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9671700000056

第56章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外交(4)

(四)既奉行真正不结盟的政策,又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

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这是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的鲜明体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中国完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同所有国家一道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国与国之间进行这样那样的战略结盟,是冷战的产物和反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正常开展的。所以,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冷战结束后,中国也一再庄严声明: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

中国不与任何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绝不是再封闭起来,不与任何国家发展必要的交往了。恰恰相反,不结盟,是为了更好地扩大交往,开展正常有益的交流与协作。为了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调整的变化,中国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式,建立了各类“伙伴关系”。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是世纪之交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新体现。

(五)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

永远不称霸,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为中国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立场。邓小平也一再强调这一点。霸权主义是对独立自主的严重践踏和破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必须要反对霸权主义,而反对霸权主义的人,自己当然不能搞霸权。中国过去曾深受霸权主义之害,现在仍然受着霸权主义的气,所以,中国对霸权主义深恶痛绝,反对霸权主义一直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任务。

冷战结束以来,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是,继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声援和支持一切国家的反霸斗争,有力地遏制了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二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三是,极力主张并通过做各种实际工作,敦促地区热点冲突和平解决;四是,在致力于本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外经济、科技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四、中国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

(一)“和谐世界”的理念

1.“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中国在对内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对外发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联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出:中俄“两国决心与其他有关国家共同不懈努力,建设发展与和谐的世界”。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再次阐释“和谐世界”这一新理念。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上发表演讲时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6年5月7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在日本参加亚欧外长会议期间说,应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包容共处,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2.“和谐世界”理念的丰富内涵

“和谐世界”的内涵是极其丰富而深刻的。中国认为,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和谐世界要求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在世界经济领域应该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当前,国际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现象,虽然说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不发展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带来的。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

在国际政治领域,致力于实行多边主义。世界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国际安全领域,致力于确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在世界文化与文明领域,致力于实现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和谐进步。尊重多样性原则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当今世界有19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数十种宗教和教派,65亿多人口。世界文化和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是千差万别的,是各具特色的。正是这种千差万别和各具特色,才构成丰富多彩的复杂世界。胡锦涛主席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强调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急性,看重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的必要性;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各种文明只有在对话和交流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丰富与完善。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世界各国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与发展,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二)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原因和背景

从全球范围观察,新千年伊始,全球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国际政治中并没有形成世人期待的积极变化,相反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一些苗头。世界呈现出矛盾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冷战时期被掩盖的传统矛盾重新抬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或者出现了新问题,或者老问题有了新表现,各国内部和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加剧,恐怖主义威胁经济全球化,等等。在此背景下,西方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军事强势地位,强行推广“民主”。结果,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这些消极势头蔓延和强化,有可能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这些消极现象的滋长。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谐世界的提出受到中国国内建构和谐社会的启发,是中国政府执政哲学在外交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双赢观的结合。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西方国家已经习惯了一个影响不大的中国,但现在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国已经习惯了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和对合法权益的力争,现在却开始应对世界的聚焦和要求其承担大国责任的迫切需要。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意义

从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到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从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和谐的理念。

1.“和谐世界”是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建树

“和谐世界”是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建树,推动国际政治事务中“中国话语”的产生。“和谐世界”理论是对中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是对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1世纪的发扬光大;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新安全观”等重大理念的延续,是对话求安全、合作谋发展的共赢思路的深化。“和谐世界”主张强调集体安全,肯定联合国的作用和多边主义的价值;发展优先,重点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强调了发达国家的责任问题;经济优先,在政治关系中去意识形态化;在国际关系中寻求双赢,寻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2.“和谐世界”表达和体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和平性、发展性,回击了“中国威胁论”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由于中国的巨大规模和发展速度,加上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战略目地持有疑虑。如果这种疑虑长期存在,那么一种很可能的情况就是中国越发展外部世界就越紧张。如果建立和谐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则可以进一步减少安全困境出现的可能性。中国是和谐世界的提出者,也将是和谐世界的主要实践者。而和谐世界观的推广必将使中国成为受益者,它将进一步巩固中国负责任、可预期、建设性的国际形象。

如果说“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富民强国的国家理想的话,“和谐世界”则体现着中国的和平发展的世界理想。中国古代文献《礼记》所载之“大同”理想,作为一种万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设计,有其普世性。在中国迅速发展、世界为之聚焦之际提出建立“和谐世界”,具有接续先贤、延展未来的重大战略意义。“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它要“有理”、“有利”、“有节”地抵制少数国家的霸权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朝着建立和谐的全球政治关系方向努力。“和谐世界”为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20年发展机遇期”的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阐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周恩来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申到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他指出,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同盟,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旧的殖民体系正在崩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风起云涌。

60年的中国外交发展进程证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外交上始终是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和大批的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了友好条约。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对10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进行历时两个月的访问,体现中国和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斗争中相互支持的亲密关系。在这期间,周恩来总理还发表了支持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加强团结、和平协商解决相互争端的五项原则。周恩来总理发表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成为长期以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加强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基本原则。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深感与发展中国家永远站在一起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是长远的战略。中国领导人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经常互访,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而互相支持。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相互配合,不断挫败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企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加强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是维护共同利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