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9671700000054

第54章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外交(2)

(二)冷静应对世界格局剧变的国际战略与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矛盾错综复杂,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风云多变的时期。但是,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着眼于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局势转折的重要关头,邓小平高瞻远瞩地阐述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战略思想,指明了世界局势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应有的外交对策。

1.不扛旗,不当头,韬光养晦

邓小平指出:对待国际局势剧变的方针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内外有别、决不当头。国际形势剧变,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的,还要继续观察,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只要争得了这一条,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就稳如泰山。对国际局势泰然处之,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少管别人的事,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

2.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替,过去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不吞苦果,不信邪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过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现在情况变了,强权政治在升级。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中国决不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4.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论亲疏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际事务。在新的国际变局中,要有战略勇气,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5.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近邻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第三世界要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奋斗。

正是在上述外交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世纪90年代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冲击,开拓出崭新的局面,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但同东欧各国和独立后的原苏联各国保持或建立了新的国家关系,而且诸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新阶段: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制裁,对其在人权、贸易、武器控制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顶住了重压,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同时,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以长远的和战略的眼光审视和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构筑保障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三)21世纪中国外交的新特点

1.坚持和平、发展、合作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

中国政府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和强弱,都应一律平等,友好相处。各国应在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进入新世纪,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在外交实践中相继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发展、合作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在新世纪不断取得新成就。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新形势下,中国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困难,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向亚非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优惠的关税待遇,并减免了38个亚非发展中国家137.78亿人民币的债务。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大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2.做负责任的大国

进入21世纪,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和自身地位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上升,经济总量已经达到按国别排名的世界第三。同时,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与各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任何单方面的一意孤行都会造成对自身利益和他国利益的损害。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将更多地扮演一个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改革者,而非破坏者和造反者的角色。新世纪,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和平、负责、公正的大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处理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南亚核试验危机、科索沃危机、“9·11”事件、朝鲜核危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发起和参与了一系列地区性与全球性对话活动,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特殊作用,展示了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大国风范。

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向世界表明: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作出贡献。

3.外交为民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领导人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外交工作中倡导树立“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

近年来,在中国外交工作日程中,中国公民的海外利益与境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俄罗斯友谊大学火灾造成的中方人员伤亡事件、新西兰音乐学院倒闭导致中国留学生失学事件、中国工人在巴基斯坦被绑架事件、尼日利亚中国工人被绑架事件等涉及中国人利益相关事件的妥善解决,均反映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外交工作中的落实。目前,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人不下3000万,每年出境的中国人也有2000万人次左右。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华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已成为中国外交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国际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外交随之也在经历一场价值取向上的深刻转变。“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确立,是中国社会进步在外交上的折射,它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进一步重视,意味着中国公民的利益和价值成为中国外事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

五、中国发展党际关系的原则与成果

政党之间的交往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积极地发展对外关系,既包括发展国家关系,也包括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党章明确规定,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党的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声明中共愿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联络工作是中国整个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方针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广交朋友。先是恢复同一些因各种原因中断关系的共产党的关系;接着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广泛建立和发展关系;随后同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发展了广泛的党际关系;并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其他类型政党建立了党际联系;使党的对外关系空前扩大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中国共产党的友党遍布世界。

第二节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

基本原则由于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外交思想和战略也一定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对外战略的制定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对时代的判断、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国内政治的主题和目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对外战略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形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对国际局势作出深刻而准确的洞察。不同时期世界格局的演变,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等国际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对外战略的制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也影响到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对外战略中斗争色彩浓厚,特别是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在抨击苏联奉行与帝国主义“和平共处路线”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和强化了外交的斗争色彩和意识形态、国际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决定了中国对外战略的重点转向和平发展,意识形态色彩开始淡化。正是由于将和平与发展认定为时代的主题,才有了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完善。

从中国外交历史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关系的演变;国家之间竞争从政治军事到综合国力的演变等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使得中国不同时期对外战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毛泽东的对外战略

毛泽东作为战略家,其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是一边倒,即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形势下,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其实质是联苏抗美。这是毛泽东作出的第一次对外战略的抉择。为纪念中共成立28周年,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地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和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一方面去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在战后世界政治中“一边倒”的立场和外交方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在这种世界格局中,新中国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不能不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的友好;一方面是美国对中国的仇视,政治上反对,经济上封锁,拒绝承认新中国,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一边倒”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

从实践上看,在“一边倒”战略的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给中国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安全上的,一是经济上的。这对当时保障中苏两国的安全和国家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中国争取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国际环境,获得3亿美元贷款,得到苏联专家和大量的技术资料,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基础部门的建立以及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顺利地从苏联手中收回了东北地区原本属于中国的各项主权利益。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是中苏分裂、中美对抗。毛泽东确立了反帝反修的两条线战略,即同时反对美苏两霸。“两条线”战略是对中苏分裂、中美对立的政策反应。“两条线”战略的问题在于,中国“两个拳头打人”,处于两面受敌的局面,但这又迫使中国外交的视阈更加宽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