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会刊》是第29届奥运会中文官方会刊,由北京奥组委授权、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版,它全面记录第29届奥运会举办和赛事的盛况,是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新闻早餐”,在第一时间送达奥运村、主新闻中心、各竞技场馆以及广大读者手中,与大家共同见证奥运盛典。这份会刊已被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正式签约收藏。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会刊》订户达30万份,零售量也很大,很多读者将它作为收藏品长期珍藏。
奥运会刊代表国际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是关于奥运报道最权威的纸媒体。强化权威性,发布权威信息是我们的最大特色。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力求使我们的报道独家、权威。
我们要求有关编辑记者站在对外宣传的高度,无论是标题、图片,也无论是选稿、视角都要国际化。对于奥运会、残奥会这类新闻源单一、信息目标比较集中、易于报道同质化的对象,创新版式设计,运用独特的版面语言,表达媒体的独特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奥运会刊有人数众多的美术设计小组,有国际一流的设计总监,另外,我们还向科技创新发展,引进了国内最好的3D制作团队,每天用一个版立体展示奥运内容。我们大量借鉴国际流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模式,要求美编设计一定要大胆、前沿和创新,要求图片选择要有张力。
奥运会的报道不单是赛事报道,国内外读者还将通过奥运媒体传播,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因此,奥运时政报道除了选择直接与赛场相关的时政新闻外,还要把报道视野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进行拓展。
在这次奥运报道中,记者谈论最多的是“融媒体”这个概念,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媒体融合在一起,使“融媒体”的概念得到现实的展现。读者也日益接受了用多媒体形式来开阔自己获取信息视角的方式。
许多西方媒体是戴着有色眼镜来报道奥运会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体育成绩、赛事准备等也多有非议,对此,我们在报纸编辑工作中是如何处理的呢?奥运会刊的第4版是固定的声音版,报道世界各国主流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我们既不会屏蔽西方媒体的声音,但也决不放弃客观报道的新闻规则,让多种声音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是非曲直,不言而喻。
方佳殿: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石油新闻事业
在全国万余种报刊中,有一个重要的企业报刊群——石油石化报刊系列;在全国百万新闻工作者中,有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石油新闻工作者;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团体会员中,有一个具有法人资质的社团——中国石油新闻工作者协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石油新闻事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上历史发展的快车道,根植行业,面向石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自己独特的作用和贡献,有为有位,发展壮大。
198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石油报》创刊,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8年、199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石化报》、《中国海洋石油报》先后创刊。今天中国石油新闻事业已颇具规模,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涵盖新闻、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闻出版格局。进入21世纪,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石油企业办媒体的热情有增无减。以企业电视、网络为载体的新闻文化建设,呈现出更强劲的势头。30年来,石油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
丁亚韬:前提是解放思想
我们的党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都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解放思想。今年新闻界解放思想,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汶川大地震报道、奥运会报道。正是由于解放思想,才有汶川大地震报道、奥运会报道中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我始终有一个想法,党报不是因为某种人为的分类,使其具有先进性,不能因为被认为是主流媒体而成为主流媒体,甚至说它本身就具有主流的先进性。怎么看待所谓主流舆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基于这一认识,党报在2008年所经历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业界、学界共同总结经验,更应该随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我们改革创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党报体制问题上,要从根本上考虑一下:中国新的媒体格局形成之后,党报如何发挥出最大的、主流的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牟汉杰:顺义时讯报社的奥运报道
《顺义时讯》作为区县级媒体,通过这次顺义奥运水上场馆报道,感到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并不完全是大媒体的天下,“小媒体”通过内容、战略、资源整合等模式创新,一样可以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有所作为。
一、内容创新。《顺义时讯》遵循媒体规律,围绕提升内容的原创能力、内容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要求版面内容要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可视性,主打本地水上奥运场馆新闻,做大做强。增设图片版,使阅读简化易行。改版首页,增强视觉冲击力。抓时效,凸显新闻效果。
二、战略创新。在这次奥运报道中,顺义时讯报社的每一个行动都加以策划。员工打破原有的岗位界限,以群体和协助优势完成报社布置的某项重大任务。
三、整合资源。顺义区有奥运水上场馆,有32枚金牌在这里产生。像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媒体高度聚焦的盛会,作为区县级报纸想要做出“个性”来,就要运用本土优势,增强报道贴近性。在16天的比赛中,《顺义时讯》编辑记者运用平面媒体的优势,解读屏幕上看不到的台前幕后新闻,报深、报透、报到位。
于聚义:中国电视改革30年理论构建的历程(书面发言)
本人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和在西方国家的所见所闻,结合我国电视媒体30年的变革,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电视业的改革开放:一是新闻立台,从神秘走向多元;二是品牌名台,从多元走向透明;三是产业强台,从透明走向开放。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新闻界一直都是比较神秘的,特别是广播电视。像1975年我上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时的入学通知书都是保密的。通知书上没有××专业这一栏,而只有大红印章盖上去的四个字“机密专业”。从这个小小的事例中,对当时电视媒体的神秘感可窥见一斑。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尝试改革。像1983年“四级办电视”的提出,搭建了中国电视的纵向结构;1988年大办经济台,广播电视进入产业的萌芽期;1993年大办有线台到1998年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全部上星,横向铺展了中国电视的发展格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纷纷尝试打破神秘,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这个阶段的探索有两个标志性成果:一是创造出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品种样式;二是形成了电视自己的标志性符号,主要是主持人的出现。
中国电视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有线电视的出现,即电视专业频道品牌的定位。经历了从神秘走向多元,从单一频道走向多元频道的艰难探索之后,电视人把目光聚焦在“内容为王”的节目改革上。
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成就了中国的电视市场,也为中国民营电视的兴起、为专业的和业余的电视制作人,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施展平台。目前,有数以千计的电视制作公司,在中央电视台周边聚集了五万多人的社会制作队伍。
中国电视改革的第三个重要标志是电视产业化。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国务院肯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中国电视产业化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电视产业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中国电视产业呈现持续较快发展态势,中国电视出现了两个竞争市场。一个是以卫视频道为主体的全国市场,一个是以地面频道为主体的地方市场。
把电视媒体做成一个产业,并不是说只注重广告和商业经营,而是要注重电视节目内容产业化运作,用电视媒体的新闻强势,用电视媒体的艺术渲染,用电视媒体的娱乐互动,用电视媒体的独播剧吸引,来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托拉斯,这是产业强台的必由之路。
〔课题组成员:李鲤、林琳、张凌燕、黄玲、梁益畅。原载2008年12月30日《中国传媒大学校报》。另外,《中华新闻报》2008年12月31日D3版刊登了部分内容相近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