中国内政。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它们对共同的经济利益进行定期协调的交易所,收到了一定效果;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共谋决策的场所亦不断取得默契,成为强权政治的集散地。1993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9届会议最后一天,西方七国首脑邀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出席,举行“7+1”会晤,讨论俄罗斯局势及向俄罗斯提供援助问题。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首脑会议被称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叶利钦参加会议的政治讨论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但不参加有关全球具体经济问题的讨论。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自此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也被称为“八国集团”(简称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