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9671700000027

第27章 急欲跻身大国行列的日本(6)

3.内阁

日本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内阁除处理一般的行政事务外,还制定法律、总理国务、处理外交、缔结条约、拟定预算、决定大赦、特赦等。日本内阁还有权对天皇的国事行为提出建议,包括建议天皇解散众议院,这一权力也是内阁对国会权力的一种制约。内阁集体向国会负责,如果众议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决议案,内阁或者总辞职,或者在10日内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选举后,内阁也必须总辞职,由新选出的国会重新决定新的首相人选并组阁。大选后,由获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但其中1/2以上必须来自国会议员。内阁成员一律由文职人员担任。

4.首相

日本首相的正式名称为内阁第一总理大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国会提名,经议员选举产生,然后由天皇颁发任命。由于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掌握着议会的多数票,因此,内阁首相实际上总是由多数党的领袖出任。

5.司法制度

根据日本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司法权属于法院,日本司法机构分为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两大类。最高法院是与国会和内阁处于平行地位的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它是一切法律诉讼的终审法院,拥有终审裁判权;是一切违宪立法和法令审查的终审法院,拥有违宪立法裁判权;是一切司法组织、国家司法制度和司法行政的管理机关,拥有司法管理权。最高法院拥有对一切法律、命令、规则是否符合宪法规定的判定权。日本最高法院共15名法官,院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推荐,天皇任命,其他法官由内阁任命。其他法院的院长和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内阁任命。宪法规定:所有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只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非经正式弹劾不得罢免。日本法院采取“四级三审制进”:“四级”指简易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审”指审理案件分为“初审”、“控诉审”、“上告审”,第三审为终审。

6.政党

二战后日本确立了多党制制度,政党逐渐成为日本现代政治生活的中心,各个政党都力图通过选举进入国会进而参加政府。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政党数目、组合多有变化,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从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到1955年,是战后初期多党制的不稳定时期。这一时期,代表各个阶层的政党纷纷建立或重建,各类政党曾多达百个,政局动荡不安。从1955年11月自民党成立到1993年8月,是长达38年的自民党独掌政权的“55年体制”时期,形成多党制下“一党独大”的局面。这种在理论上虽然容许轮流执政,但实际上却由一党长期把持权力的政治结构,通称为“一党优势制”所以长时间内日本的多党制实质上是“一党优势制”。1993年,在日本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的惨败,宣告了“55年体制”的终结。从1993年8月开始,随着自民党单独执政的结束,日本的政党政治体制开始了重新建构的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民主党、公明党、共产党、社民党等。其中自民党是最主要的执政党。自由民主党即自民党,1955年由自由党和民主党两大保守主义政党合并而成,属右翼保守政党,党首称总裁,任期两年,原则上只能连任一次,但可酌情适当延长。从1955年至1993年长达38年间,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这主要是因为自民党执政期间实现了经济起飞,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自民党内各派轮番上台,近似其他国家各党轮流执政,在民众面前造成“面目一新”的感觉,有利于维护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的局面;自民党得到财团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它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反对党是民主党,是从自民党中分离出来的保守型政党,正处于力量上升期。

第三节冷战后日本政治的趋势

一、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动向

(一)“55年体制”的动摇与一党优势制的重塑

1.自民党分裂和一度下野

1992年自民党分裂,原自民党成员细川护熙退党并另立门户,成立了日本新党,这是自民党最终分裂及“55年体制”终结的前兆。1993年8月6日,在国会的首相选举中,由非自民党的八党派联合推举的候选人——日本新党党魁细川护熙当选为首相,从而结束了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统治局面,自民党也因此第一次从执政党沦为在野党,自此“55年体制”宣告终结。随着“55年体制”的终结开始了一个“转型的时代”。但事实证明,自民党的作用及其强大的影响力还会持续存在于日本政坛,因为新的政党政治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自民党的轨道。

2.“春秋战国”时代——政坛的一度动荡不定

1994年4月8日,细川首相宣布辞职,4月25日羽田孜被推举为新首相,社会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羽田内阁执政不足两个月后又被迫总辞职。6月30日,由社会党、自民党、新党党魁三党联合组阁,社会党首领村山富市被推举为首相。1996年1月5日,村山首相宣布辞职。1月11日,自民党的桥本龙太郎以过半数票当选为日本首相。1998年7月24日,小渊惠三当选为自民党第18任总裁,7月30日正式出任首相并于当日组阁。1999年10月5日,小渊同自由党和公明党经过政策协商,实现三党联合执政,并改组内阁。2000年4月3日,小渊突患脑血栓,不能理政。4月5日,日本国会投票选举森喜朗为新任首相,当日自民党与公明党、保守党组成联合政权。因为经济没有起色,政界没有生气,且贪污腐化事件不断发生,2001年4月26日森喜朗宣布内阁总辞职。同晚,自民党的小泉纯一郎当选日本新一任首相。自细川内阁算起,经羽田、村山、桥本、小渊、森喜朗直到小泉纯一郎内阁,8年多的时间,日本换了七任首相。

3.“一党优势制”重现

2005年9月13日,日本举行43届众议院选举,自民党赢得了296个席位,超过了议席总数的2/3。这是自民党时隔15年以后重新赢得超过众议院半数的席位,自此日本政治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党优势制”得以重现。

