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导论
9670600000022

第22章 记忆和遗忘(2)

3.长时记忆的类型

按照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将长时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又称为技能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记忆(如画家对色彩搭配的记忆)、认知技能记忆(如对解决问题程序的记忆)及运动技能记忆(如对如何游泳、开车的记忆),这种记忆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程序性记忆开始获得比较难,一旦学会就很难忘记。在熟练掌握之后,利用这些记忆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

(2)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又称为事实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可以言传的。这种记忆又可分为本章开头的引子中所描述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对生日聚会、参加高考和第一次约会等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是有关世界的一般知识和事实的记忆,包括各种物体的名字、单词和公式等。

4.影响长时记忆保持的因素

我们总是希望学过的知识、技能、经验能够很好地被保存在头脑中,保持在长时记忆中。下面是影响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保持的因素。

(1)个体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信息对个体的意义

毫无疑问,被个体理解的信息要比不理解的更易保存下来,有意义的信息比没有意义的信息更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两个标准中,意义对个体的信息保持影响更大。比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很多琐事,虽然个体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但由于这些琐事价值不大,结果个体对此类信息几乎没什么储存。与之相反,个体可以记住一些对自己有意义却不理解的内容,比如,小孩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能熟练地背诵毫不理解的古诗词。当然,那些既被个体理解又有意义的信息更有可能被很好地保持。

(2)复述的时间和类型

对学习材料进行持续再加工的过程称为复述。

复述的时间将决定是否存在初级复述和二级复述。当信息首次进入工作记忆时,便出现了初级复述,如果没有及时进一步加工,新信息会很快消退。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初级复述将过渡到二级复述(对细节进行精细加工,给信息赋予意义,建立关联性),学习者将对所学信息加深理解。二级复述比初级复述的记忆效果要好。

复述还包括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细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两种类型。当个体需要精确储存信息,如背诵诗歌、电话号码、外语单词和地址时,就需要保持性复述。保持性复述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其主要作用是使信息不断“保鲜地”出现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保持性复述的次数越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需要将信息按原样储存,同时,新内容和原有的知识之间可以建立联系时,常采用精细性复述。这种方法是在重复过程中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起来。精细性复述有助于人们获得前后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新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复习时间的安排方式

复习时间的安排方式有两种:集中式复习和分散式复习。

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式复习。多次复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称为分散式复习。相比之下,分散式复习时,人的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充沛,不易感到枯燥和疲劳。有效的复习应该是先运用集中式复习,然后进行分散式复习以达到保持。

(4)信息的序列位置

信息在长时记忆里的保持与其在记忆情境中的位置有关。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下面介绍一个典型的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学习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把被试随机分成三组,三组所学单词数目分别为6、10、15个。接着,实验者根据每组被试的数据计算出每一个单词被回忆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发现,不管要求被试按照单词本来呈现的顺序回忆还是自由回忆,都发现最先呈现的几个单词回忆成绩比较好,即首因效应;处于整个序列位置的后面几个单词的成绩也比较好,即近因效应;在序列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在记忆情境中,我们对先出现的那些刺激和最后出现的那些刺激记忆效果较好,对中间位置的刺激记忆效果最差,这就是序列位置效应。

记忆的这种序列位置效应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由于人们的记忆中存在首因效应,这也是我们在面试或与朋友第一次约会时要特别注意自己形象的原因。

(5)学习材料的性质

不同寻常的新异刺激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更容易被保存到长时记忆中去,这种现象就是莱斯托夫效应(Restorff effect)。比如春节联欢晚会上有趣的小品节目,人们并没有刻意去记,但若干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大学新生在军训时会对少数表现突出或外表特殊的同学记忆深刻。

(6)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情绪反应

人们会记住一些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或个人情感上的重要经历。这些事件如同实况录像一样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就像照相机闪光灯亮时留下的照片一样,因此,心理学把这种记忆称为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指让人震撼的事情容易留下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不随时间消逝的记忆。像对我国的“神五”和“神六”顺利进入太空,北京申奥成功,美国的“9.11”事件以及太平洋海啸等事件的记忆都属于闪光灯记忆。

(7)对信息的加工水平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在1972年提出了加工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加工信息的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简单来说,就是“认识越深,记得越牢”。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让被试观察一组单词,并给被试呈现一系列题目,这些题目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要求判断字形、字音和字义。在字形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单词是大写还是小写;在字音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单词与另一个给定的单词是否押韵;在字义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单词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否有意义。之后测试被试对给定单词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对要求判断字义的学习材料,被试记忆效果最好;对要求判断字形的学习材料,被试的记忆效果最差。

