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概论
9670200000025

第25章 新媒体的影响(6)

“报纸依然生机勃勃,勇于创新,展示了保持作为数亿人首选媒介的巨大活力。与此同时,报纸还利用数字发行渠道提供的全部机会增加读者”。世界报业协会首席执行官蒂莫西·鲍尔丁(Timothy Balding)表示,“在多元媒体竞争的冲击面前,报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活力恢复能力。从总体看,报纸和报纸网站的读者数量继续保持增长。通过利用从免费报纸到网络版的广泛的新型发行渠道,报纸到达率正在提高”。

《2005中国报业发展报告》预测2005年是中国报业的调整之年,在经历一个调整期以后,中国报业的第四个增长周期将会到来。第四次周期性增长中,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增长方式的中心城市都市报,将难以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驱动力量。预计2006年起,深化报纸出版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竞争活力以及转变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新的增长空间的大力开发,将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两个主要驱动力量。新的增量空间将出现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以及尚未深度发掘的、细分的内容服务领域。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精准的生活服务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报业增长点。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增长空间将转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

仔细分析报纸的发行和广告数据,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事实上,发行和广告是报社的核心机密,对外宣称的数据并不一定真实可靠,从不同渠道得来的同一个对象的数据就可能不一样。要准确地判断出报纸是处于寒冬甚至消亡,还是处于发展的春天,这确实就像准确知道报纸的发行和广告数据一样困难。

2005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报纸“消亡论”和报业“寒冬论”的那场争论如今已有所平息。报业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其发展面临“拐点”和转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报业是迎来春天还是寒冬,关键取决于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喻国明教授认为,一方面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可能;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传媒业发展态势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仅仅按照现有的发展框架、发展模式和发展逻辑继续延长的话,这个发展的空间就不能实际地为我们所占有,发展的可能性就很难转变为现实。……很多迹象表明,我国传媒业已经处在一个需要深刻变革的关键点上,根据这个关键点的发展特征我们将它命名为“拐点”。

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报业可以理解为“报道业”,也可以理解为“报纸业”。作为报道业,报业是不会消亡的,报业可以和新媒体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作为“报纸业”,报纸这种载体会不会消失呢?关键是看如何界定报纸,网络上的数字报纸不是纸媒体,这样的报纸还是不是报纸呢?从媒介生态的发展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当是共生而不是取代的。

1.生态意味着共生共存

1967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与人合著的《媒介即讯息:效果一览》(The Media is the Massage:An Inventory of Effects,1967)一书中提出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的概念,以环境作为特定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所起的生态式的影响。一年后,美国学者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其演讲中进一步阐述媒介生态,并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自那以后,媒介生态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波兹曼还是麦克卢汉,他们的根本关注点是技术,尤其是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技术、媒介与社会成为媒介生态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元素。

在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生态概念中,生态意味着让不同的媒介能够共生共存,而不是彼此消亡。他认为一种文化需要限制某种单一媒介的使用,从而促进媒介生态的平衡。在《理解媒介》(1964年)一书中,他认为媒介能够深入到人的潜意识,并且在不被察觉和反抗的情况下改变他们的感知的平衡。事实上,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处于“平衡—失衡—平衡”的状态。

早在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就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他认为共生是指不同种属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共生概念运用于传播领域,表明传统报业与新媒体形成一个共生系统。在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积极合作,报业集团生产的信息,通过报纸,也通过网络、手机等新渠道发布,实现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传统报业只要实现了发展模式上的转变,就可以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实现共生。

2.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开始创办城市研究公司时,就是通过大量的报纸来建立最初的数据库的,今日他仍保持着每天阅读数份报纸的习惯。“虽然今天网络上充斥着海量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大多数并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因此,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替代报纸”。

事实的确如此。广播没有消灭报纸,电视没有消灭广播和报纸,网络也不可能消灭原有的媒介形态。“互联网平台的包容力很强,不是谁消灭谁,不是简单的新兴的代替旧有的,而是各种媒体形式相互包容、彼此共存在人类的传媒生活圈中,各有各的空间”。报纸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结合,可以实现“1+1=3”的效果。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消灭现有的各种媒体,而是在继承每一种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去创造能更好地符合信息传播规律、更有生命力的新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传播的整个格局也将得以重塑。

从欧美国家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历史看,大多是在从报纸到电台、从电台到电视、从电视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中,迅速介入、实现新的融合,催生出占据主流市场的新媒体。在互联网显示出媒体的特质后,一些传媒公司迅速介入,抢占网络制高点,实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大融合。

调查数据也显示,报纸和网络的结合对各自的发展都有利。美国皮尤中心在2006年展开的一次调查发现,阅读纸版报纸的人数占38%,但将网络版计算在内的话,人数就上升到43%。其中4%既读纸版报纸也读网络版,9%只读网络版。从经济收益方面,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报纸的互联网广告营收同比增长22.3%;2006年,美国报纸的互联网广告营收同比增长31.5%。