(二)“普通国家”目标

二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论”是相对于“特殊国家论”而言,是一种谋求改变日本国家性质的战略思想。日本在二战后不能被称为一个“普通国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日本1946年颁布的和平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此条款是为杜绝日本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而专门设定的,并且它也使日本向军事大国发展的努力丧失了合法性,于是日本也成为了区别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特殊国家”。二是“敌国条款”也是日本“特殊国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二战后在《联合国宪章》第53条和 第107条中的“敌国条款”明确剥夺了日本以“国权”为名在国际社会上行使武力的国家职能。为了实现成为“普通国家”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努力推动修宪进程,并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试图删除“敌国条款”。

日本强调其希望成为“普通国家”是因为其不仅想为国际社会作出军事贡献,还要承担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其核心在于强调日本在开放的世界上应该拥有大国的权利。但实际上,在当今日本一再否认其侵略历史的背景下,一旦其成为“普通国家”,其极有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地篡改历史,永远不会对其曾犯下的罪行忏悔。并且由于日本“普通国家”的目标与“军事大国”的战略密切相连,因此不能正确看待历史的日本一旦成为“普通国家”是否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社会右倾化

日本资深政治家河野洋平曾在2004年4月28日共同社主办的《如月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切身感受到整个政界都在右倾。在自民党和社会党分庭抗礼的时代,双方势均力敌,政治基本上是中庸的。如今那样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

1.民族保守主义思潮

“民族保守主义”主要是指今天占据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主流政治家普遍奉行的“安邦立国”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其“理论特色”明显表现为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鼓吹恢复日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说教。而其“政治内涵”则是追求日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依靠保守政党的政治路线和施政纲领去治理国家的种种努力。随着民族保守主义分子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他们保守的政治理念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也趋于上升。这决定任何政党要取得和保住政权,都必须更加注意考虑保守势力的内外政策主张。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日本保守政党内掀起了一股所谓“自由主义史观”,其主要内容是怀念“旧时代”日本“辉煌的历史”,推崇天皇制,鼓吹弘扬大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以及一种追求日本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意图。这些与作为政治意识或政治思想而存在的保守主义相结合,汇成了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总体价值取向。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为转移国人视线,重振“大和民族”雄风,小泉政府以其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极大地煽动了整个日本政界及日本社会朝着“右倾化”的方向发展。从2004年“新编历史教科书”事件,到2005年“新宪法草案”的出台,以及小泉“不管中韩如何反对,一定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顽固姿态及行为,不但煽动和迎合了企图抹杀侵略历史的右翼势力,而且在否定侵略历史、反对和平主义等方面,与日本的右翼势力互为作用、形成合力。小泉执政期间,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独岛”、“北方四岛”等领土及海洋争端中肆意逞强,在安全领域企图以邻为壑,这直接导致日本与中、韩、俄的政治关系陷入“冰点”。

2.图谋修改和平宪法

日本宪法共有11章103条。第9条全文为:“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和平宪法始终被日本右翼政治势力视为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紧箍咒。从1955年自民党成立起,始终毫不掩饰地将“修宪”作为其政治诉求。在历经了半个世纪的蠢动之后,2005年11月22日,在自民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自民党总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正式公布了《宪法修改草案》,使日本国内酝酿多年的“修宪”动议进入了实际操作的阶段。

草案重新改写了宪法的前言部分,并增加了数条条款,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提出“为维护日本的和平与独立以及国家和国民的安全,设立由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统帅的自卫军”。而二战前的日本就是借“自卫”之名发动侵略战争的。

3.右翼当政,左翼式微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增强,社会思潮日益右倾化。社民党全面衰落,左翼对右翼的制约能力大大削弱。日本政界左右两大力量之间失去平衡。曾经写了《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右翼极端民族主义者石原慎太郎当选为东京都知事。1999年8月9日,在保守势力的力挺下,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赋予日之丸旗(太阳旗)、《君之代》歌以正式国旗国歌的地位,这是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主张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谓“新生代政治家”,崛起于日本政坛,其中绝大多数具有浓厚的右倾保守主义倾向。

二、日本否认战争罪责的动作与原因

(一)粉饰、掩盖和否认战争

罪行的言行猖獗公然粉饰、掩盖和否认战争罪行,开脱战争罪行的言行在日本政坛上愈演愈烈。日本国内有人公然挑衅,不断否认战争罪行,推卸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企图改写历史。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后冷战时期,日本社会内正在上升的右倾思潮,其实质是日本右翼企图借此机会洗刷罪名,为历史翻案,进而实现其成为政治与军事大国的战略图谋和野心的舆论准备。日本否认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的活动,其实早在中曾根康弘担任日本首相后推行所谓“战后总决算”时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国际总格局还未变化,日本国内政坛也没有大的变化,因而这类活动不如冷战后这样频繁、猖獗而已。

1.否认战争的侵略性质

奥野(曾任国土厅长官)说:“日本不是一个侵略国家”,“日本是为保卫自己的安全而发动战争的”。在被迫辞职后,又发表文章写道:“日本人发动大东亚战争是想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解放东亚”。“大东亚战争对建立亚洲人的亚洲作了贡献。”永野茂门(前法务大臣)说:日本“是为了解放殖民地以确立大东亚共荣圈”。曾任环境厅长官的樱井新说:“日本并不是为了发动侵略战争才打仗的”。“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殖民的支配获得独立,结果教育也相当普及……。”永野茂门讲:“把太平洋战争定为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即将被搞垮,日本是为生存而揭竿而起”。原通产相桥本则说:“倘若谈起能否把那场战争叫做侵略战争这个问题,当时的日本同美国打仗,同英国与荷兰进行了战斗,能否称之为侵略战争,则有疑问。就是同业已进入满洲的苏联打仗而言,岂不是也不能称之为侵略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