(8)日常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影响着个体对输入信息的注意能力。在一天中,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段由于个体差异而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注意的最佳时段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有所改变。

5.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从工作记忆中提取相关内容不超过50毫秒,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就比较复杂和费时。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有:

(1)适宜的线索

考试中考查数学公式的题目,补全公式要比没有任何线索地回忆公式容易得多。难度相同的单选题和填空题,单选题的得分率要高一些,原因就是填空题提供的线索较少。

(2)提取者的状态依存性

长时记忆提取还与提取者的状态有关,这里的状态包括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个体在学习时的身体内部状态会成为将来回忆时可利用的线索。如果在饥饿的时候做过某件事,那么再次处于饥饿状态时会更容易回忆这件事。睡觉前思考的问题可能到了清醒状态又理不清头绪。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对长时记忆的提取,人在忧伤时容易想起痛苦的经历,高兴时容易想起幸福的时光。朋友之间闹别扭时,想到的是曾发生过的不愉快事件,等“雨过天晴”时又会将之抛至九霄云外。

(3)提取时的背景

提取信息时的背景和编码信息时的背景越接近,信息越容易提取,这就是背景特异性原则。比如,某同学在教室自习的中途起身去图书馆借几本书,结果到了图书馆却发现自己忘了想借哪几本书,当其无奈地再次回到教室时,由于背景特异性原则,很可能会忽然想起想借的书。另外,当请目击证人提供证言时,往往让他们穿事发当天穿着的衣服,到案发现场模拟当时的行为去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回忆。

第二节记忆的测量

测量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回忆法、再认法和再学习法。下面分别对之进行详细介绍。

一、回忆法

回忆法(recall method)又称再现法,指在记忆测量中,被试原来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不呈现于面前,要求被试将学习过的材料复述或默写出来,然后将被试回忆的结果与原材料加以对照,以了解其保存量。考试中的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均属于回忆法。要求被试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手机号码或家庭住址,也是回忆法。

在具体测验中,回忆法可分为两种,即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自由回忆是不凭借线索的回忆,即对被试所要求回忆的材料不加任何提示,要求被试把识记过的材料默写出来或复述出来;线索回忆是凭借线索的回忆,即向被试呈现部分识记过的材料,要求被试以此为线索,回忆出其余材料。

二、再认法

再认法(recognition method)就是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然后按照随机的方式向被试呈现,要求被试区分出哪些是识记过的材料。平时考试中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使用的就是再认法这种记忆测量方法。在法庭上,让目击者在多张照片中辨认犯罪嫌疑人,使用的也是再认法。

三、再学习法

再学习法(relearning method)又叫节省法(saving method),要求被试把原来学过的材料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先的标准,然后根据再学比初学时所节省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其保持量。计算公式如下:保持量=(初学的次数或时间-再学的次数或时间)/初学的次数或时间×100%以学习一个单词为例,第一次学的时候,花了5分钟达到完全掌握的程度,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如两个月后),再次学习这个单词时只需花2分钟,即节省了3分钟,这说明该被试在这两个月中对这一单词的保持量为60%。

再学习法的研究发现,那些被试无法回忆或再认的材料,通过再学习法进行测量可能会发现被试实际上对材料有一定的保持量。这说明,我们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永远不会白费,虽然无法回忆和再认,但再学习时我们会学得更快。

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幼儿无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理由是反正到了上学的时候孩子就会将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而且等学校开设相应课程时一样可以学会。其实,幼儿早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对大脑进行丰富的刺激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得到较好的开发。即使有时通过回忆法和再认法测量不出他们幼儿时期所学的知识,但这些记忆在他们再学习时就会很明显地显现出来,使他们学得更快。另外,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如果不使用,可能毕业后一两年就会回忆不出来。然而,再学习测验表明,一旦再需要这些知识时,我们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再学习。

第三节记忆策略

即使我们没有超常记忆的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下面介绍几种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结果反馈

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结果的反馈是强化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结果反馈不仅能让个体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背诵

背诵,即出声地把学习过的内容说出来。对于陈述性知识,背诵是很好的记忆方法。背诵实际上是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的一种复习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投入更多注意,并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储存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使用20%的时间读书,将80%的时间用来背诵可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三、组织

这里的“组织”有“概括和分类”的意思。组织实际上是对所学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根据加工水平理论,与单纯阅读、画线或标出重点的浅层加工相比,对材料进行组织并思考其意义的深层加工会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比如,通过整理笔记对所学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对记忆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