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9671700000046

第46章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中国家(1)

发展中国家,又称为民族独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现有国家的3/4左右。它们的崛起,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和当今的国际局势走向有着深刻影响。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就不可能有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前,长期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独立后,各国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方面的任务艰巨。由于民族、文化、宗教、历史、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困难颇多,加之外来少数发达国家渗透,尤其是过去超级大国的插手利用,曾造成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霸权主义、冷战思维的作祟,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由许多外来因素而导致的动荡。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领土面积约1亿平方公里,占世界总面积的65%。世界上约有16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75%;50多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从世界经济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其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铁矿、铜矿和锡矿等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40%~70%。世界上发展原子能、航空航天、电子等新技术及军事工业的重要原料——大部分稀有金属和战略物资出产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也很丰富,仅稻米一项就占世界总产量的90%,咖啡、可可、茶叶、椰子、黄麻、天然橡胶等经济作物都是发展中国家的特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物产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吸引力。世界上许多战略要地和主要国际通道位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节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三世界”一词在一些场合经常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欠发达国家”名词相互代替。最早提出第三世界这个概念的人是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主编的一部书取名为“第三世界”。其意泛指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以区别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借用“第三世界”概念,提出了自己的“三个世界论”,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划为第一世界,列为国际反霸斗争的对象;其他发达国家包括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欧国家被划在第二世界,作为反霸斗争的统战对象;将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不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一律归入发展中国家,当做国际反霸斗争的依靠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洪流,殖民体系在汹涌澎湃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猛烈冲击下被摧垮,被压迫民族纷纷取得政治独立。新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各国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实行南南合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在斗争中,这些发展中国家形成整体力量,作为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登上了世界舞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崛起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是第三世界兴起的三大标志。

一、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于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市召开。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5国共同发起,29个亚非国家的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会议。

(一)万隆会议的召开

亚非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出现许多新兴独立国家,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企图卷土重来的背景下召开的。这个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做主召开的会议,目的是加强亚非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团结,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维护民族独立,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共同努力。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和平共处、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合作。

从亚非会议一开始,帝国主义就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千方百计进行破坏和阻挠,妄图使会议失败,但未得逞。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代表沉着镇定,阐明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周恩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中国代表团以“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的外交政策及光明磊落的作风,促进了与会各国和衷共济,团结一致,使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

(二)亚非会议十项原则和万隆精神

1955年4月24日,亚非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十项原则。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体现了独立、和平、友好和合作精神,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

(1)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的内政;

(5)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和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6)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7)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8)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9)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10)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三)亚非会议的历史意义

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自己发起、组织的国际会议。它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它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它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催生了不结盟运动和反殖民主义、反种族隔离的浪潮,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所确立的十项原则和中印两国共同创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中国家间相互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反击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合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因此也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亚非会议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由于与会各国高举独立、和平、友好和合作的旗帜,求同存异、平等协商。万隆精神鼓舞和支持了正在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作斗争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希望。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世界政治力量崛起的肇始,也是它们冲破美苏两极结构、开启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前奏,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转折点。

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亚非会议之后,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继续蓬勃发展,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出现了以非洲国家为主的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许多国家相继独立,伴随这次高潮而来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不结盟运动的创立

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际性政治运动。

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后,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和巩固已经取得的独立和国家主权。在冷战时期,美苏千方百计地拉拢发展中国家参加它们各自组织的军事集团,缔结政治军事协定,与它们结成同盟。在发展中国家看来,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下,只有实行不结盟,中小国家才能免于充当大国集团势力之间争斗的工具。

南斯拉夫是不结盟思想和政策的诞生地,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谈,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嗣后,他们又与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进行了会谈。这些会谈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创立。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非集团政策;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屈服于任何霸权势力,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呼吁第三世界加强团结。

(二)不结盟运动的壮大

不结盟运动从1961年创立以来得到很大发展,由最初的25个国家发展到现在有115个成员国(2004年5月19日,塞浦路斯退出不结盟运动),包括世界上近2/3的国家和1/2的人口,绝大多数成员都为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每三年召开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还有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不结盟国家协调局以及其他类型会议等组织形式。截止到2009年,不结盟运动共举行了15次首脑会议。

(三)不结盟运动的作用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是发展中国家团结自强的重要形式。几十年来,不结盟运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不结盟运动为提高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不结盟运动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军备竞赛,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基本任务,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地位、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该充分肯定不结盟对外政策的主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反帝、反殖、反霸、反对种族主义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经过历次不结盟运动政府首脑会议和其他有关国际会议,不结盟政策的内容被不断丰富发展。不结盟政策已远远超出了不参加大国联盟这一狭隘的意义,不结盟的和平、中立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反帝、反殖、反霸的。

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在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不结盟运动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谋求其经济发展仍是不结盟运动的主旋律。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继续指引不结盟运动21世纪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