中马清福是日本知名报人,曾担任朝日新闻社总编兼常务副社长,主要分管《朝日新闻》的编辑工作,现任朝日亚洲新闻联合会会长。2005年7月国内出版了他的专著《报业的活路》一书的中译本,当时正值中国报业的一个转折点,许多人发出了报业的寒冬论甚至消亡论。在书中,中马清福说,“报纸其实并不是那么脆弱的东西。人们总是不经意地忘记‘网络’不过只是工具这一点。如果没有人把信息输入进去的话,网络只不过是一个箱子而已”。如果将中马清福的这话进行延伸,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网络作为工具,报业同样可以使用;二是在与网站等新媒体的竞争中,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生产。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支撑,传统媒体需要新媒体作为平台和载体。

有学者指出,网络不可能取代报纸,如果说网络对报纸造成很大的冲击,其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在媒介融合上步伐滞后,没有适应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催生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默多克在分析报纸经营全球性衰退的原因时,认为自己新闻集团旗下的175家报纸,在该如何适应互联网的问题上犯有“不求上进”的错误。

3.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1)原创力和权威性

比起新媒体,报纸等传统媒体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概括起来说,传统媒体优势在于内容生产能力、品牌价值和可信度。具体来说:①报纸的深度是其他媒体不能相比的,这也是文字对于图像的优势;②报业、广电新闻原创能力很强,网络媒体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是由报纸、广电提供的,传统媒体是新媒体主要的内容提供者;③报业在所有的媒体形式中,最早最广泛地建立了采访网络,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④中国媒体的主体是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基本上是党报集团,具有天然的政治优势,相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传统媒体在信息上的条例性和选择性、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及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在中马清福看来,报纸的品质是它最大的优势。无论什么时代,报纸的生命就是独家新闻。今后,报纸的品质将会比以往接受更严格的考验。他强调,“现场主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采访的基础。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正在发展的移动通讯媒体中,没有哪一种媒体形式会像报纸记者那么专注投入地采访,认真甄别信息,恰当地选择表达形式,慎重地形成自己的报道。从中央大报到省报、市报,都在下级行政区建有自己的记者站,这在所有的媒体形式中是独一无二的。

传播媒介只是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信息本身才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和灵魂。与互联网站相比,报社具有训练有素的庞大采编队伍,具有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和受众的信任度,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每日生产出大量的原创信息。而互联网站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新闻采写队伍,甚至没有新闻发布权,严重依赖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在内容上靠对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体的信息进行“拿来主义”的汇总或整合。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一家非媒体单位主办的综合性门户网站获得新闻采访权,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网站获得原创新闻的采集许可。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内容,仍将来自于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只要网络媒体的大发展离不开新闻内容,那么,中国的网络媒体就必然要依赖于纸质媒体。

(2)劣势有时也是优势

与网络相比,报纸、广电的时效性较差,它的出版和播出有时是一种限制,但同时也是一种优势,是一种保证。正是在这样的投入、专注以及慎重,传统媒体奠定了自己的生存基础。无怪乎在强调独家新闻和“现场主义”时,中马清福说“无论什么时代”,传统报业的及时性和时效性劣势不是绝对的,可以用报纸的仿真版、电子版不断更新来弥补。报纸呈现信息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显得比较平面化、单一化,缺乏层次。为此,近来一些报纸在追求作为内容提供商角色的同时,大多采用一种内容多种出口的方式,进行内容经营。对于互动性的劣势,报纸本身通过编读可以实现一部分的互动可能性。

在容量上,报纸也不如网络。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认为,网络媒体在信息量上对报纸构成挑战的同时,“给报纸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要求报纸要适应网络时代人们读报的需求。而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量极度膨胀的时代,报纸恰恰是一个有限的载体,有其局限性,但也可以是其优势,要在海量的信息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东西登在报纸上,选择标准和价值观如果与读者的价值观契合的话,这种选择是很容易赢得读者的认同的,而且这种选择本身还包含我们很多观点,这其实也是优势”。由此看来,海量信息有时并不是一种优势。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我们需要有媒体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这正是纸媒体报业的优势。

除此之外,报纸还有许多其他的优势。比如报纸具有独特的版面语言,作为一个平面具有绘画一样的审美元素。报纸轻便,便于携带。报纸还比较方便阅读,阅读时的选择性强等。

在目前的情形下,新媒体也有它的现实局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概念大于平台。围绕新媒体的探讨多、概念多、说法多,相比较而言,概念远远大于平台,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例,从现实看,只有几家获得了执照资格。二是平台大于内容。有限的平台基本上是传统的内容,适合新媒体的内容还远远没有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平台存在,但是内容比较陈旧,并没有完全适应新媒体的要求。三是内容大于需求。有限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它并没有引发更广泛的群体对这些内容的强烈需求。