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
9670500000032

第32章 人的现代化和人物形象塑造(3)

当然,“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一种情形是,“社会现代化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人的现代化。在特定时期或地区,人的现代化可能滞后于社会现代化。如,在‘原发型’现代化国家,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自发产物,具有被动、滞后的特点,甚至还会与人的发展形成对立。”特别是在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牺牲人的发展而获得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显著特征。而注重经济和物的增长、排挤人文精神和价值主体的结果,就是科技飞跃了、经济腾飞,而人的生活、价值和权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社会财富越来越多,而大多数人却相对贫穷;物质生活富裕了反而出现了精神危机,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反讽情形。第二种情形是,“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现代化也可以先行于社会的现代化。如,‘后发型’国家可以自觉地利用后发优势,吸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教训,重视人的发展,并以人的现代化促进、推动社会现代化。”[17]在这里,这后一种情形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即,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的现代化的目的地位,同时,在避免脱离现阶段具体社会现实、实际国情的前提下,通过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适当超前,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在美学和艺术学的领域,“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为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但艺术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18]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与艺术生产水平的不成比例有三种情形:一是某些艺术形式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并发展;二是在历史的纵向发展上,后一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超过了前一阶段的水平,但艺术生产却不一定如此;三是在历史的横向联系上,同一个历史时代,有时物质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和国家在艺术生产水平上却不一定能在艺术上拉“第一把小提琴”。

对于出现这种“不成比例”、“不平衡”现象的原因,通过比较“英雄时代”与“散文化的近代”的艺术生产,黑格尔认为,一是要看一个时代是否存在“理想的主体性格”,或“独立自足”的性格;二是要看人与其对自然进行加工所创造的产品是否处于“疏远化”的关系。[19]在继承黑格尔合理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的著名判断,[20]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照中揭示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产生的根源。简要说来,首先,物质生产固然为艺术生产提供了基础,并直接对艺术生产产生影响,但在文明社会,物质生产作用于艺术生产的“方式”主要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建立在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等一系列“中介”而“间接”地产生影响,因此,决定一个时代的艺术是否繁荣,不仅仅在于物质生产,还在于政治法律制度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否有利于艺术的发展。[21]其次,艺术本身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革新的规律性,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交流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进而有机会借鉴、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经验,促进艺术生产的发展和繁荣。在这里,不管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都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艺术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就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观照而言,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辩证法和现实审美关系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3.在改革剧的人物塑造中,现代化的“人”的审美观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诚然,一种抽象理论形态的价值观不能机械地、简单地化约为一种艺术的审美观照标准。因为艺术创作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相对独立性,换言之,遵循艺术的特有规律是所有艺术创造活动的首要原则。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否认,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特别是,作为一种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联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典型形态,改革剧的艺术叙事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叙事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剧的人物塑造中,现代化的“人”的审美观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之间存在着某种同质异构的关系。那么,何以见得?总体上说来,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重要论断。[22]

而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审美文化建设自然要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导范围之内。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纪律作风素质等,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提高社会的科学教育文化、思想道德水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人的现代化”就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新型公民。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第三,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自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因此,基于其艺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渗透到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之中去。由此观之,在改革剧的人物塑造中,现代化的“人”的审美观照标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现代性的视阈中,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代性在价值论维度的集中体现。在学理上,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23]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24]

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就这四方面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25]在这里,相比刚性阐述,深入、具体的细化研究更显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比如,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所进行的细化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完整结构的价值系统。其中,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合而成的新型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具有高度的简约性、包容性、渗透性、持久性及可近而不可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其他层次的具体内容受核心价值观的支配、统摄,并随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而调整、充实与丰富。[26]当然,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阐述可以有多种视角。比如,“唯物史观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社会主义学的视角”、“比较政党研究的视角”、“哲学价值的论视角”等。[27]其中,每一种理论视角都可能丰富和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这里,就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观照来说,除了学理的透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须立足艺术规律,着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表现。

学习、借鉴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依据艺术创造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我们可以尝试建构一个观照现代化的“人”的价值结构模式。如图示:

这个由“核心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六圈层组成的价值结构模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价值结构体系。其中,六圈层各自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表述如下:

(1)核心价值观。在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观照中,“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统摄概括性和原则指导性。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以及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人”的生成与超越等都是其题内应有之义。在六圈层价值结构模式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它由里向外扩散、渗透,支配、统摄其他价值层次,同时,在开放、动态的具体化发展进程中,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又进一步丰富、充实核心价值观。

(2)经济价值观。在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观照中,“经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包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肯定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历史合理性和重要性;正视经济利益、利润的追求,谋求劳动者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的提高;强调公平与效率,走共同富裕之路;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并在带动人们经济意识觉醒和对经济活动高度关注和投入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经济价值观的内涵还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3)政治价值观。在改革剧的人物塑造中,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等是现代化的“人”的基本审美观照标准。

(4)文化价值观。在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观照中,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艺术表现内涵厚实、丰富多样。比如,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仁义、诚信、真、善、美、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及义利并举、一元和多元共生共存、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有机统一等。特别是,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以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是文化价值观的题内应有之义。

(5)社会价值观。在改革剧人物塑造的审美观照中,社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要求和目标之中。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